纪念碑是由主碑、副碑、圆雕、题字碑、烽火台、“长城”等组成的建筑群。主碑与三个副碑组成一个巨大的箭头,指向正太铁路,寓意大战以破袭正太铁路拉开序幕。主碑高四十米,寓意大战发生于1940年。三座副碑形如军旗,象征着参战的八路军129师、120师和晋察冀军区三支大军。由三角形平台往下,从第一座题字碑到主碑之间,形成三个平台,寓意着大战经历三个阶段。 |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1787年美国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 | 1787年美国宪法推动美国独立 |
B | 《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 | 英国国王没有任何权力 |
C | 《人权宣言》宣告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 | 法国大革命受到启蒙思想影响 |
D | 《拿破仑法典》体现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 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 |
【人文精神】名人名言启迪思想智慧。
材料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莎士比亚 |
【革命精神】遗迹遗址承载历史价值。
材料二:
【开拓精神】因时制宜,新政化解危机。
材料三:
“针对600万头猪被杀,400万头牛被宰来调整家畜和肉类的价格”这条美国报刊新闻,有人认为:“数百万同胞还饿着肚子呢,杀这么多头猪?”也有人认为:“从道德上讲是个问题,但又怎样呢?畜牧业也得活啊。” —《大国历史》
材料四: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说:“让别的国家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一位英国外交大臣说:“真正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
材料二:
1919年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在西方的相互关系,但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它们之间的矛盾仍很尖锐,各国海军军备竞赛加剧。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了一次会议,参加国有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葡萄牙和中国。会议实际是在美、英、日三国操纵下进行的。
——【美】罗伯特·勒纳《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个主要阶段
阶段 | 时间 | 概况 |
第一阶段 | 1939年至1942年末 | 先是德国人,后是日本人获得胜利和扩张 |
第二阶段 | 1942年末至1943年 | 同盟国开始反攻 |
第三阶段 | 1944年至1945年 | 同盟国于1945年8月取得最后胜利 |
——阿德勒《世界文明史(下册)》
材料四:
合作是从……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大国崛起》
线路一:四川三星堆——四川都江堰——陕西黄陵
线路二:广州虎门海滩——广州黄埔——江西南昌
关键词:商鞅变法、遵义会议、西安事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九大、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