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 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本,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站在时代前列,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武昌起义的枪声,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中华民国的成立,实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材料四: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超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一: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 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摘自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三:《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学——发动了全面攻击。
——《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材料一 请阅读下列图片并回答问题: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对西方的社会制度、文化有很深的了解,后来他们发动了中国近代史上非常著名的变法运动---戊戌变法。
材料三 著名作家孙贵重编写的《共和之父孙中山》详实的描绘了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一生中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 清晰地勾勒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材料一:清政府中……“自强”的音符日益响亮,并在此后三四十年间成为中国为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
——《复兴之路》
材料二:
材料三: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办于上海黄浦江边……一场文化启蒙的运动终于在中国展开。一年后,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复兴之路》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的利器,欲学习外国的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函》
材料二: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惟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
——马勇《甲午战争影响:沉痛的转身》
材料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成功,成立湖北军政府,随后南方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政府在全国的统治士崩瓦解。
——人教版历史教材节选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
材料一:1898年的改良运动,是一部分接近皇帝的高级知识分子(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制度变革上的一次尝试。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1913年2月8日)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摘编自刘大鹏遗著《退想斋日记》
材料三: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认为以往中国的先觉者们所进行的救国斗争之所以屡屡失败,根源在于国民对于国家危亡“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他们由此认定,要想在中国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他们……号召国人“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以求得到思想的解放。
——摘编自卢浩《中国梦•复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