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通过人大立法,确保提高人口素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②调整生育条件,推动我国人口生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③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法律回应人民关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④行使人大立法权,制定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全国设有20多个立法联系点,辐射带动地方人大设立立法联系点4700多个,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更好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立法工作办理成效更加聚民智、惠民生,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真正体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截至2022年12月3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法律47件,修改法律111件次,作出法律解释1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50多件次,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完备、日臻完善,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基本依据,开启良法善治崭新篇章。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怎样推动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2020年5月28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国正式迈入“民法典时代”。
立法有温度,民生总关情,看似高冷的国家立法,其实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难免遇到不愉快的“小事”,比如遭遇“霸座”、被“垃圾信息轰炸”……如今,这些生活中看似微小的“闹心”事,民法典都进行了一一“校正”。
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法典。民法典在体例结构、法治理念、法治原则、规范体系、制度设计等方面,都呈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华文明的印记。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建议,立法回应了现实关切。而且,民法典的制定克服了以往民事立法的碎片化现象,按照民法的科学原理架构民法典,体现了先进性和科学性的贯通。
编纂民法典意义重大而深远,实施好民法典意义同样重大而深远。民法典这部新时我的人民法典一定能够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完备的民事法治保障。
运用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说明编纂民法典是科学立法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足新发展阶段,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工作,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2021年,乡村振兴促进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12件法律案将分别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继续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全国建立了多个基层立法联系点,把法律草案直接发到群众手中“问计于民”,许多群众意见被吸收到最终的法律文本中。重要立法项目根据需要成立立法工作专班,建立协调机制,解决立法难点问题。同时,发挥立法机关在表达、平衡、调整社会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防止和纠正部门利益偏向。对立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立法听证、第三方评估工作。
结合材料,运用科学立法的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如何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的。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我国应如何推进科学立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