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全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11-11 浏览次数:19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三上·全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休闲文化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生命状态。人们的精神文化境界是否得到提升,能否生成一个天人和谐的意象世界,成为衡量一种休闲方式是否具有审美意味的标准。

    杰弗瑞·戈比说:“拥有休闲是人类最古老的梦想——从无休止的劳作中摆脱出来……以优雅的姿态,自由自在地生存。”而《红楼梦》的大观园就为众多儿女们营造了这样一种积极的休闲环境。大观园里,人们终日游憩不倦,品茶,饮酒,吟诗,作赋,赏花,放风筝,编柳条………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展现了一幅幅极富美感和诗意的休闲生活画卷,也使儿女们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种种束缚,摆脱了审美的冷淡,在他们自己创造的意象世界中回到人本真的生活世界,获得审美愉悦。

    在大观园中,那群女子诗意地栖息着,从“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开始,曹公便开启了休闲审美的各种热闹的场景描写——争作海案诗,结菊花盛会,持鳌赏桂,穿红戴绿,嬉笑打闹。“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提升每个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境界。”结社源于探春的雅兴大发,发乎于内是精神文化世界的建设冲动,由李纨自荐掌坛,迎春出题限韵,惜春卷录监场,探春、宝钗、宝玉、黛玉作诗。字里行间流动着儿女们浸润在文化世界积极进行审美创造的生命状态。行酒令也是《红楼梦》休闲文化的一种。原文描写道:“那女儿们皆是惯的,或紧或慢,或如残漏之滴,或如进豆之疾,或如惊马之驰,或如疾电之光而忽暗,其鼓声慢,传梅亦慢,鼓声疾,传梅亦疾。"待鼓声止而梅花落于谁人之手,谁便讲一个笑话。酒席间笑语欢声,其中的情趣是别于日常的快意别致,乃一种富有审美意蕴的审美活动。在休闲文化中涌现出的感性活动,令她们体验到自己是自由的、与世界是一体的。

    (摘编自《论《红楼梦》中休闲文化的中美意味》)

    材料二

    在休闲文化异彩纷呈的年代,不同的判断标准、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底蕴将休闲文化划分成了各种不同的形态;体育运动型的休闲文化、观光旅游型的休闲文化、阅读赏析型的休闲文化、游艺娱乐型的休闲文化、虚拟互动型的休闲文化、求知探索型的休闲文化等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人们的休闲生活时间大为增加消费休闲时代已然来临。在消费主义影响下,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休闲活动与消费活动相结合,相互影响,化身“休闲生活”迅速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大背景下,休闲活动体现出共有特性,能够反映当前休闲活动审美倾向的 变化趋势,首先,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休闲特征,是建立在丰富的物质资料基础之上的。休闲活动 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满足了我们物质享乐的需要,任何没有物质基础支撑的休闲活 动都不能够长久,纯精神感官上的休闲娱乐不为多见。其次,休闲并不止步于满足基本的生理原欲,休闲有对美的渴望与追求,在追求美的过程中,美感体验是最重要的方面,美感体验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快感,一是美感。快感极易得到满足,是典型的生理欲望,本质上还是人自身对生理原欲感官 的延续。对美感而言,生理原欲的影响逐渐减弱,对精神文化内涵的关注大于对物质歌望的需求。 第三,休闲不同于“没有明确的闲吸意识和闲吸需求”的纯娱乐活动,好的休闲活动是对人生活的必 备补充,对人的生活有积极的导向意义,能够满足人内在的文化缺失。一方面,除像徒步旅行,个 人散步、阅读,个人创作等极少数的休闲活动外,休闲活动中的休闲主体都不只一个人,休闲主体之间开展休闲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彼此交往的需要;另一方面,休闲寻求内在的精神文化引 领。比如,我们研究品味书法、绘画、舞蹈等艺术时,有着深切的对文化内在关注的愿望;在对弈、品茗、棋语之际有对自我民族独特文化的传承。最后,直我的解放和自由是休闲所寻求的目标之一, “我们基本不会在他人所设定的意图下去行动”,人们努力参与休闲,融入休闲生活之中,是因为“休 闲必然使人得到自由”,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休闲生活是想将这种追求生活化、常态化,不断获得心 灵上的慰籍和满足。

    休闲审美活动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够得到展开,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健 全的审美心理素质、丰富灵敏的审美感知、多样的休闲方式、熟练的休闲技能运用等等都是获得休 闲审美感知的必要条件。要想具备这些审美条件,必要的休闲审美教育必不可少,培育休闲技能是 休闲教育的必经阶段和必备手段,相对于大众看电视、打麻将、看电影、聊天等普通休闲方式而言,之所以认为音乐、绘画、舞蹈、书法、诗歌、戏剧、歌剧等属于精英休闲方式,离普通大众甚远, 是因为诗歌、绘画、舞蹈等这些休闲活动需要休闲参与主体掌握一定的技能,并且能够熟练运用这 些技能,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参与其中,获得审美情趣的美感体验。

    (搞编自《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休闲文化研究》)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观园里品茶、饮酒、赋诗等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使儿女们摆脱了审美的冷淡,提升了他们的精神文化境界。 B .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源于大观园女子的雅兴大发,和结菊花盛会一样,都体现了儿女们积极进行审美创造的生命状态, C . 随着休闲文化日渐丰富,当下的休闲文化可以被划分为各种形态,它们虽形态各异,但彼此之间并没有高下之别。 D . 社会正在经历转型的当下,人们参与休闲活动,在满足生理欲望带来快感的同时,更关注精神文化带来的美感。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则材料都谈到审美化的休闲文化,但论证上,材料一侧重于举例论证,材料二侧重于道理论证。 B . 在休闲活动中,我们应该力求减弱快感的影响,强化对美感的追求,提倡精神文化方面的审美体验。 C . 《红楼梦》中结社吟诗、行酒令等休闲活动在进行过程中,虽有规则限制,但并不妨碍参与者获得自由。 D . 精英休闲方式比普通休闲方式更能让参与者获得审美体验,应当提倡减少普通休闲活动的比重。
    3.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一中的“休闲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
      A . 贾母月下闻笛 B . 晴雯补雀金裘 C . 豆官园中斗草 D . 宝玉庵中品茶
    4. (4) 对于休闲文化的审美意味,两则材料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5) 据调查,当代青年的休闲方式大多为打网络游戏(占比 55%)、逛街购物(占比 27%)、享受美食、看网络电视,请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 2. (2023高三上·全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我魂魄(节选)

    云杉

    电话是资料室的管理员打来的。“那张照片的作者找到了,他叫穆易。”

    “是不是去柬埔寨的那个穆易?嗨,要他的照片可真难。”

    管理员在电话那头笑了起来。

    “他就在这儿,你来一趟吧!”

    资料室在地下室。宽阔深邃的大厅里排满了20世纪60年代那种深黄色的木柜。一上了年纪的男人站在书柜的中间,和管理员说话。我站在那儿等了一会儿,从塑料夹子里取出那张照片,我猜想这个人就是穆易。

    他转脸看见了我。他脸上有一种沧桑的、聪颖的神情,这种特别的气质使他与众不同。如果一个人经历了几十年里发生的几乎所有战争,他一定会有什么变化。

    “这是1942年拍的,没错。”他把照片翻过来,上面有一行变成黄色的钢笔字:培蕊,1942年5月,太行山,年17岁,

    ①“这些字是,我写的。”

    我们走到书柜后面,那里有一张书桌和两张单人沙发。

    “她是鲁艺的文工团员,唱歌的。”他非常肯定地说。“如果照片已经无法送给本人,我就会记下来姓名、地址等等。”

    培蕊,1942年5月,太行山,年17岁。

    这些字迹确实散发着伤感的气息。

    “我是那年5月遇见她的,当时我是晋察冀军区的报道员,去太行山采访,回来的时候在山下遇见了鲁艺文工团的一大群女孩子。其中一个对我说:‘嗨,记者同志,给我留个影吧!’

    她就是培蕊。很年轻,她回头招呼别的人,②那些人笑着不过来,她也在笑,她的笑容很灿烂。

    我的底片已经用完了,但是还有我们称为‘尾巴’的一小块空白,我决定试一试。

    我问她:‘要是照片洗出来了,怎么给你?’她笑着招招手说:‘到前线见!’我也说:‘前线见!’那时我们非常年轻,非常快乐,觉得生命很长,③而且会充满许多快乐的相见。

    “她死了,是吗?”

    “你听说过八路军总部被袭事件吗?”

    穆易看见我一脸茫然,就说,“1942年5月,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调集了三万精锐部队包围了八路军总部,被包围的人都是机关、后勤、学校、文艺团体的人员,培蕊的剧团也在其中。”

    “我至今都不知死了多少人,”穆易说,“很多人都跳下了悬崖,那条很深的峡谷里到处是人和骡马的尸体,后勤人员在跳崖的时候把骡马辎重都拉了下去,什么都不愿落到日本人手里。”

    “我再也没有听到过她的消息。但是这些被包围的人,④特别是那些女性,都从悬崖上跳下去了。”

    为了报道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在6个月的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在历史材料中打滚,但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件事。

    “你可以查一下资料,”穆易注意到我的神情,“新华社华北分社在这次战役中死伤惨重,肯定会有记载。”

    穆易站在窗口吸烟,他说话的时候目光炯炯,一点儿也不像年过古稀的老人。

    我和穆易顺着地下室黑暗的甬道往外走,他突然问我:“你为什么会对这张照片感兴趣?”

    “我不知道,”我老实地告诉他。“关于抗日战争的纪念报道已经结束,你知道,我们总是这样,热闹一阵,然后风平浪静。可是我忘不了这件事,这可能是职业的兴趣。”

    穆易点点头,表示理解,他随手掏出一张纸,用笔写了几个名字交给我,他说这几个人都经历过八路军总部的突围战役,可能对我有点什么帮助。

    穆易的话的确没错。关于八路军总部的突围战役,史料记载很少,即使有,也是一笔带过,在山西辽县志中,这样写道:

    1942年9月18日,辽县、辽西县合并,正式更名,为左权县,纪念在本年5月“反扫荡”战役中英勇牺牲在辽县麻田的左权将军。

    显而易见,这不是一场胜仗,八路军总部在这次战斗中吃了大亏。没有一份材料能够表明,被包围的八千人中,到底有多少人牺牲,我唯一能肯定的是,那绝不是一个小数。新华社有关资料是这样记载的:

    1942年5、6月间,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纠集3万多精锐部队,突袭我八路军总部,进行“铁壁合围”。新华社华北总分社,40多位同志在突围中英勇牺牲。

    新华社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共有110多位新闻工作者殉职,但在八路军总部突围中就死了40多人,将近二分之一。我已经可以想象这次战争的惨烈。其中,对一位女记者黄君珏的记述引起了我的注意:

    黄君珏,女,湖南湘潭人。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1942年在八路军总部突围战中跳崖牺牲,英勇殉国。

    对黄君珏简单的介绍中,附有她的爱人王默磬的一封给其岳父的信,这封不同寻常的家信记述了妻子殉难的过程。王默磬也是新华社的工作人员,当时他身负重伤,奄奄一息,就倒在离黄君珏不足50米处。侥幸的是,他活了下来,成为八路军总部突围中唯一见证这惨烈史实全过程的人。

    他在给他的岳父黄友郢老先生的信中这样写道:

    夜九时,敌暂退,婿勉力带伤行,潜入敌围,寻到遗体,无血无伤,服装整齐,眉头微锁,侧卧若熟睡,然已胸口不温矣。其时婿不知悲伤,不觉创痛,跌坐呆凝,与君珏双手相握,不知所往,但觉君珏亦正握我手,渐握渐紧,终不可脱!山后枪声再起,始被惊觉,时正午夜,皓月明天,以手掘土,暂行掩埋。

    吾岳有不朽之女儿,婿获贞烈之妻,慨属民族之无上光荣!

    当天晚上,我定了去山西的火车票。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华社烈士纪实)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部分,写“我”与穆易会面的情景,介绍了穆易的部分战斗经历,由此引出对培蕊照片的描写。 B . 照片背面的字迹“散发着伤感的气息”,源于照片已经无法送给本人,与年轻的培蕊留影形成张力。 C . 穆易给培蕊拍下照片,“我”对培蕊的照片感兴趣,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我”去山西是迫切和坚定的。 D . 在新华社有关资料的记载中,女记者黄君珏的形象分别通过官方资料和家书呈现,充满家国情怀。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中“这些字是”后面断开,与“我写的”形成区分,使回答更加肯定和郑重。 B . 句子②中“那些人”的笑和“她也在笑”,虽然同为笑的动作,但表达的意味不同。 C . 句子③中的“快乐”,是对未来憧憬的体现,因对胜利充满希望而满怀前线见的期待。 D . 句子④表达出的强调意味,与前文“培蕊的剧团也在其中”形成照应和强烈的暗示。
    3. (3) 文中“我”使用了大量真实资料进行叙事,这种叙事方式有什么效果?
    4. (4)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会谈·记忆·追寻;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女记者黄君珏。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三上·全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荆南留后高季昌为节度使。季昌到官,城邑残毁,户口雕耗。季昌安集流散,民皆复业。二年冬十月,依政进士梁震过江陵,高季昌爱其才识,留之,欲奏为判官。乃曰: “震素不慕荣宦,明公不以震为愚,必欲使之参谋议,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何必在幕府。”

    乾化二年,高季昌潜有据荆南之志,乃奏筑江陵外郭,增广之。乾化三年,高季昌造战舰五百艘,为攻守之具,朝廷浸不能制。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高季昌闻帝灭梁,避唐庙讳,更名季兴,欲自入朝。明宗天成元年四月,梁震荐前陵州判官责平孙光宪于季兴,使掌书记。季兴大治战舰,欲攻楚。光宪谏曰:“荆南乱离    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 若又与楚国交恶,他国乘吾之弊,良可忱也。”季兴乃止。

    二年春,高季兴既得三州请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为之不许。 及夔州刺史潘炕罢官,季兴辄遣兵突入州城,杀戍兵而据之。帝怒,以刘训为南面招讨使,将步骑四万讨之。高季兴求救于吴,吴人遣水军援之。三年春,楚王殷如岳州,遣六军使袁诠击荆南,高季兴以水军逆战,季兴大败,请和。冬十二月,高季兴寝疾,命其子从诲权知军府事。丙辰,季兴卒。从诲既袭位,谓僚佐曰:“唐近而吴远,含近臣远,非计也。”乃因楚王殷以谢罪于唐,帝许之。四年秋七月甲申,以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高从诲性明达,亲礼贤士,委任梁震,以兄事之。梁震曰:“先王待我如布衣交,以嗣王属我。今嗣王能自立,不坠其业,吾老矣,不复事人矣。”遂固请退居。从诲不能留,乃为之筑室于土洲,从诲时过其家,四时赐与甚厚,自是悉以政事属孙光宪。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

    材料二:

    后唐庄宗过河,荆渚高季昌谓其门客梁震曰:“某事梁祖,仅获自免。龙德已来,止求安活。我今入觐,亦要尝之。彼若经营四方,必不縻我。若移入他镇,可为子孙之福。此行决矣。”既自 阙回,谓震曰:“新主百战,方得河南。对勋臣夸手抄《春秋》。又竖指云:‘我于指头上得天下。’ 则功在一人,臣佐何有?且游猎旬日不回,中外情何以堪? 吾高枕无忧。”乃筑西面罗城,拒敌之具。不三年,庄宗不守。英雄之料,顷刻不差,宜乎贻厥子孙

    选自《北梦琐言》)

    【注】①龙德:后梁末帝年号。②彼:与后文的“新主”,都指后唐庄宗李存助。③贻:留传,遗留。厥:他,他的。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高季兴 A 既得 B 三州 C 请 D 朝廷 E 不除 F 刺史 G 自 H 以 I 子 J 弟 K 为之 L 不许。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中的“白衣”,与《过秦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中的“藩篱”所用手法相同。 B . “乃因楚王殷以谢罪于唐”中的“因”,与《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中的“因”意思不同。 C . “以嗣王属我”中的“属”,与《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意思不同。 D . “遂固请退居”的“遂”与《种树郭橐驼传》中“遂而鸡豚”的“遂”字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后梁覆灭后,高季昌改名季兴,想亲自入朝觐见后唐君主,没有得到允许,于是大量制造战舰,想攻打楚国,最后被孙光宪劝阻。 B . 夔州刺史潘炕罢官,高季兴领军突击,杀死守兵并占领了夔州城。第二年楚王派袁诠率军攻打荆南,高季兴派水军迎战,被击败。 C . 高季兴之子高从诲承袭爵位,认为唐近而吴远,舍弃近的国家而臣服远的国家,不是长远之计,于是向后唐请罪,获得正式任命。 D . 高从诲把梁震当兄长对待,而梁震因年事已高且高从诲没有荒废先王遗业,请求退居高从诲留不住他,每年给予他丰厚的赏赐。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荆南乱离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

      ②则功在一人,臣佐何有?且游猎旬日不回,中外情何以堪?

    5. (5) 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在高季昌身上足以借鉴的成就之道。
  • 4. (2023高三上·全南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其五)

    杜甫

    剩水①沧江破,残山②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 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注】①剩水,指园中水塘之水;②残山,指园中假山。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与郑广文满怀兴致而来,初见“剩水”“残山”,心中难免产生凄凉之感。 B . 颔联“绿”“红”前置,句法灵动,突出了“折笋”“肥梅”给人的视觉冲击。 C . 颈联中“金鱼”是何将军的配饰,“金鱼换酒”写出何将军好客及嗜酒豪兴。 D . 整首诗一路写来,首颔联所写,主园中景物也,颈、尾联所绘,主景中人也。
    2. (2) 明人汪瑷说尾联“见宾主相忘之乐”,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乐”的原因。
  • 5. (2023高三上·全南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李凭箜篌引》中,李贺通过对月宫中情景的想象从侧面烘托李凭所弹奏的箜篌声所具有的巨大感染力的诗句是:“。”
    2. (2) 高适的《燕歌行》中“”两句用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凄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3. (3) 《<老子>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三上·全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及“兽”,我们一般会想到威猛凶狠的老虎、狮子之类,但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却说“兔,兽也”,即①____,这似乎与我们脑海中温顺可爱的兔子形象相去甚远,不禁使我们感到诧异:兔子是兽吗?②____,还是我们对“兽”的理解出了问题,抑或对“兔”与“兽”的认识古今 不同?

    为此,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何谓“兽”。关于“兽”,许慎《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守备者也。 一曰两足曰禽,四足曰兽。”所谓“守备者”,即需要守候时机,以备行猎的猎物。而后一句则显然延 续了《尔雅》中的解释:“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以上是古人的定义。③____?

    《辞海》(第七版)是这样解释的:“四足而全身长毛的哺乳动物。”可见,关于“兽”的定义,古今相差

    不大。如此看来,兔子是“兽”无疑。我们之所以会感到诧异,在于我们所理解的“兔”与“兽”,并不简单得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动物,而是渗透着我们文化传统的文化意象。

    1. (1)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袁隆平使饥饿的威胁退却,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B . 当知青时,我们在偏远的山乡里种过茶,知道一片叶子变成茶的过程。 C .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 D . 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2 个字。

  • 7. (2023高三上·全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常将土楼等同客家土楼,之所以有这种说法,因为客家人迁徙至福建后确实建造了用于防御的高大一座座土楼。因客家土楼发现较早并得到广泛宣传,客家土楼的说法便  。事实上,福 建土楼不仅仅有客家土楼,还有闽南土楼。在南靖土楼中,田螺坑土楼群居住人数多,生活气息浓。人们在这里,仍可以观察土楼内原汁原味的生活。推开土楼厚重的木门,仿佛进入了一片自成体系的小天地。周末早上 8 点,进门处,人们  聊着天;老人从菜地里摘回新鲜蔬菜,中年人忙着准备一家人的早餐,小孩们搬出凳子开始做作业……或圆或方的空间里,是一幅幅流动的生活景象,充满温暖的烟火气。

    漫步村中,鹅卵石铺就的乡间小路上,处处  。阳光照射下的土楼,散发着一抹橙黄色的暖意。如果将镜头拉远,从空中俯瞰,一座座庞大的、或方或圆的土楼,带着土壤的肤色,散落在绿色深处的山峦与河流之间,像时光长河中的一颗颗明珠,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也诉说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段段悠悠岁月。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三上·全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道德经》有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也曾提出绘画要“致广大,尽精微”。可见,人生的路上,我们要做大事,这是我们的追求;但是想要成就大事,也不能忽视细微,忽视根本。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