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在中国艺术中,有两个世界: 一是“可见”的世界,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画面、线条、语言形 式等方面; 一是“未见”的世界,那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是作品的艺术形象所隐含的世界。从广义的角度看,前者是“象”,后者可以称为“象外之象”。
中国美学象外之象的学说,由形神理论衍生而出,但与形神理论又有不同。以形写神、传神 写照理论侧重于艺术品的创造,在艺术创造中斟酌形神二者,以形为基础,以神为引导,神为 主,形为辅。而象外之象说,则是就艺术鉴赏而言的,它强调的是在艺术鉴赏中,审美对象具有超出形式的意味。
中国美学有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等等的论述,象外之象是象的意义 的决定者,是美的本源。有形的象只是一个引子, 一个使鉴赏者走入到深深艺术世界的引子。中 国美学重含蓄蕴藉,重象外之趣。惟有含蓄,故有象外之期待;惟有象外之趣,才能含蓄而不流于晦涩,深藏而能达到显现。
《文心雕龙 · 隐秀》是一篇具有重要美学价值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刘勰提出“秘响傍通” 的思想。他说,文之妙在“隐”,“隐”不在于深藏不露,而在于最大限度展示艺术世界内在的魅力,使艺术的有限世界蕴涵着无限的意味。
易学之影响,引发了哲学中的象外之谈。在魏晋玄学中,象外之谈曾是很多清谈家喜好的 话题。至唐代,象外之象说已然成为美学中的重要思想。中国艺术以“隐”为要则,强调象外之 象、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景外之景,要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我们看李商隐《锦瑟》诗,整首诗可 以说是一片惘然:无可奈何的意绪,无所适之的选择,不知答案的历史感叹,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的追忆。诗人穿过历史的帷幕,超越天人的限隔,声声隐约,似诉平生之志,翩翩蝶飞,似展理想 征帆。沧海桑田,茫茫远古就在此刻; 一梦大千,浩浩九天就在脚下。这首诗在我看来,是在写人生的幻、人生的叹。形式有尽,但意味悠长。
中国艺术品评强调“味”——品味、品赏。味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体验性,是超越于一般具象的认识方式。味的比喻强调审美体验的不可言说性,突出审美对象应该具有叠叠(wěi,指诗文 或谈论有吸引力)不尽的美感,吟一首好诗,品一幅好画,就像品一道佳肴。钟嵘提出“滋味说”, 他认为,好诗读起来应该有“滋味”,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司空图甚至说:“辨于味而后 可以言诗。”苏轼接着司空图的话头,指出“美在咸酸之外”,美不是咸酸,不是盐,不是醋,而是 由油盐酱醋烹制出来的美味。苏轼和司空图强调的美是“味”,美虽然依托于形,但不能到形中 去寻找,美在形式背后那个恍惚迷离的意态中,那种令人涵玩不尽的韵味, 一唱三叹,余味悠 然。中国艺术重视味外之味,也就是“余味”,这也是中国美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好诗使人读后满口余香,好的艺术能给人持续的美感享受,就像绝妙的音乐,让人感到余味不绝。
(摘编自朱良志《形式之外》,有删改)
材料二:
在实际上说,美术作品借现实界的帮助愈少,所创造的理想世界也因而愈大。再拿相片和 图画来说明。何以相片所引起的美感不如图画呢?因为相片上一形一影,件件都是真实的,而且 应有尽有,毫发无遗。我们看相片,种种形影好像钉子把我们的想象力都钉死了。所以相片只能 抄写现实界,不能创造理想界。图画就不然。图画家用美术眼光,加一番选择的功夫,在一个完 全境遇中选择了一小部分事物,把它们又经过一番理想化,然后才表现出来。惟其留着一大部 分不表现,欣赏者的想象力才有用武之地。想象作用的结果就是一个理想世界。所以图画所表 现的现实世界虽极小而创造的理想世界则极大。孔子谈教育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相片是把四隅通通举出来了,不要你劳力 “复”。图画就只举一隅,叫欣赏者加一番想象,然后“以三隅反”。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 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 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本文所谓无言之美。 因此美术要“和自然逼真”,是要窥出自然的精髓所在,而表现出来不是说要把自然当作一篇印版文字,很机械地抄写下来。
这里有一个问题会发生。假使我们欣赏美术作品,要注重未表现而含蓄着的一部分,要超 “言”而求“言外意”,各个人有各个人的见解,所得的言外意不是难免殊异么?当然,美术作品之 所以美,就美在有弹性,能拉得长,能缩得短。同一美术作品,你去玩味有你的趣味,我去玩味有 我的趣味。同一美术作品,今天玩味有今天的趣味,明天玩味有明天的趣味。上乘文学作品,百读都令人不厌的。
(摘编自朱光潜《无言之美》,有删改)
雪的回忆
穆木天
(一)
雨雪霏霏,令我怀忆起我的故乡来。
居在上海,每年固然都冒过几次严寒,可是,总觉得像是没有冬天似的。至少,在江南,冬天是令人不感兴会的。雪地冰天,没出过山海关的人,总不会尝过那种风味罢。 一片能白,山上,原 野上,树木上,房屋上,都是雪。你想象一下好啦,在铅灰色的天空之下,能白的地面,是如何地一望无边呀。 一望是洁白的,是平滑的。
雪!雪夜!雪所笼罩着的平原,雪在上边飞飘着的大野,广漠地,寂静地,在展开着。在雪中,散布着稀稀的人家,好像人们都是鼾睡在自己的安乐窝里。
儿时,我叹美着这种雪的世界。现在这种雪的世界,又在我的想象中重现出来了。过去的一幕一幕,荡漾地,在我的眼前渡了过去。
雨雪霏霏,令我怀忆起我的故乡来。
(二)
雪!漾漾的雪,下着。院里又铺上了一层绵絮。
这一年冬天,我们的院子里,好像比往常热闹得多了。我们是住在里边的小院里。外边是一 个大的院子。现在,马嘶声,人的往来声,车声,唱歌声,打油的锤声,在外边的院子里交响着。颓废的破大院,顿时,呈出了新兴的气象。
父亲是忙忙碌碌的,从站上跑到家里,从家又跑到站上。 一车一车的黄豆,每天,被运进来 又被运出去。据说父亲在站上是做“老客”。 一个先生,是麻脸的,教我读书。可是,有时,他也去帮父亲去打大豆的麻包。外院里,是好几辆车在卸载装载,人,往来如梭地,工作着。
雪霏霏地下着。麻脸先生,划着苏州码子,记着豆包的分量。雪霏霏地下着。秃尾巴狗在院 里跑着,飞快地,在雪里轻轻地留下了爪印。外院的东院是仓子,是马厩,是油房。人往来地运豆子。鸽子,咕噜咕噜地叫着,啄着豆子吃。各个人都在忙着。
晚上,工作完了,父亲同麻脸先生总是谈着行情,商量着“作存”好还是“作空”好。我呢,总是 跑到油房里去。那里,是又暖烘,又热闹。马拉着油碾子,转着。豆子被压扁,从碾盘上落到下边 槽子里,出了一种香的油气。同着碾子的人打了招呼,进了去。顺着窄路,走到里边的房子里,则 又是一个世界了。油匠们欢天喜地地,笑谈着。我是欢喜他们的,他们也欢喜我。我上了高高的垫着厚板的炕上,坐着,躺着,看着他们在作工, 一只手操起了大油匠刘金城所爱看的《小八义》。
我看着他们怎么蒸豆批,怎么打包,怎么上柞,怎么锤打。那是非常地有趣味的。扬着锤子梆 梆地打着,当时,令我想到呼延庆打擂。而等待着油倾盆如注地淌下来,随后,打开洋草的包皮, 新鲜的豆饼出了柞,我是感到无限满足的。有时,我是抓一块碎豆饼吃的。卸了油垛,油匠们又是讲起张家姑娘长和李家媳妇短来了。听够了,我则看我的《小八义》,很晚的才回到房中睡觉。
漾漾的雪下着。院里又铺上了一层绵絮。
(三)
雪下了又停,停了又下,大地上好像披了丧衣。这一座古城,像是包围在雪的沉默中了。这是我离开吉林城的那个冬季。因为当时感到那也许是一个永别,所以,那一年的雪,在我 以为,是最值得怀恋的。从卧室听着外边往来的车,咯吱咯吱地,压踏在雪上,是如何令人愁恼 呀!在黎明,在暗夜,我,不眠地,倾听着风雪交加中的响动,是如何地孤独寂寥呀!我曾在雪后 步过那座古城的街上,可是满目凄凉,市面萧条得很。我也曾在睛日踏着雪,访过那些城外的村 落,可是,田夫野老都是说一年比一年困苦了。
在北山上建了白白的水塔。在松花江上架上了钢铁的江桥。可是,北山麓上,仍然是小的草 房在杂沓着,江桥边上,依然是山东哥们在卖花生米。农村社会没落了。好些商店,也是一个挨 着一个地关上了门。
夜间,不寝时,听着外边的声籁,我总是翻来覆去地,想着。吉敦、吉海接轨的问题,农村破 产的情状,南满铁路陆续地在开会的消息,是不绝地在我脑子里萦回着。有时,关灯独坐,望着 街道上的灯光照在白雪上,颜色惨白的,四外,死一般地,寂静着,感到是会有“死”要降到这座 古城上边似的。在被雪所包围着的沉默中,无为地,生活着,心中是极度地空虚的。有时,如雪落 在城上似地,泪是落在我的心上了。
雪停了,又是一个广大无边的白色的宇宙。我们,三四个人,在围炉杂谈之后,决定了到江 南野外里跑一跑。天低着,四外,是空廓,寂寥。白色、铅色的线与面,构成了整个的水墨画一般 的宇宙。赶柴车的,走着。拾粪的孩子,走着。农夫们,时时,在过路。但都是漠不相关似的。我们,在田间的道上,巡回地,走着。有时,脚步声引出来几声狗吠。但,我们走开,狗吠也随着止住了。
有江桥如长蛇似地跨在江上,像我们的血一天一天地被它吸去。江北岸的满铁公所,好像 越发高傲地在俯瞰松花江。它那种姿态,令人感到,是战胜者在示威。天主堂的钟声哀婉地震响着。是招人赴晚祷呢,还是古城将死的吊钟呢?声音,是凄怆而轻脆的。
雪下了又停,停了又下。包在雪中的古城,吐出来死的唏嘘了。
(四)
雨雪霏霏,令我怀忆起我的故乡来。
现在,故乡里,还是依然地下着大雪罢。可是,我呢,则是飘零到大江南。和我同样地流离到各处的人,真不知有多少哟。可是,他们同我同样,也怕会看不见故乡的美丽的雪景了罢。
在故乡呢,大概山川还是依然存在罢!有人从东北来,告诉我东北的农村的荒废。在故乡的 大野里,在白雪的围抱中,我仿佛看见了到处是死亡,到处都是饥饿。在白雪上,洒着鲜红的血, 是抗日义勇军的,是老百姓的。我只是茫然地想象着那种猩红的血,洒在洁白的雪上,在山上,在平原上,在河滨上,洒在一切的上边。
雨雪霏霏,令我怀忆起我的故乡来。
(有删改)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求得之,请备 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诏书已出,策使未发。魏徵闻其已许嫁陆氏,方遽进而言曰:“陛下为人 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故君处台榭,则欲民 有栋宇之安;食膏梁,则欲民无饥寒之患;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之欢。此人主之常道也。今郑氏 之女 , 久已许人 , 陛下取之不疑 , 无所顾问 , 播之四海 , 岂为民父母之道乎? 臣传闻虽或未的,然 恐亏损圣德,情不敢隐。君举必书,所愿特留神虑。”太宗闻之大惊,手诏答之,深自克责,遂停策 使,乃令女还旧夫。左仆射房玄龄、中书令温彦博、礼部尚书王珪、御史大夫韦挺等云:“女适陆氏 , 无显然之状 , 大礼既行 , 不可中止。”又陆氏抗表云:“某父康在日,与郑家往还,时相赠遗资
财,初无婚姻交涉亲戚。”并云:“外人不知,妄有此说。”大臣又劝进。太宗于是颇以为疑,问徵曰:“群臣或顺旨,陆氏何为过尔分疏?”徵曰:“以臣度之,其意可识,将以陛下同于太上皇。”太 宗曰:“何也?”徵曰:“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然俭时为太子金人太上皇闻之不悦 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金首领。陆爽以为陛下今虽容之,恐后阴加谴谪,所以反 覆自陈,意在于此,不足为怪。”太宗笑曰:“外人意见,或当如此。然朕之所言,未能使人必信。” 乃出敕曰:“今闻郑氏之女,先已受人礼聘,前出文书之日,事不详审,此乃朕之不是,亦为有司 之过。授充华者宜停。”时莫不称叹! (节选自《贞观政要 ·卷二直谏(附)》)
①今郑氏之女,久已许人,陛下取之不疑,无所顾问,播之四海,岂为民父母之道乎?
②女适陆氏,无显然之状,大礼既行,不可中止。
晨风行
南朝梁 ·沈满愿
理楫令舟人,停舫息旅薄河津。
念君劬劳冒风尘,临路挥袂泪沾巾。
飙流劲润逝若飞,山高帆急绝音徽①。
留子句句独言归,中心茕茕将依谁。
风弥叶落永难索,神往形返情错漠。
循带②易缓愁难却,心之忧矣颇销铄。
【注】①音徽:指琴或乐曲,代指音讯。②循带:循环围腰的衣带。
近年来,文化日渐昌明,国学也再度升温。实现国学于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 是题中应有之义。时下谈国学, ____ 不能局限于儒学和儒家,而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儒 家与不同流派之间的关联以及各自的理论意义。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袤,历史悠久,对国学的 进二步研究,不仅应从时间维度上审视不同时代的“时差”,还应丛空间维度上审视不同区域的
“域差”与互动。如此这般,方能触摸国学完整而客观的图景。
当前,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的融合正在成为推动学术研究的重要路径与方法。时下的国学 专业人才,有必要熔古铸今,以跨学科视阈合理有序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国学既要 ____ 代代守护,也要与时偕行、观照当下。可喜的是,中国人的不少思维方式,有适应现代乃至后现代社会之处。
跨学科交流,乃至跨文明交流,对促进国学研究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坚持交流互鉴,是建设 一个开放包容世界的必由之路。但交流互鉴必须是双向的。交流的前提,须摒弃“ ____”“唯我 独尊”的自我封闭心态;交流的过程,是寻求共通之处,互相 交流的结果 , 是多种文明互相交融、共同提高 , 形成全球多元文明高度繁荣的新局面是国学研究的一大成果。
年轻人更坦诚,也更主动,有着更开阔的视野。在地震、洪灾和疫情中,我们都能看到他们 参与的身影,听到他们讲述的故事,他们甚至并不讳言,这是“社会资历”。而对70后和更早时代的人来说,更熟悉的观念是“ ① ”。
我们小时候写的作文里面, 一个典型的场景是,自己主动做好事,受帮扶的对象表示感谢,非要问我们的名字,我们会自豪地挺起胸膛,说一声“我叫雷锋”或者“我叫红领巾”——个人做 好事,最终要淡化个人色彩,强调一种集体身份。而2008年后, 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象是, ② 。虽然捐款也有匿名选项,但是更多人会选择亮出自己的名字。 ③ ,而是一种9承担责任的表现,在更深层意义上,这是我们追求“健全人格”所作出的努力。
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个人”,取决于我们一路走来做了哪些事,投身于怎样的事业。正是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理解很多人把自己照片、名字弄进海报里的做法:公益就要亮出来,这 与爱慕虚荣无关,因为公共性,本身就需要人们投入真实的自我,这样才能促进“社会资本”的
发育,增强社会内部成员之间的互信。
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发布清退16名本科生的决定。这些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够修完相应的学分,不及格的课程超过20学分。换句通俗的话来说,这16名学生挂科非常多。针对本次人大清退16名本科生的事情,网友们的争议非常大。有网友觉得,大学是教育人的地方,仅仅因为考试不及格就开除这么多本科生,草率了,要给这些学生一个改过的机会。有网友惊呼:现在的大学也不好混了啊!也有网友认为,大学生已经成年,该为自己沉迷网络或经常睡懒觉等行为负责,如果自甘堕落,就应该被清退,给所有学生敲响警钟。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评价?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