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中国茶文化自唐代陆羽《茶经》吹响号角起,已历数千年。相比较咖啡般浓郁重彩的西方文化,以“清幽隽永”著称的茶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文明使者。
茶学典籍的外译构成了中华茶文化海外传播的主体媒介。以最具代表性的陆羽《茶经》为例,该书向来为各国奉为茶书经典,流传甚广,国外《茶经》译本达36种之多。2009年,“大中华文库”系列之《茶经·续茶经》发行,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翻译并在本土出版的英译本,标志着中国向世界推介中国茶文化的进阶。此外,其他如宋徽宗《大观茶论》、蔡襄《茶谱》等茶学类典籍的不同译本也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茶文化的优秀读本。
据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记载:中国的茶叶贸易始于4世纪的四川省,5世纪末,中国与土耳其商人在蒙古边境贸易时,以茶叶为首要贸易物品,开启了茶叶的对外贸易历史,这是中国茶叶外销的最早记载。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间,葡萄牙人来中国进行包括茶叶、丝绸、瓷器等在内的贸易活动,此为我国茶叶海上贸易之最初记录。边境市场、“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开辟,使得中国可用茶叶、丝绸、瓷器等各类商品换回他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特产,既实现了“以物易物”的贸易功能,又达到了中华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功效。
茶文化传播题材的影像多以纪录片为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名片”,纪录片的创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于宏大叙事中体现细致入微,从局部真实中梳理整体认知,在现实中体察本质,在弘扬文化的同时又能够揭示文化内涵。茶文化纪录片客观、多方位地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茶文化立体化传播的有力载体。
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这种贡献,体现在茶已超越一种物质产品的存在,更是与中国人的文化传承、审美趣味、精神追求相结合而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文化样品。国家领导人多次将自己家乡的茶叶作为“国礼”赠予来访的外国政要,并以“茶叙”形式共话友好未来;浙江农林大学和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合作共建了全球首家以传播茶文化为特色的孔子学院。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今天的“一带一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从文化到外交,一杯清茶,正是中国“和而不同”理念的彰显。
(摘编自刘晓萍《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
材料二:
随着“云消费”时代的来临,流通的时间障碍、距离障碍和渠道环节消失,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同时也增加了竞争强度。“零时差、零距离、零渠道”的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极大缩短了茶叶的流通环节,流通与消费新特征使中国茶产业的竞争格局发生根本改变,竞争态势更加激烈。国外茶叶品牌、跨界的创新茶叶品牌直接加入到传统茶产业竞争当中,以产品为核心、以产地为根本的单一竞争要素被打破,产品的轻量化、个性化包装,文化附加价值乃至话题营销、事件营销策略的引入,使传统茶企业在竞争白热化的同时也面临着“云消费”时代快速创新、持续变革带来的巨大挑战。
中国饮茶、制茶工艺源远流长,每个产茶省、产茶县都有结合当地种植条件与饮茶习惯的名茶,形成了“一地一品”的独具中国特色的茶文化。茶叶的原产地优势成为传统茶市场竞争的主导因素,使得传统茶叶品牌绝大多数由产地品牌构成。
“一地一品”的传统茶文化赋予产地品牌天然的发展优势,但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传统品牌的跨区域发展。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相关数据,目前茶产业头部品牌市场份额均不超过5%,缺乏一统市场的茶叶品牌,这从侧面印证了传统茶市场品牌扩张的难度。产地品牌的竞争应根植于当地传统文化与饮茶习惯,一些品牌跨地域盲目扩张往往以失败告终。“云消费”时代线下消费体验化、线上消费便捷化的二元商业模式,带给了产地品牌原产地扩大发展、线上销售布局的新竞争思路。依托于强大的文化和原产地认证优势,以及更低的生产成本、更可控的产业链安全度、更便捷的产品开发与更新,产地品牌充分挖掘资源优势,谋求产业链的复合化延伸,以产品创新与文化输出赢得全国市场,取代了过去直接涉足其他省市、门店直营化的扩张思路。
创新茶产品市场兴起,跨界竞争带来全新的商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对茶的定义越来越宽泛,茶产业消费市场愈加多元化。除了即食茶饮,花草茶、口味茶、保健茶等都是传统茶的潜在竞争替代者。一些新兴的电商茶叶品牌乃至跨界茶叶品牌,不但迅速崛起抢占传统茶市场份额,更带来全面兴起的商业发展模式,使传统茶企遭遇市场冲击。
随着中国茶消费市场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以及受年轻消费者快速变化的口味与体验化、时尚化的消费需求影响,未来中国茶产业将迎来更加白热化的竞争与市场变局,传统茶企业也将面临更大的转型压力。对此,应积极转型突破以应对“云消费”时代的竞争挑战。
(摘编自李馥佳《“云消费”时代中国茶产业竞争与发展趋势分析》)
脸 谱
朱以撒
这首配合迅疾变脸的曲子,像一群狂奔的马,有些咄咄逼人,似乎在追赶着什么,追问着什么。演员在急管繁弦中亮相,一张面具在一刹那消失了,换成了巨灵神,一个甩头的动作,又变成了风神、灵官、王朝马汉……随着鼓点的密集,脸谱不断地翻新。一位变脸人进入人群,最后一张脸谱落下,竟然是一位眉目清秀的女子。这几个夜晚让人着实感到神奇,躺在床上,眼前是变幻不定的脸谱,耳畔是激越铿锵的锣钹声响。一个陌生的民间艺术,在脸谱上如此经营,是不是还有什么其他意思?
如果最后那张脸谱没有落下,在这层薄薄的遮掩中,我们始终不知,脸谱后的那张脸是什么样子的。
对于脸谱,我是充满兴趣的,这大概源于少年时生活在木偶之乡——木偶的表情就是人的表情的缩小,人的表情是木偶的基础。天下最生动的表情见之于脸,这也使脸谱急剧增多,即便繁衍至千万也远远不能穷尽。脸谱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的善变,心灵是其善变的根源。这也使民间艺人从很早的时候就捕捉到了——利用脸谱之变来表达人心的幽深难测。脸谱当然都是极尽夸张之能事的,五官俱在,只是都被渲染了。为什么人要夸张自己的脸谱来起到震慑人的效果?我以为世事繁杂,人的空虚无助,需要借助这么一个虚无的形式——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脸谱的,由于不像才产生威力,才值得往离奇深处发展。
有谁能揭起一个人的脸谱呢?我每天不停地行走,不断地遇见陌生人,可是我完全不清楚脸谱之下什么是真实——在脸谱上全然看不出来,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复杂深奥,里外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这样的怀疑成为习惯,人和人之间的信任程度就会降得很低,而戒备却成为每天都要披戴的盔甲。有阅历的人通常认为脸谱是不可靠的,它是一种伪饰,使人捕捉不了眉宇间的微妙。脸谱与心灵在许多时候是错位的,内心含恨,脸上却绽开笑容,让对方不知其真实用意。而笑容通常是人们处理社会、人群关系最先抵达的一个表情。以前我见到有人吵架,看他们充满血色的脸,比工匠正在上油彩的脸谱更为生动。在工作室里是做不成多少让人惊叹的脸谱的,他应该更多地走到街头巷尾去观察,尤其是乡野山村,生活的艰辛使人的表情变得十分沧桑。当然,我记忆中的乡野山村主人们都是过去的人物了,他们很多人已经不在,只是脸上的表情已进入了我的内心。我记得当时与他们交往真是轻松之至,野田劳作很苦,却由于与人交往的不必费心机,苦日子里也有快乐。
我看到一些在台上又笑又跳的孩童,以为是成年人的缩影,脸上过于热烈的表情,是仿成人的。如果拿他们和山村儿童相比,我会更接受朴素的,甚至怯生生的表情,它像极了山间小路旁的细碎野花,只是浅浅地、淡淡地流露。也许只要持有这样的一种分寸,已经足够表达内心的愿望,就不需要再扩张,泛滥了就是伪饰了。我没见过山村人久别相见时那种大呼小叫抱在一起的粘乎劲,他们只是淡淡说几句,邀请到家中坐坐。这样的表情寡淡吗?我觉得很受用,有时候想给人解释一下,但最终没有开口——一个人表情如何,完全是自己的事。
我的母亲在最后的十年中,脸上几乎没有什么表情,以前她看到我时怜爱的神色,这十年内都消失了。她对这个世界似乎也不热烈,很淡地面对人群,从不像有的女邻居一脸夸张大呼小叫。一脸凝固,一年甚是一年。我内心期待她有所缓解,滋润出笑意和我说话,就如同一场春梦醒来,待从头再说起。在她的少年时代,会对家园周围充满了好奇,去发现自然界中的许多趣味并且融入到草木中去,这是一段多么值得留恋的时光啊。人和草木、昆虫、鸟雀有一种亲密的关系。后来有了电视,母亲也就只是欣赏《动物世界》。为什么她琢磨动物的乐趣远远地胜过对于人的琢磨?我猜度母亲对人的世界的复杂性把握不了,隐蔽在人的皮囊里的玄机太多了,简单的母亲无法理解。母亲往往在看《动物世界》时才表情欢悦,随着各种动物的行止姿态,表情也发生一些变化。她和动物说过话,或者学过动物的叫声,这是我见过、听过的一种真实。只是后来,树木渐渐砍光了,清晨不再有鸟雀的鸣唱了;野草也没有了,那些蜻蜓、蚂蚱、金龟子不知去了哪里,而空气中习惯了的草木气息、野花苦涩的味道,从此不会再被敏感的母亲捕捉。母亲没有表示什么,她的内心和表情都是淡淡的。
现在我觉得快乐的是每周到画室去看看研究生们的创作。他们年轻,以至有很好的表情,单纯胜于复杂。只是为师者箫鼓向晚,老去情疏。我想,每一位渐渐老去的人,待他们坐在藤椅上晒太阳时,他眼前飞掠而过的是一张张不同含意的脸,这些脸所带来的万千情节,支撑着他长久的回忆。
(有删改)
英国作家毛姆说过:“要把散文写好,有赖于好的教养……有人认为,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使读者得以在今天这个文化快餐充斥的环境中领略散文这一文体的健康成长状态;加之以独特的语言,便使得朱以撒的散文有一种文雅的精神气息流荡其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斯文人的谈吐”——这一点,正是朱以撒散文的独特之处。
子孔当国,为载书,以位序,听政辟。大夫、诸司、门子弗顺,将诛之。子产止之,请为之焚书。子孔不可,曰:“为书以定国,众怒而焚之,是众为政也,国不亦难乎?”子产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不如焚书以安众,子得所欲,众亦得安,不亦可乎?专欲无成,犯众兴祸,子必从之!”乃焚书于仓门之外,众而后定。
楚子囊救郑。十一月,诸侯之师还郑而南,至于阳陵。楚师不退。知武子①欲退,曰:“今我逃楚,楚必骄,骄则可与战矣。”栾黡曰:“逃楚,晋之耻也,合诸侯以益耻,我将独进。”师遂进。己亥,与楚师夹颍而军。子蟜②曰:“诸侯既有成行,必不战矣。从之将退,不从亦退。退,楚必围我。犹将退也,不如从楚,亦以退之。”宵涉颍,与楚人盟。栾黡欲伐郑师,荀罃不可,曰:“我实不能御楚,又不能庇郑,郑何罪?不如致怨焉而还。今伐其师,楚必救之。战而不克,为诸侯笑。克不可命,不如还也!”丁未,诸侯之师还,侵郑北鄙而归。楚人亦还。
王叔陈生③与伯舆争政。王右伯舆,王叔陈生怒而出奔。及河,王复之,杀史狡以说焉。不入,遂处之。晋侯使士匄④平王室,王叔与伯舆讼焉。王叔之宰与伯舆之大夫瑕禽坐狱于王庭,士匄听之。王叔之宰曰:“筚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难为上矣!”瑕禽曰:“ 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骍旄之盟曰世世无失职 若筚门闺窦,其能来东厎乎?且王何赖焉?今自王叔之相也,政以贿成,而刑放于宠,官之师旅,不胜其富。吾能无筚门闺窦乎?唯大国图之!下而无直,则何谓正矣?”范宣子曰:“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使王叔与伯舆合要,王叔不能举其契。王叔奔晋。
(节选自《左传·襄公十年》)
【注】①知武子,即荀罃,晋军统帅。下文中,栾黡是晋军将领。②子蟜,郑国臣子。③王叔陈生,即王叔,与伯舆都是周灵王的卿士。④士匄,晋国臣子,又称范宣子。
①为书以定国,众怒而焚之,是众为政也,国不亦难乎?
②逃楚,晋之耻也,合诸侯以益耻,我将独进。
春 归①
杜 甫
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
别来频甲子②,倏忽又春华。
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
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
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
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三月,诗人辗转返回成都草堂之时。 ②甲子,古人以天干地支计年计日。
正月十四下午两三点钟,人们就从四面八方向这里聚集了。大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小媳妇们也(①),生怕落了下风; 虽然汉子们不讲究穿戴,心里却同样热乎乎的,像年轻时一样,三五好友相约姗姗而至 ;小伙子则多是与心爱的姑娘牵着手,成双成对地出现。
四五点钟,这南北、东西中心街上就汇为两条(②)的巨流,南北街北到黄河,南到黛溪湖,一眼望不到头。人们脸上漾着笑,陶醉地观赏着沿路排开的花灯展车。一部分花灯内容依旧是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像八仙过海、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另一类展车更舍得花大本钱,在车上搭起戏台子,雇了剧团名角,或咿咿呀呀着古装戏,或昂扬着现代京剧……这时候,夜的帷幕垂下来,上百辆用彩灯支撑、垒筑、装扮的展车一起闪亮,火树琼枝,映照大地;而焰火、礼花又燃爆了,一蓬蓬硕大的光艳花朵在空中怒放,整个天空(③)。与此同时,人流像猛涨的春潮滚滚涌动,像风中的麦穗、风中的稻谷、风中的青纱帐那样晃荡起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用于自我认知的心理学模型——“冰山模型”(见上图), ① 。
首先是冰山上露出海面的部分,包括知识和技能,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
其次是冰山中间的部分,为什么能力在冰山中间呢?因为它在海面上半隐半浮,有些能力比较容易体现出来,比如沟通能力; ② , 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拥有这个能力,比如领导力。能力的习得相较于知识和技能更难,但一旦掌握可以迁移。
最后是完全隐藏在海面之下的部分, ③ , 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可以看作天赋,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高三学生李行每天把身患肌无力的好友背上教学楼。同学们认为大家可以轮流背,不能辛苦了他一个人;父母劝他做好事应该有度,因为毕竟高三了。李行说:“我们是好朋友,背得动,就我来背吧。”后来,媒体来了,荣誉来了,赞美堆成了山,他不敢请假不敢犯错,不再感到快乐,同学们也觉得他不再可亲。他陷入了纠结之中。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请以高三学生赵乐之的身份,给李行写一封信,帮助他走出困境。
②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情,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看法?请写一篇评论。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