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
泛非主义发端于欧美地区,主张维护黑人的尊严、自由和平等权利。1919-1927年,泛非大会先后召开了四届,主要由美国黑人、西印度群岛的知识分子和黑人上层开明人士发起和组织。他们主张采取“非暴力”“渐进”的斗争方式,终止种族歧视和压迫。这些行动壮大了泛非主义运动的声势。1945年,第五届泛非大会在曼彻斯特召开,来自非洲、西印度群岛的90个代表团和11名观察员,共约200人出席了大会。大会通过了《告殖民地列强书》等决议,确立了“积极政治行动”的纲领,主张放弃请愿、呼吁等斗争手段。第五届泛非大会是泛非主义运动的里程碑。不久,非洲各地的民族主义团体、政党纷纷成立,如1946年成立的“非洲民主联盟”,1949年建立的“加纳人民大会党”等。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赢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摘编自徐天新主编《世界通史当代卷》等
【说一说】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卡特政府通过艰难的双重政治博弈,最终使得运河新约达成和批准。根据运河新约的相关规定,美国至少在名义和法理上不得不放弃对运河区的永久直接政治和军事占领,大幅度增加了所付的运河年度租金。与此同时,美国获得了长达23年的运河经营和管理过渡期。通过逐步有序的权力移交,美国规避了运河经营和管理问题上的真正失控,在过渡期结束后还有权力和资格继续负责运河的实际防务安全。
——杨建国《卡特政府在<巴拿马运河新条约>上的双重政治博弈(1977-1979)》
【思一思】
20世纪下半期,非洲大多数国家赢得民族独立后,殖民主义的影响暴露无遗。在殖民地时期非洲国家的边界均是欧洲殖民者人为划定的,即先进行所谓“地图上作业”,再去占领。这使民族传统的聚居区遭到割裂,导致了非洲国家彼此间的边界纠纷和冲突不断。非洲国家独立后沿袭继承的是殖民地时期的行政管理组织和立法制度,内部缺乏凝聚力,造成许多国家动乱不已。殖民地时期形成的畸形经济成为独立后非洲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一大障碍。殖民地时期,非洲的经济以出口西方列强需要的两种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作物为主,其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被扼杀,更没有现代工业都是非洲国家独立后面临的重大难题。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
请回答:
【说一说】
二战结束后,虽然人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重建家园,但战争的胜利却向苏共高层证明了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正确性,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则又强化了这种体制。至赫鲁晓夫时虽然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但在改革中却一只脚迈向了民主,另一只脚又陷入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泥潭。而勃列日涅夫一边进行积极的经济改革,一边不断加强党政集中领导制、干部领导终身任职制等,个人集权和特权思想逐渐泛滥。至戈尔巴乔夫时期,强大的阻碍机制致使经济改革举步维艰,并最终使其转向政治领域,加速了苏联剧变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陆南泉《对苏联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再思考》
【写一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推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对外政策,拒不承认战后欧洲边界,也拒不承认民主德国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坚持不与和民主德国建交的任何国家(除苏联外)建立外交关系。这种政策大大限制了它的外交舞台和国际地位的提高。1969年勃兰特当选为联邦德国总理,推行“新东方政策”。勃兰特与苏联和波兰签订了条约,保证互不侵犯,承认欧洲各国现有的边界。通过外交努力,促使英、美、法、苏签署西柏林协定,解决了东西方在柏林问题上的对峙。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及民主德国的关系发展迅速,并进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活动余地迅速扩大,两德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为统一注入了新的生机。
【说一说】
1973年6月勃列日涅夫访问了美国。苏联当时经济比较困难,希望同美国达成以互利为基础的、广泛的经济合作协议。苏联一直想驱散“一个噩梦——美国和中国建立针对苏联的轴心的可能性”。美国总统尼克松受到窃听事件的严重困扰,加之美国受到通货膨胀、美元危机的震荡,国际地位和影响明显下降,希望此次访问能够产生有利于尼克松的影响。访美期间,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多次会谈,并签署了“厚厚一套文件”:《苏美联合公报》《苏美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苏美农业协定》《苏美关于世界海洋研究协定》《苏美关于接触、交流和合作总协定》等。美苏双方极力渲染会晤的“友好”气氛,宣扬取得的所谓“成果”。然而,世界舆论却颇感担心。有报刊指出,这些协定“绝不意味着双方基本斗争的结束。两个大国的接近没有使斗争停止,而只是使斗争改变了形式。”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第十卷
请回答: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
——摘编自王春良等《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主要差别在于欧洲殖民地的结局。欧洲对殖民地帝国的控制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削弱,但还没有遭到彻底的破坏;实际上,欧洲因获得作为托管地的阿拉伯地区而扩大了它的殖民地范围。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地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欧洲人在海外取得那么多非凡的胜利和成就之后,到20世纪中叶似乎又在退回到500年前他们曾从那里向外扩张的小小的欧亚半岛上去。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但伟大的殖民地革命的动力并不是来自联合国。相反,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极其有利的国际形势的产物,是以往几十年里殖民地世界中愈来愈强大的某些历史性力量的产物。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