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同...

更新时间:2023-11-16 浏览次数:1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一规定反映(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建立 B . 民族自决成为基本民族政策 C . 新兴人民政权的巩固与发展 D . 中共对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
  • 2. (2024高二上·涟源期末)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第一届临时参议会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了选举,乌兰夫当选为内蒙古自治政府主席,会议宣布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这一事件(    )
    A . 树立了少数民族解放斗争成功的范例 B . 加速了内蒙古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C . 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被纳入法制轨道 D . 成功解决了我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
  • 3. 下表所示为两位外国学者关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研究成果。这可用于说明(    )

    学者

    结论

    俄罗斯东方学家雅科夫列夫

    西藏自治区自成立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前较为落后的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人口数量和人均寿命均大幅提升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国际经济问题专家盖里雄.伊基亚拉

    中国政府为西藏引入了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基础设施发展模式,使西藏成为一个享有自治权的地区,几十年来当地发生了巨变

    A .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B . 新中国在西藏最先建立民族自治区 C . 西藏社会变迁完全依靠国家支持 D . 民族平等成为民族自治的核心内容
  • 4. (2023高二上·海南期中) 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初期的主要内容是民族联邦理论。此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构建了“单一制”框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最终确立了以民族区域自治为补充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由此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 . 立足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 B .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 C . 继承发展了民族联邦理论 D . 保障了国家统一和人民当家作主
  • 5. 习近平曾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下列对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是基于国情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 B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C . “五个认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D . 《共同纲领》依据民族平等原则最早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6. 在1951年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党中央将“推行区域自治”作为少数民族工作的两项中心工作之一。1952年2月,政务院颁布了新中国第一个带有基本法性质的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这反映了(    )
    A . 标志着民族自治区的出现 B . 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进程 C . 践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精神 D . 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 7. 1949年12月至1952年7月,邓小平主政中共中央西南局期间,高度重视构建新型的民族关系。邓小平还特别强调“要采取非常稳当的态度”“要同少数民族商量”。邓小平主张构建西南地区新型民族关系旨在(    )
    A .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B . 促进中华民族美好大家庭的共同繁荣发展 C . 改变旧中国长期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 D . 消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巨大差异
  • 8. 2021年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吴英杰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西藏自治区成立70年来,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321.5倍,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西藏的繁荣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 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实施 B . 区域自治制度的最早确立 C . 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 D . 高度自治治藏方略的采用
  • 9. 1951年,《绥远省蒙旗土地改革实施办法(草案)》颁布,强调土地改革必须照顾蒙汉人民尤其是蒙民的实际情况。随后,绥远省政府选派蒙汉干部组成联合土改工作团参加土改工作,针对“旗县并存、蒙汉分治”的历史遗留问题,主张维持现状,搁置“旗县分立、蒙汉合治”政策。这些举措( )
    A .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 旨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民主建设 C . 体现了民族政策的务实性与灵活性 D . 说明全面开展经济建设成为工作重心
  • 10. 1961年和1962年,中央先后批转了西北地区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民族工作会议的报告,在民族教育经费上继续给予照顾,加大对民族边疆地区教师的支持力度,招生优惠政策进一步具体化。这些举措(    )
    A . 为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 B . 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C . 加快了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进程 D . 使各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发展一致
  • 11. 在1953年为实现普选而进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各地自报民族名称有400多个。经过民族识别工作,1954年识别38个少数民族,1964年再度识别19个,加上1965年识别的珞巴族、1979年识别的基诺族,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识别工作基本完成。新中国的民族识别(   )
    A . 是建立民族自治区的前提条件 B . 意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C . 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D . 有利于维持边疆地区社会稳定
  • 12. 1954年宁夏省撤销建制,与甘肃省合并,但党考虑到回族有700多万人,遍布全国各地,建议在回族比较集中的宁夏建立自治区。由于甘肃东北部的回族人口占回族总人口的近50%,因此选择在该地区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由此可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建立(    )
    A . 使回族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 . 遵循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C . 出于当时社会主义改造的现实需要 D . 依据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渊源
  • 13. 1952年12月12日,在给西北各族人民抗美援朝代表会议的复电中,毛泽东主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国各民族就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足以战胜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繁荣强盛的国家。”这主要表明了(   )
    A . 参加抗美援朝的重要目的 B .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构想 C . 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D . 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精神
  • 14. 1951年《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指出,“有独立语言而尚无文字或文字不全的民族,一面着手创立文字和改革文字;一面得按自愿原则,采用汉族语文或本民族所习用的语文进行教学”。这一规定(   )
    A . 体现了国家的统一性 B . 有利于文字的继承发展 C . 反映出文化的民族性 D . 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 15.  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表明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   )
    A . 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 . 促进各民族全方位的一致 C . 确保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D . 重视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
  • 16. 拉萨——林芝铁路2021年6月开通运营,拉林铁路的建成通车,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弥补了既有交通方式易受高原气候影响的短板,进一步完善了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有助于:(   )

    ①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工作主题   
    ②西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③实现沿途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④人们领略西藏的民族风情,名胜古迹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疆和平解放后,为了解决当地严峻的经济困难,中央决定在新疆开展大规模屯垦戍边。1950年,驻疆部队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生产运动,当年实现了粮食蔬菜的自给。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军队建设军垦农场逐步转变为兵团职工建设国营农场,新疆屯垦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根据屯垦规划,兵团积极引进、吸收、研发和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使新疆的国营农场建设朝着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战略,形成多门类的现代工业体系,为新疆现代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赵曼《新中国新疆屯垦戍边之发展阶段与特征》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屯垦措施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屯垦的意义。
  • 18. 【现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外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1 年6月,以李德全为团长、费孝通等为副团长的中央民族访问团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到广西对各族人民进行亲切慰问。他们深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与壮、瑶、苗、侗、仫佬、京、彝、仡佬、回等各族群众密切接触……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培训少数民族干部,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他们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工作,如对未确定民族成分的人们共同体开展调查识别工作,最终整理成了29份共40多万字的调查材料,供有关方面内部参考。各地还组织了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对47个壮族聚居县52个点进行壮语方言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壮文的创制,最终形成在壮族地区全面推行使用的拼音《壮文方案》。

    ——摘编自方 素梅《新中国初期的社会调查与民族工作》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在对外关系和对外决策中正扮演着越来越积极的角色,这是中央对外决策的一种有益补充。其中广西建议中央政府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06年7月20日在广西南宁举办了首届“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主办方包括中央政府相关机构和以亚洲开发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以及作为地方政府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论坛提出“要围绕拓展和深化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站在面向东亚合作的高度上,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将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延伸到隔海相邻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海上东盟国家,密切物流、产业、贸易与投资合作,共同促进本地区加快发展”。

    ——摘编自杨毅《中国外交决策中的地方政府》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广西地区少数民族进行社会调查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现代中国外交的角度分析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原因。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西藏是惨无人道的“人间地狱”……1959年民主改革前,西藏长期处于政教合一、僧侣和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其黑暗、残酷比中世纪欧洲的农奴制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占西藏总人口不足5%的农奴主占有着西藏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垄断着西藏的物质精神财富,而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遭受着极其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挣扎在极端贫困的悲惨境地中,根本谈不上做人的权利,被农奴主视为“会说话的牲畜”。长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窒息了西藏社会的生机和活力,社会停滞不前、濒临崩溃。

    1951年,西藏实现和平解放。……1959年3月10日达赖集团发动全面武装叛乱,党领导西藏人民坚决平息了武装叛乱。与此同时,在西藏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彻底埋葬了封建农奴制度,使百万农奴和奴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获得了解放,为西藏走上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铺平了道路。这是西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西藏社会发展和人权进步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和世界人权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巨大进步。

    ——摘自中国西藏新闻网《民主改革六十年新旧西藏两重天》

    1.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西藏民主改革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意义。
  •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数民族的构成及其地理分布具有特殊性,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的概念,随着国家由建设时期向发展时期转变,内外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诸多边疆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

    ——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

    材料二

    边疆治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方式。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的整理和分析,发现边疆治理的政策根据国家在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政权巩固和民族团结、改革开放以来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新时代的继承和创新发展等边疆治理政策。这些特殊的边疆治理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结合每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实际情况而创造性地提出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边疆治理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摘自白江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的边疆治理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与论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