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新疆和平解放后,为了解决当地严峻的经济困难,中央决定在新疆开展大规模屯垦戍边。1950年,驻疆部队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生产运动,当年实现了粮食蔬菜的自给。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军队建设军垦农场逐步转变为兵团职工建设国营农场,新疆屯垦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根据屯垦规划,兵团积极引进、吸收、研发和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使新疆的国营农场建设朝着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战略,形成多门类的现代工业体系,为新疆现代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赵曼《新中国新疆屯垦戍边之发展阶段与特征》等
材料一
1951 年6月,以李德全为团长、费孝通等为副团长的中央民族访问团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到广西对各族人民进行亲切慰问。他们深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与壮、瑶、苗、侗、仫佬、京、彝、仡佬、回等各族群众密切接触……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培训少数民族干部,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他们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工作,如对未确定民族成分的人们共同体开展调查识别工作,最终整理成了29份共40多万字的调查材料,供有关方面内部参考。各地还组织了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对47个壮族聚居县52个点进行壮语方言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壮文的创制,最终形成在壮族地区全面推行使用的拼音《壮文方案》。
——摘编自方 素梅《新中国初期的社会调查与民族工作》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在对外关系和对外决策中正扮演着越来越积极的角色,这是中央对外决策的一种有益补充。其中广西建议中央政府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06年7月20日在广西南宁举办了首届“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主办方包括中央政府相关机构和以亚洲开发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以及作为地方政府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论坛提出“要围绕拓展和深化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站在面向东亚合作的高度上,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将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延伸到隔海相邻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海上东盟国家,密切物流、产业、贸易与投资合作,共同促进本地区加快发展”。
——摘编自杨毅《中国外交决策中的地方政府》
材料
旧西藏是惨无人道的“人间地狱”……1959年民主改革前,西藏长期处于政教合一、僧侣和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其黑暗、残酷比中世纪欧洲的农奴制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占西藏总人口不足5%的农奴主占有着西藏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垄断着西藏的物质精神财富,而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遭受着极其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挣扎在极端贫困的悲惨境地中,根本谈不上做人的权利,被农奴主视为“会说话的牲畜”。长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窒息了西藏社会的生机和活力,社会停滞不前、濒临崩溃。
1951年,西藏实现和平解放。……1959年3月10日达赖集团发动全面武装叛乱,党领导西藏人民坚决平息了武装叛乱。与此同时,在西藏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彻底埋葬了封建农奴制度,使百万农奴和奴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获得了解放,为西藏走上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铺平了道路。这是西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西藏社会发展和人权进步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和世界人权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巨大进步。
——摘自中国西藏新闻网《民主改革六十年新旧西藏两重天》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数民族的构成及其地理分布具有特殊性,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的概念,随着国家由建设时期向发展时期转变,内外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诸多边疆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
——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
材料二
边疆治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方式。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的整理和分析,发现边疆治理的政策根据国家在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政权巩固和民族团结、改革开放以来的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新时代的继承和创新发展等边疆治理政策。这些特殊的边疆治理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结合每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实际情况而创造性地提出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边疆治理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摘自白江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的边疆治理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与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