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

更新时间:2023-11-20 浏览次数:20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代表在国联会议上强行辩称自己在中国的作战是符合国联宪章的,英、法代表无意反驳日本人的论点;经过几番讨论,国联竟在获得日本政府“邀请”的情况下,派遣了一个调查团前往中国。由此可知(  )
    A . 国际联盟难以发挥实际作用 B . 日本建立了军事法西斯专政 C . 九一八事变未损害英法利益 D . 英法绥靖政策引发中国不满
  • 2. 阅读图文材料,《抗争》创刊号在当时(   )

      

    A . 支持国联“全体一致”原则 B . 反对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 C . 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 声援频淞沪会战保卫上海
  • 3. 1932年,京剧大师梅兰芳以梁红玉抗金的故事为题材,编演了《抗金兵》,讲的是宋将韩世忠抗金,夫人梁红玉亲自擂鼓助战,取得大捷的故事。这部剧首演于上海天蟾舞台,唱词中“万里山河几多愁,金铁骑豺狼寇”让全场观众潜然泪下。梅兰芳的意图是(  )
    A . 借助传统艺术宣传为国纾难 B . 提升京剧艺术服务广大群众 C . 推动传统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D . 提升艺术获得丰厚经济效益
  • 4. 如下图是《大众生活》发表的一幅新闻漫画《学生救亡运动一幕》,描述了学生爱国运动的斗争场景。该学生爱国运动(  )

      

    A . 源于中国外交的失败 B . 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 C .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D . 标志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 5. (2024高一下·盐田月考) 中国共产党的一份文件指出:在目前的形势下,“富农也开始参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及豪绅地主军阀官僚的革命,或采取同情与善意的中立态度”。因此,“加紧反对富农的策略”“现在已经不适当了”。这份文件可能发布于(   )
    A . 1925年底 B . 1932年底 C . 1935年底 D . 1942年底
  • 6.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愿意“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该宣言体现了( )
    A . 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基础 B . 中共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C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 . 中共在政治上日益走向成熟
  • 7. 据记载,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共掠夺煤炭1.15亿吨,钢材1308万吨,生铁300万吨;在东北开采石油年均20万余吨;收缴粮食为3330.8万吨,其中1130万吨被运往日本。日本此举的目的是(   )
    A . 满足日本拓展市场的需要 B . 变中国为其经济附庸 C . 消灭中国抗日的物质基础 D . 掠夺中国的自然资源
  • 8. (2024高三下·河北模拟) 华北沦陷后,日伪政权在沦陷区开设“交易场”,规定所有农产品按其所定价格及等级进行场内交易。1942年后,农产品由日伪行政机关、新民会、军警宪特以暴力与武力手段强行收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华北人民反抗激烈 B . 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军 C . 日本物资危机加剧 D .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 9. (2024高二下·满城期末) 1942年,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部的一份文件称,由于从第三国输入棉花的途径已被完全断绝,华北的棉花成了日本纺织业所必需的重要来源。基于此,日本侵略者在华北加强了(  )
    A . 以华制华 B . 以战养战 C . “三光”政策 D . 囚笼政策
  • 10. 1933—1936年,伪满重刊《清实录》,日本指派专人对《清实录》逐卷检查,将有碍日本的相关内容进行“挖改”,如将“倭”字改成“日”字,将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记载大段删除。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 . 打破东亚传统宗藩秩序 B . 淡化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C . 消解隔阂实现东亚共荣 D . 推动伪满州国史学发展
  • 11. 1937年11月,贝德士、魏特琳等国际友人出于人道主义,成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设立了25处难民收容所。贝德士对侵华日军的暴行作了大量实录与对外报道,并收集保存了各种宝贵的文字资料。贝德士文献最重要的价值是(  )
    A . 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B . 遏制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 C . 为人类树立了人道主义的不朽丰碑 D . 为战后审判日本战犯提供了有力证据
  • 12. “它发展成了一个完全的会战,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战斗之激烈。超过了欧洲历史上多数的有名的会战。聚集在上海战场之上的有一百万兵之多,二十五万来自日本,七十五万来自中国各地。他们从八月十三恶战到十一月十三……”该会战( )
    A .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 . 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C . 是抗战以来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D . 粉粹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 13. 全民族抗战初期,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下达保卫要地的命令,部署国共双方的兵力进行抵抗;八路军115师伏击日军辎重部队,成为国共建立统一战线后的首战;在随后的会战中,国共两党军队相互配合,对日军进行了20天的顽强抵抗。这些战事发生于如图(局部)中的(  )

      

    A . B . C . D .
  • 14. 1937年11月在武汉成立了由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宣传部下属的国际宣传处,该处多次组织外国记者赴台儿庄等地采访,并在重庆专门建造外国记者招待所。1942年初,重庆成了名副其实的“远东战场的新闻中心”。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 . 重视海外宣传与军事斗争的配合 B . 国共合作抗战引起国际社会瞩目 C . 英美逐渐加强对中国抗战的支援 D . 希望依靠外交手段解决中日战事
  • 15. 日本为了策应进攻香港的行动牵制中国第九战区部队南下增援广州,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又一次发动对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抗击,毙伤日军5万余人,俘虏139人,日军承认“动摇了一部官兵的必胜信念”。该会战是(   )
    A . 淞沪会战 B . 太原会战 C . 长沙会战 D . 徐州会战
  • 16. 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频遭自然灾害侵袭,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领导军民开展社会救济和生产自救,统一管理贸易和税收,发行地方本位币稳定金融,最终顺利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提高了党的威望。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领导的抗灾救灾运动(  )
    A . 仿行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 B . 为党领导经济建设积累了经验 C . 旨在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 . 确保了抗日战争走向最终胜利
  • 17. (2023高一上·天山月考) 1938年7月,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正式成立。剧团演出时,会在戏台两边挂起“中国气派,民族形式,工农大众,喜闻乐见;明白世理,尽情尽理,有说有笑、红火热闹”的对联民众剧团常年在边区巡回演出,深受欢迎。该剧团的主要任务是(   )
    A . 创新民族文化宣传方式 B . 团结工农建设边区政权 C . 动员民众投身民族民主革命 D . 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 18. 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包括抗日战争胜利后,不能变成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但也不能马上变成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在于(  )
    A . 三大改造的制度保障 B . 反帝反封建的现实需要 C . 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D . 建立社会主义客观体现
  • 19. 1942年3月,重庆《中央日报》指出,缅甸东吁(又称同古、东瓜)保卫战“无论在中国抗战史还是世界大战史均有其不朽的价值”。《泰阳士报》称“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新一页”。上述评论表明,该战役(  )
    A . 推动了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B . 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 C . 扭转了国军缅甸战场的困局 D . 粉碎了日军以战迫降的企图
  • 20. 1943年1月,《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签订,条约明确废除英国在华领事裁判权、使馆区及驻军、租界、英籍海关总税务司之特权等。中国方面同意暂时搁置九龙问题。条约的签订体现出民国政府(   )
    A . 取得了对外修约的完全胜利 B . 兼顾了历史诉求与现实环境 C . 错失解决香港问题的好时机 D . 推动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 21. 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分别签订新约,宣布取消在华特权,结束与中国在法理上的不平等地位。不久,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也相继宣布放弃在华特权,与中国签订平等的新约。这些新约的签订说明(  )
    A . 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压迫 B . 中国对二战的巨大贡献 C . 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强国 D . 国际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 22. (2023高一下·咸阳期末) 抗日战争时期,330多万四川健儿出川抗战,64万人血洒疆场;为修战时工程服工役民工达300多万人,共修机场33座;供给粮食达8000万石以上,占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这表明抗日战争的胜利(   )
    A . 取决于正面战场的抗战 B . 源自于斗争形式的多样 C . 厚植于人民的伟大力量 D . 得益于英美盟军的支持
  • 23. (2024高三上·成都月考)  1945年8月《中央日报》刊登一则电文:“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这表明(  )
    A .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B . 国共两党开启第二次合作 C . 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 D . 国民党试图谋求政治主动
  • 24. 1946年12月底到1947年1月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天津、上海、南京、开封、重庆、昆明、武汉、广州、杭州、苏州等几十个大中城市的群众举行示威,要求美军退出中国,要求国民党政府改善人民生活、停止内战。这些行动(  )
    A . 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交相呼应 B . 说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C . 反映阶级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 D . 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行动
  • 25. 某同学在探究某-历史主题时,制作了如下表格,根据表格内容判断其探究的主题是(  )                                                                                                                                                                                                                    

    时间

    阶段特征

    重大史实

    1946年6月一1947年2月

    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

    国民党围攻中原解放区等

    1947年2月一1947年6月

    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和山东的进攻

    1947年6月一1948年秋

    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展开反攻

    1948年9月一1949年1月

    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9年4月一1949年10月

    人民解放军战略追歼

    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A .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B .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灭亡 C . 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非选择题
  • 26. (2024高二下·怒江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依据波茨坦盟国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宣言,迅速解除敌伪军的武装,收复一切敌占城镇交通要道,把沦陷区一万万六千万同胞赶快解救出来……一定要坚决扫除前进途中的一切障碍,逼迫敌伪军向我投降,彻底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伪军,收缴敌伪军的武装,占领城镇和交通要道,摧毁敌伪组织和反动势力,维持革命秩序,建立人民政权!

    ——《〈解放日报〉社论》(1945年8月13日)

    材料二  1945年8月10日,蒋介石电令各战区:对敌可能之抵抗的阻挠,应有应战准备;并应警告辖区以内敌军,不得向我已指定之军事长官以外任何人投降缴械;对封锁地伪军应策动反正,并迅即确保联络掌握,令其先期包围集中之敌,先期控制敌军撤离后之要点要线,以待国军到达。

    ——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日本战败之际,杜鲁门认为,“蒋介石的权力只及于西南一隅……长江以北则连任何一种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8月10日,美国政府下达指令:利用日本军队作守备队,阻止共产党前进,以待美国帮助国民党把军队运送到华南并把美国海军调到中国海港,15日,杜鲁门的《一号通令》要求日本天皇命令中国战区的日本海陆空将领(除满洲外)都向蒋介石投降。根据这一方针,美国大力帮助蒋介石运兵到华北、华东,美国军队在天津、青岛等地登陆,10月下旬起开始助蒋向东北运兵。

    ——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在接受日本投降问题上的主张。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采取的措施。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美国在日本对华投降问题上的做法。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切断了同盟国援助中国抗击日本的惟一通道滇缅公路。在这条航线上担任运输飞行任务的是美国陆军航空运输总队和中国航空公司。“驼峰”航线在终止前的两年多时间里一共运输了80多万吨物资到中国,超过了包括滇缅公路在内的中国所有对外通道接受外援的总和。

    ——摘编自刘小童《驼峰航线》等

    材料二  长期以来,欧美史学界的关注点集中在欧洲发生的反法西斯战争,却很少涉及中国的抗战。这是因为西方学界把二战看作主要是西方人内部的战争,其起点不可能在西方以外的地区。另外,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了西方对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的研究兴趣,同时也增加了西方学界开展中国抗战史研究的难度。

    材料三  必须指出的是,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战场,其持久、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历史事实及其巨大价值,影响了二战的总体格局、总体进程。

    第一、由于在中国战场的巨大消耗使日本难以承受美英等国的制裁,迫使日本考虑占领东南亚以获得丰富的战略物资,从而不得不冒险与美英等国在太平洋地区作战。

    第二、抗战期间,中国牵制和抗击了日本陆军2/3以上的总兵力,歼敌约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

    第三、中国抗战使日军在北线被迫放弃介入德苏战争;在南线,使日军无法实现在地中海地区与德、意实现会师的计划;在太平洋战场上,使得美国能够从容贯彻总体上先欧后亚的战略计划。

    ——以上摘编自庄礼伟《二战史研究不应遮蔽中国抗战》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驼峰”航线开辟的背景及其历史贡献。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美史学界在二战史研究中很少涉及中国抗战的原因,简析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历史意义。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注:上面的文字(自右向左)依次是:土地改革翻了身,领下土地证好高兴。白纸黑字大红印,努力生产发家致富,光景一天一天往上升。

    结合所学知识,以“《领地照》赏析”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