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11月月考卷(一...

历史考试

更新时间:2023-11-21 浏览次数: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2八上·中山期中) 1894年,兴中会创立时,首先参加兴中会的20多人都是华侨,后来华侨竟占参会成员的60%以上;1911年黄花岗起义,“仅仅从新加坡、槟榔屿、缅甸回国参加起义的华侨就不下500人”,英勇就义的72位烈士中有1/3是华侨。这反映出(   )
    A . 华侨助推近代社会变革 B . 华侨反情情绪普遍高涨 C . 革命党人缺乏资金支持 D . 清朝统治逐渐土崩瓦解
  • 2. (2022八上·中山期中) 武昌起义爆发后,资产阶级革命派迅速放弃他们早先提出的“驱除鞑虏”主张,而主张“五族共和”、“五族平等”,其旨在(   )
    A . 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 . 突出清朝的土崩瓦解 C . 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D . 强调汉族的统治地位
  • 3. (2023八上·上思期中) 1912年4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学教科书中,“政党、政府、投票、选举、立法、行政、司法、议会、民主、共和、自由、权利、人格、博爱”等新名词让人目不暇接。据此判断,与当时教育部编写教科书关联的事件是(   )
    A . 三民主义提出 B . 武昌起义爆发 C . 北洋政府建立 D . 中华民国成立
  • 4. (2022八上·中山期中) “战后,胜者控制政权、财权,扩充地盘,收编败军残部,于是小军阀就成为大军阀。前台打仗的,是各派大小军阀;后台牵线的,是各帝国主义;受尽灾难的,则是中国人民。”这说明军阀混战(   )
    A . 有助于推动社会变革 B . 阻碍民族独立的实现 C . 加剧帝国主义的侵略 D . 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
  • 5.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孙中山先生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
    A . 变法维新 B . 三民主义 C . 民主科学 D . 马克思主义
  • 6. 在2020年提起“武汉”这座城市,人们会马上想到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那是因为“抗疫”。 走到武汉市你还会看到“首义路”“首义广场”“首义公园”等地名,这又是因为( )
    A . 安庆起义 B . 黄花岗起义 C . 武昌起义 D . 广西起义
  • 7. 陈独秀认为,“要使启案运动真正产生较大的影响,最好的形式美过于办杂志。”新文化运动时期,由陈独秀创办、成为当时宣传新思想的主要杂志是(  )
    A . 《时务报》 B . 《民报》 C . 《新青年》 D . 《申报》
  • 8.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下列与"第三次突破”直接相关事件是的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新文化运动
  • 9. 古代文书不加标点,会给未加训练者造成阅读困难,因此1919年胡适等人联名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标点符号的使用,表明( )
    A . 近代出版业蓬勃发展 B . “尊孔复古”受到批判 C . 白话文已取代文言文 D . “文学革命”影响扩大
  • 10. 它在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了旧文化, 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 材料评价的历史事件应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新文化运动 D . 五四运动
  • 11. 下表是中国近代史上某一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据此判断这一人物是(  )
    时间 主要活动
    1915年 创办《青年杂志》
    1917年 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9年 起草《北京市民宣言》
    A . 蔡元培 B . 胡适 C . 陈独秀 D . 鲁迅
  • 12. 毛泽东说:“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由此可知,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革命进入( )
    A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 . 无产阶级革命时期 C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D .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 13. 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年代尺,据此推断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 民族危机的加剧 B . 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C . 近代化的探索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 14. 1924年1月孙中山写道:“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为此孙中山所采取的举措是( )
    A . 创建了同盟会 B . 领导辛交革命 C . 进行国共合作 D . 进行国内战争
  • 15. 1927年,毛泽东在一首诗词里这样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 南昌起义 B . 秋收起义 C . 井冈山会师 D . 广州起义
  • 16. 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地带”“割据区域”等。这说明当时中其中央( )
    A . 固守原有革命道路 B . 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C . 反思城市中心道路 D . 主张工人农民结盟
  • 17. (2024八上·期末) 下图以“转”字串起中国革命的某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是指( )

    A . 国民大革命 B .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C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 D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18. 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这次会议( )
    A . 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 .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 .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D .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 19. 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对某事件评价说:“它不是几个将军的私人冲突,而是由于民族敌人无厌的侵略所激起的伟大政治斗争的焦点,是全中国的反日运动,特别是西北军反日运动之最尖锐的表现。”他所评论的“某事件”是( )
    A . 西安事变 B . “巴黎和约”的签订 C . 七七事变 D . 九一八事变
  • 20. 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据满洲宣言》发表,它是中共发出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的第一篇战斗宣言。这一“宣言”产生的背景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卢沟桥事变 C . 台儿庄战役 D . 平型关大捷
  • 21.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这首《松花江上》反映的历史事件成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这一历史事件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七七事变 C . 一二•九事变 D . 西安事变
  • 22. 下图所示漫画反映的是哪一事件后的场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七七事变 C . 一二•九运动 D . 西安事变
  • 23. 据日军 《步兵第10团战斗详报》记载,中国台儿庄守军“决死奋战之状历历在目”“士兵依靠堑壕顽强抵抗直到最后”“睹其壮烈者亦为之感叹”。台儿庄战役中国守军的总指挥是( )
    A . 李宗仁 B . 彭德怀 C . 蒋介石 D . 杨虎城
  • 24. 《拉贝日记》(1937年12月14日)中记录到:“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这记录的是( )
    A . 旅顺大屠杀 B . 九一八事变 C . 七七事变 D . 南京大屠杀
  • 25.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这场运动的历史背景是( )
    A .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 B . 张杨发动“西安事变” C . 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 D . 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
二、材料分析题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

    材料二: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孙中山《政治遗嘱》(1925年)

    材料三: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材料四:孙中山曾说“吾辈即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发展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1. (1) 三民主义作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请你根据材料一,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三民主义的含义。
    2. (2) 为实现材料二中“中国之自由平等”,孙中山在1905年建立了哪个政党?根据材料二,孙中山认为实现“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途径又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的第二、五条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哪个主张?
    4. (4) 结合材料四,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
  • 27.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历程曲折而漫长。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创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点燃了火种,照亮了前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8年的改良运动,是一部分接近皇帝的高级知识分子(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制度变革上的一次尝试。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1913年2月8日)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摘编自刘大鹏遗著《退想斋日记》

    材料三: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认为以往中国的先觉者们所进行的救国斗争之所以屡屡失败,根源在于国民对于国家危亡“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他们由此认定,要想在中国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他们……号召国人“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以求得到思想的解放。 

    ——摘编自卢浩《中国梦•复兴路》

    1. (1) 材料一中“1898年的改良运动”具体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这次事件变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在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2. (2) 材料二中的“变乱”是指哪一政治事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发端的标志,并分析该运动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 28.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回顾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些人原来就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为了正式组织共产党,约定到上海来开会的。7月底大会开幕了,到会的一共有13人。7月30号晚被租界巡捕发现后,被迫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 

     ——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口述实录》等

    材料二:胡锦涛说:“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材料三:江西民谣:“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功!”

    材料四: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1. (1) 根据材料一,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什么历史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个伟大的事件”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朱德来会毛泽东”发生在什么地方?中国共产党在此开辟革命根据地,开始哪一正确革命道路的探索? 
    4. (4) 根据材料四中判断“战略转移” 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在“战略转移”中召开了挽救中国革命的哪一次会议?该“战略转移”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5. (5) 回首中国共产党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 2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儿女,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 (1)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了一条什么革命道路,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请举一例这条革命道路中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历史事件。
    2. (2)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奔向一个目标?这种力量就是永存的长征精神。请概括“长征精神”有哪些内涵?
    3. (3) 国共两次合作的历史经验是深刻的,合则双赢、分则两害,是国共合作的宝贵经验。为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先后两次和国民党合作。国共初次合作创立的第一所革命军校叫什么?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什么样的成果?什么事件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4. (4) 结合以上问题和所学的知识,你认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30. 近代日本两次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如今的中日关系能否正常发展已成为维系东亚、太平洋地区和平与安全的重中之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

    ——《人民日报: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

    材料二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材料三 我们亲爱的将士们:双十二抗日救国运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主张的核心是集合全国各党各派的力量,以民众的总动员,去抗日救国。”

    ——《张、杨告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书》

    材料四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五 日本右翼势力美化侵略战争,为军国主义招魂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应引起中国人民的高度警惕。日本曾接连发生右翼分子篡改中学历史教科书和内阁成员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的事件。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课外学史”

    1. (1) 甲午战争给中国代来了什么影响?
    2. (2) 材料二中当时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变?蒋介石对这一事变持什么态度?
    3. (3) 材料中的“双十二抗日救国运动”是指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和平解决有何意义?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重大意义。
    5. (5) 结合材料五,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发表伤害中国乃至亚洲人民感情的言论,对此你有何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