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0月...

更新时间:2023-11-15 浏览次数: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老子》中贯串始终的是“道”的思想。他要求人们用“道”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首先是老子的辩证法。老子认为,“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守着雌柔的地位,这样就像甘愿做天下的溪涧一样,永恒的德性就能够得以延续保存,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知道什么是荣耀,却能够安守卑贱的地位,(不强求以违反天性)这样就回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老子是不赞同“急躁”“炫耀”这些强求的行为的,认为它们违反天道。他说“踮起脚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同样地,他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则衰。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老子提出“收敛”的思想,希望我们做事要把握一种尺度,凡事都有一个度,违反或者超过限度,就一定会受到“道”的惩罚。

    《老子》中另一个重要的修身思想是“无欲无私”。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无欲无私”不同的是,老子从顺应自然天道的角度提出了这一主张。顺应自然,没有过多的偏执和欲望才能过得快乐。老子在这方面的观点对于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有着深刻的启示。他主张不可过分地沉浸于各种物质的声色的享乐之中,过多的欲望反而让人受害。人有时要懂得满足,懂得乐于现状,品味和珍视平凡生活中的乐趣。就像老子所说,知道什么时候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这样就能拥抱在平凡的生活中所有的真正的快乐。现实中,人们往往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甚至越得不到的就越觉得珍贵。但是这样往往忽视了我们一直拥有但实际弥足珍贵的东西。老子告诫我们,做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圣人不存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为充足,更为丰富。过分的欲望往往得不偿失。在儒家极力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的时候,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这些观点无疑和他们作了调和。我们不能说哪个更积极哪个更消极,它们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不可太狂热偏执,也不可太消极处世。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而《老子》就以“天道”来指导人们遵循“人道”。《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智慧,即使在今天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学习老子,不是为了把书中的信条作为行事的准则,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重读《老子》,能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我,取得属于自己的收获。

    (摘编自王培星《浅谈<老子>中的修身智慧》)

    材料二:

    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色,这同样与西方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文化注重对立与斗争,而中华文化更注重协调与统一。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总的来说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既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又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前者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命题之中,讲求天与人之间、天的运行规则与人的行为规范之间、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契合与沟通;而后者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则是在“中庸”理念的指导下,以“礼”为规范性要求,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礼记·中庸》)的理想和谐境界为追求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提倡人们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即便遭遇困苦挫折,也要不屈不挠;学习大地厚重广阔的胸怀,孜孜于修身立德,这样才能承载万物。正如《周易》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理想人格塑造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既倡导自强不息,又注重厚德载物。明清之际的大学问家王夫之指出,“不懈于动”是社会的基本运行准则和个人的基本行动准则。颜元也说“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明确指出刚健进取是成就个人、强大家国的重要方式,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惰怠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刚健进取并不是提倡盲动,也不是提倡行为上走极端,不偏不倚、中正之道仍然是刚健行为的基本原则。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君子以仁道精神在个人生命与社会有机体中的现实呈现为己任,持之以恒,终身以之。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儒家对理想人格的所谓“内圣”设定,即以广义的仁爱精神为内容,具体的道德规范有很多,包括仁、义、礼、智、信、恭、宽、敏、惠、孝、悌等。这些道德规范成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人格评判的主要依据、政权兴衰的关键因素。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有人性本恶或者人性不善不恶的论点,但对人性善的坚持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要求人们通过“忠恕之道”“克己复礼”等方式追求道德人格的完善。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也主要体现在道德人本主义观念之中,这种思想认为,人的价值建立在道德境界的提升以及和谐的社会家庭关系之中。儒家认为社会家庭关系的基本方面可概括为“五伦”,指的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夫妻关系,《礼记·礼运》中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慈、孝、良、悌、义、仁、忠等构成五伦关系的道德准则,是做人的根本。

    (摘编自高奇《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则衰。所以做事不能太用心,差不多就行了。 B . 老子告诫我们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所以我们要学习圣人不存占有之心,放弃任何追求。 C . 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总的来说包括“天人合一”思想和受“中庸”“礼”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D . 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道德人本主义观念之中,对人性善的坚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不二之选。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家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道家提出的观点无疑和儒家作了调和,使它们有了一致性,都值得我们借鉴。 B . 我们今天学习老子,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能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己,取得属于自己的收获,指导我们的人生。 C .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既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又学习大地厚重广阔的胸怀,修身立德,承载万物。 D .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以广义的仁爱精神为理想人格的内容。
    3. (3)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个分论点的一项是( )
      A . 曾国藩主张“公尔忘私,国尔忘家”。 B . 《贞观政要》中:“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C . 魏征进《谏太宗十思疏》。 D . 苏洵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老子》中贯串始终的“道”对我们的日常行为可以有哪些指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2. 现代文阅读

    这也是一个人

    叶圣陶

    伊生在农家,没有享过“呼婢唤女”“傅粉施朱”的福气,也没有受过“三从四德”“自由平等”的教训,简直是很简单的一个动物。伊自出母胎,生长到会说话会行动的时候,就帮着父母拾些稻菜,挑些野菜。到了十五岁,伊父母便把伊嫁了。因为伊早晚总是别人家的人,多留一年,便多破费一年的穿吃零用,倒不如早早把伊嫁了,免得白掷了自己的心思财力,替人家长财产。伊夫家呢,本来田务忙碌,要雇人帮助,如今把伊娶了,即使不能省一个帮佣,也得抵半条耕牛。伊嫁了不上一年,就生了个孩子,伊也莫名其妙,只觉得自己睡在母亲怀抱里还是昨天的事,如今自己是抱孩儿的人了。伊的孩子没有摇篮睡,没有柔软的衣服穿,没有清气阳光充足的地方住,连睡在伊的怀里也只有晚上睡觉的时候才得享受,白天只睡在黑勉魑的屋角里。不到半岁,他就死了。伊哭得不可开交,只觉以前从没这么伤心过。伊婆婆说伊不会领小孩,好好一个孙儿被伊糟蹋死了,实在可恨!伊公公说伊命硬,怎不绝了他一门的嗣!伊丈夫却没别的话说,只说要是在赌场里百战百胜。便死十个儿子也不关我事!伊听了也不去想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只是朝晚地哭。

    有一天伊发现了新奇的事了:开开板箱,那嫁时的几件青布大袄不知哪里去了。后来伊丈夫喝醉了,自己说是他当掉的。冬天来得很快。几阵西风吹得人彻骨地冷。伊大着胆央求丈夫把青布袄赎回来,却吃了两个巴掌。原来伊吃丈夫的巴掌早已习以为常,惟一的结局便是哭。这一天伊又哭了。伊婆婆喊道:“再哭?一家人家给你哭完了!”伊听了更不住地哭。婆婆动了怒,拉起捣衣的杵在伊背上抽了几下。伊丈夫还加上两个巴掌。

    这一番伊吃得苦太重了。想到明天,后天……将来,不由得害怕起来。第二天朝晨,天还没亮透,伊轻轻地走了出来,私幸伊丈夫还没醒。西风像刀,吹到脸上很痛,但是伊觉得比吃丈夫的巴掌痛得轻些,就也满足极了。一口气跑了十几里路。到了一条河边,才停了脚步。这条河里是有航船经过的。

    等了好久,航船经过了,伊就上了船。那些乘客好似个个会催眠术的,一见了伊,便知道是在家里受了气,私自逃走的。他们对伊说道:“总是你自己没长进,才使家里人和你生气。即使他们委屈了你,你是年幼小娘,总该忍耐一二。这么使性子,碰不起。苦还有得吃!况且如今逃了出去。靠傍谁呢?不如趁原船归去罢。”伊听了不答应。只低着头不响。众客便有些不耐烦。一个道:“不知伊想的什么心思,论不定还约下了汉子同走!”众人便哗笑起来。伊也不去管他们。伊进了城,就到一家荐头。荐头把伊荐到一家人家当佣妇。伊的新生活从此开始了:虽也是一天到晚地操作,却没下田耕作这么费力,又没人说伊,骂伊,打伊,便觉得眼前的境地非常舒服,永远不愿更换了。伊惟一的不快,就是夜半梦醒时思念伊已死的孩子。

    一天,伊到市上买东西。遇见一个人,心里就老大不自在,这个人是村里的邻居。不到三天,就发生影响了:伊公公寻了来。开口便嚷道:“你会逃,如今寻到了,可再能逃你若是乖乖的,快跟我回去伊听了不敢开口,奔到里面,伏在主妇的背后,只是发呆。主妇便唤伊公公进来对他说:“你媳妇为我家帮佣,此刻约期还没满,怎能回去?”伊公公无可辩论,只得狠狠地叮嘱伊道:“期满了赶紧归家!倘若再逃,我家也不要你了,你逃到哪里,就在哪里卖掉你,或是打折你的腿!”

    伊觉得这舒服的境地,转眼就成空虚的,非常舍不得。想到将来更害怕起来。这几天里眼睛就肿了,饭就吃不下了,事也就做不动了。主人知道伊的情况,心想如今的法律,请求离婚,并不烦难,便问伊道:“可情愿和夫家断绝?”伊答道:“哪有不愿!”主人便代伊草了个呈子,把种种以往的事实,和如今的心愿,都叙述明白,预备呈请县长替伊作主。主妇说道:“替伊请求离婚,固然很好,但伊不一定永久做我家帮佣的。一旦伊离开了我家,又没别人家雇伊,那时候伊便怎样?论情呢,母家原该收留伊,但是伊的母家可能办到?”主人听了主妇的话,把一腔侠情冷了下来,只说一声“无可奈何!”

    隔几天,伊父来了,是伊公公叫他来的。主妇问他:“可有救你女儿的法子?”他答道:“既做人家媳妇,要打要骂,概由人家,我怎能作得主?我如今单是传伊公公的话叫伊回去罢了。”但是伊仗着主母回护,没有跟伊父同走。

    后来伊家公婆托着邻居进城的带个口信,说伊丈夫正害病,要伊回去服侍。伊心里只是怕回去,主母就替伊回绝了。

    过了四天,伊父亲又来了。对伊说:“你的丈夫害病死了,再不回去,我可担当不起。你须得跟我走!”主母也说:“这一番你只得回去了。否则你家的人就会打到这里来!”伊见眼前的人没一个不叫伊回去,心想这一番必定应该回去了。但总是害怕,总是不愿意。

    伊到了家里,见丈夫直僵僵地躺在床上,心里很有些儿悲伤。但也想,他是骂我打我的!伊公婆也不叫伊哭,也不叫伊服孝,却领伊到一家人家,受了廿千钱,把伊卖了。伊的父亲,公公,婆婆,都以为这个办法是应当的。他们心里原有个成例:田不种了,便卖耕牛。伊是一条牛,——一样地不该有自己的主见一一如今用不着了,便该卖掉。把伊的身价充伊丈夫的殓费,便是伊最后的义务!

    1919年2月14日作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嫁了不上一年,就生了个孩子”,自己“也莫明其妙”;孩子夭折,伊“哭得不可开交”,只觉从没这么伤心过,这表明伊对自己的命运缺乏清醒的认知。 B . 作者写伊的“新生活”,意在表现其“暂时坐稳了奴隶”时的满足心理,这和鲁迅写祥林嫂“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的用意一致。 C . 主妇以“约期还没满”为由维护伊的选择权利,主人更是主动帮助她拟写了离,婚的呈子,可见其雇主应该是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读书人。 D . “见丈夫直僵僵地躺在床上,心里有些儿悲伤”,表现出伊作为正常女性的真实情感;而伊公婆却“不叫伊哭”,表现了封建礼教毒害下人性的异化。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想到明天,后天……将来,不由得害怕起来”,既写出伊由悲伤到畏惧的心理变化,又为伊由愚昧麻木走向觉醒反抗蓄势。 B . 小说用语言描写刻画乘客的群像,他们对伊的规劝带有批评和揶揄的语气,表现了当时社会民众对待农村女性的态度。 C . 第六段划线句子中“嚷”“奔”“伏”“发呆”等用词,精炼传神地刻画出公公恼怒、儿媳惊惧无助的情态和心理。 D . 本文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按照事件发展顺序,紧紧围绕人物的命运展开叙事,这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写法一致。
    3. (3) 本文标题包含感叹和反问两种语气,分别具有不同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4. (4) 你所在的读书小组发现本文的结尾很有特点,欲以“不奇而奇,冷峻有力”为题写一则文学短评,请据此写出评论要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

    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乙)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助之长者。摇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 ‘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夫圣,孔子不居。”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需要断句处的三处字母写在答题纸横线处。

      无若宋人A然B宋人有闵C其苗之D不长而揠之者E芒芒然F归G谓H其人曰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四体,指四肢,与成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的“四体”意思相同。 B . 事,指侍奉、赡养,与“民之从事”(《老子》)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C . 子,指对人的尊称。如“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吾子”指对友人的尊称。 D . 病,指担心、忧虑,与“贼人以利其身”(《墨子》)中的“贼”字用法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 B . 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此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C . 乙文中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孟子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述,并借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 D . 两篇选文体现出孟子长于说理,善于论辩,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孟子“仁政”学说的德政思想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②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 (5) 试概括两则材料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观点。
  • 4. 古代诗歌阅读

    江上

    杜甫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注】此诗为杜甫五十五岁滞留夔州所作。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描写了夔州秋景,“荆楚”点明作者此时远离故园,漂泊异乡。 B . 颔联“木叶”描写秋风中树叶纷纷凋零的场景,凸显了环境的萧瑟。 C . 尾联直抒胸臆,尽显动荡局势下诗人报国的拳拳之心和不悔之志。 D . 本诗意境凄楚悲凉,但呈现了诗人潇洒积极、昂扬乐观的精神面貌。
    2. (2) 《冷斋夜话》云:“诗句有含蓄者,如老杜‘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本联蕴含的思想感情。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大学之道》中的“”一句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一句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2. (2)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针对颜渊什么是“仁”的疑惑,用“”为依据做出了解释,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的效果。
    3. (3) 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自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春天,天气渐暖,虫鸣鸟啭不绝于耳,给大自然带来了勃勃生机。假如春天A_,那么,是什么带走了那些动听的声音?可以肯定地说,滥用农药防治害虫难辞其咎。

    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在不断的研究中发现,①想要有效控制害虫的负面影响,②既需要治本更需要治标。因此,③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④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⑤已成为控制害虫侵害的长期有效措施。其中,对作物进行轮作,推行可持续的绿色农业,避免长期的单一植被组成,是从源头减少害虫大规模爆发的重要途径。另外,保护害虫天敌的生存环境,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禁止捕杀野生鸟类,⑥增加害虫天敌数量,⑦帮助维持生态平衡,⑧可以起到很好的害虫防控作用,⑨也可以避免农药的过度滥用和环境污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多样化、全面化。对待害虫,从B____到控制虫口数量维护生态平衡,人们也逐渐学握了农业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间的平衡。在人们的长期努力下,春天决不会像严冬一样,万颖俱寂 , 虫鸣鸟啭一定会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第二段带序号的小分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茶汛开始的辰光,一簇簇茶树刚从冬眠中苏醒过来,扯梢上一枪一旗刚刚展开,叶如芽,芽如针。可是只要一场细雨,一日好太阳,茶尖便见风飞长。

    茶汛到了,一年中头一个忙季到了,头一个收获季节到了,个个都开开心心的,真像是过节一样。就连小学生也欢欢喜喜地读半天书放半天茶假,背个桑篮去采茶。采茶采得清爽、采得快,全大队没啥人敢跟兰娣比赛。往年,兰娣采茶的辰光,在她的茶树墩周围,常常有几个小姊妹,似有心若无意地跟地在一道做活。阿娟总是拿妒羡的眼神,斜眼偷睬兰娣灵巧的手指:云英却衷心敬佩地、从正面紧盯住兰娣的动作。在我们这个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茶山上,兰娣,是头一个用双手采茶的人。茶树高低不齐,桠枝十分杂乱,但兰娣的双手,却能同时在参差不齐的桠梢嫩芽尖上飞快地跳动,十分准确地掐下一旗一枪。大家形容她双手采茶“像鸡啄来一样”。虽然她的手那么灵活,又那么忙碌,但兰娣的心境神态仍旧跟平常一样,左右流盼,不慌不忙,悠悠闲闲地和友伴们讲讲笑笑。

    1. (1) 文中有三个垂叠形式“刚刚、欢欢喜喜、常常”,请说说它们和“刚、欢喜、常”相比,在语意上各有什么不同。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也可改为“兰娣在我们这个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茶山上是头一个用双手采茶的人”,但表达效果不如原句。请分析原句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3. (3) 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一样”,请简要分析二者在手法和效果上的不同。

      ①春天决不会像严冬一样,万籁俱寂。

      ②大家形容她双手采茶“像鸡啄米一样”。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衣衫褴褛地见魏王。魏王问道:“何先生之惫邪?”

    庄子回答:“贫也,非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所谓“贫”,是指物质上的贫困,所谓“惫”是指精神上的困顿。

    目光炯炯、贫而不惫的庄子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指引代代后人。同学们生活在一个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时代,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已经渐渐远离物质的贫困。那么,生不逢时的庄子贫而不惫的故事,能给生逢其时的你怎样的启示呢?

    请结合以上材料作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