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更新时间:2023-11-30 浏览次数:9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战国时期,各国的君主、卿大夫争相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有能力的人顷刻间就可由布衣变为卿相。如商鞅本是魏国国相的家臣,入秦后受到秦孝公的赏识,便成为秦的高级官员,主持改革国政;张仪本是魏人,入秦后凭借才能成为秦惠文王的相。这从侧面说明,战国时期 (  )
    A . 贵族政治受到冲击 B . 平民政治地位提高 C . 察举制度日渐完善 D . 魏国文化教育发达
  • 2. 秦朝博士官地位十分尊崇,“朝贺位次中都官,师称先生”,但其秩比(俸禄)六百石,在朝官中属于较低的官吏。博士官秩比较低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 . 焚书坑儒的推行 B . 军功爵制的贯彻 C . 士阶层逐步崛起 D . 法家思想受重用
  • 3. 汉桓帝、灵帝时期有这样的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效能有限。后来,更因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从而导致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由此可知,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
    A . 世官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 4. 有学者指出,九品官人的实权机构,从评定品第到依品行授官,以至监督机构,均设在中央。品评权在司徒府,选任权在吏部,监督和仲裁由中书省负责。这说明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有利于 (  )
    A . 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B . 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C . 形成分权制衡的国家体制 D .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 5. “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借资考绩,称为上计。”这一制度 (  )
    A . 提供了评定政绩的依据 B . 保证中央控制地方财政 C . 促使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D . 避免了地方官弄虚作假
  • 6. 西汉刺史秩仅六百石,却“奉诏六条察州”,监察秩二千石的郡国守、相乃至诸侯王。有评论者认为,这样可以使得“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权重则整饬吏治之威重”。这体现出西汉刺史制度的显著特点是 (  )
    A . 内容丰富,体系完备 B . 以小监大,以卑察尊 C . 地位独立,专权跋扈 D . 分工合作,职责明确
  • 7. (2023高二上·期中)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
    A . 世官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 8. 在宋代科举制中,增加了一场皇帝主持的殿试,实行糊名(阅卷时盖住考生的名字)、誊录(抄写考生的试卷),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和另派考官。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 (    )
    A .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B . 已经杜绝了政治腐败 C . 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 . 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 9. 西周的选官制度为世卿世禄制;战国到秦朝的选官制度为军功爵制;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主流选官制度,隋唐以后,科举制占据主流。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可以得出 (  )
    A . 选官权力逐渐下放到地方 B . 选官方式越来越公平公正 C . 选官标准越来越注重血缘 D . 选官制度越来越趋于固化
  • 10. 唐朝用“四善二十七最”对官员进行考核,“四善”指“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对官员提出的具体才能标准。考核结果以“一最四善”为最上等,并可以“善”代“最”。这表明唐代对官员的考核 (  )
    A .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B . 奖廉惩贪,赏罚分明 C . 标准严格,程序完善 D . 注重民意,倾听民声
  • 11. 宋代实现了“台谏合一”,御史台的官员和谏议大臣动辄联合弹劾宰相及百官,宰相也惧其三分。皇帝则将“台谏合一”视为“禁止大臣使不得自放之术”,可以“折奸臣之萌”。据此可知,宋代“台谏合一” (  )
    A . 提高了谏议大臣对皇帝的监察意识 B . 加强了对官员社会舆论的监督 C .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D . 便利了皇帝对官僚群体的控制
  • 12. 元朝共举行科举考试17次,只设进士一科,后16次登科进士有1 135人,但进士分配名额极不公平,蒙古、色目、汉人的人口数相差悬殊,但名额却一样。据此可推知,元朝的科举制度在客观上有利于 (  )
    A . 戏曲艺术的发展 B . 民族凝聚力增强 C . 科举制度的完善 D . 中央集权的强化
  • 13.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意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辞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由此可知,八股取士 (  )
    A . 便于选拔有真知灼见的人才 B .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 . 束缚和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 D . 有利于保障考试的公平公正
  • 14. 明朝统治者每三年对全国地方官进行一次全体考察,谓之“朝觐考察”,又称“大计(群吏)”。每逢大计之时,吏部需对全国地方官做出去留、黜陟的裁决,吏部的判决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地方官员的直属上司给其开注的“考语”来完成。在官员每逢大计届期的疏议当中,有关如实注考的奏请史不绝书。这反映出明朝 (  )
    A . 考语未能成为地方官员升迁降调的依据 B . 选官制度不能兼顾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 C . 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比例不高 D . 存在考语描述与官员实绩严重不符的情况
  • 15. 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层层分封,权力分散在各级贵族中,并世袭享有特权。战国时代魏国和楚国通过变法削弱世袭特权,秦国通过军功爵制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强调军功而淡化世袭身份。这些做法(    )
    A . 标志着世卿世禄制走向消亡 B . 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C . 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成和发展 D . 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
  • 16.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尔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
    A . 地方无选官权 B .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 察举制的弊端 D .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梁武帝颁布诏令,士族子弟要想在 30 岁之前入仕,就必须经学策试合格。同时梁武帝下诏设置国学五馆,专门收揽“寒门才俊”,他们凭借经学策试合格就可以入仕。这表明梁武帝 (  )
    A . 废除了士族子弟入仕的特权 B . 强化了士族子弟入仕的特权 C . 对九品中正制进行局部调整 D . 从根本上否定了九品中正制
  • 18. 有学者指出,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品……能作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这表明科举制 (  )
    A . 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 B . 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 C . 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 D . 加强了中央对思想的控制
  • 1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科举)考试制度还有另外一面。由于它是以只承认一家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后中国随西方的入侵而败落的一个原因。”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科举制度的存在导致中国落后挨打 B . 尊崇儒术始终禁锢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C . 八股取士束缚了明清进步思想的发展 D . 儒家学说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顽固落后
  • 20. 秦汉地方长官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其中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经考核后,便可根据考核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秦汉时期的这一做法(    )
    A . 促进了农村土地开发 B .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 . 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D . 削弱了地方经济实力
  • 21. 汉代形成了以“督邮”为主的地方行政组织内部监察制度。督邮由太守直接领导,可监督太守以下的官员,也可监督刺史……这就与刺史制度形成相互监察的态势。这表明汉代地方 (  )
    A . 官僚主义势力的急剧膨胀 B . 以小督大、以卑临尊的制度设置 C . 监察机关的反向制约特征 D . 监察官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
  • 22. 史载唐前期,御史大夫李承嘉曾说:“弹事有不咨大夫,可乎?”众人都不敢回答,只有御史萧至忠道:“故事,(御史)台无长官。御史,天子耳目也,其所请奏当专达。”承嘉惭。这表明唐代 (  )
    A . 监察方式日益多样化 B . 监察官员具有较大独立性 C . 御史的监察范围不断拓宽 D . 考核制度趋于成熟完善
  • 23. 下表为明朝永乐九年对部分官员的考核情况。由此可知,明朝 (  )  

    初考

    再考

    通考

    最终等第

    称职

    称职

    称职

    称职

    称职

    平常

    称职

    称职

    称职

    称职

    不称职

    平常

    平常

    平常

    称职

    平常

    平常

    平常

    不称职

    不称职

    A . 以考满作为官员黜陟的唯一依据 B . 建立了完善成熟的官员考核体系 C . 官员管理实行奖惩一体的考核制 D . 为掌握官吏真实情况实行考满制
  • 24. 据统计康乾盛世时期科举考试状元共53人,其地区分布如下。                                                                                                                                                                    

    地区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广东

    山东

    陕西

    直隶

    人数

    31

    14

    3

    1

    1

    1

    1

    1

    这反映了 (  )

    A . 南方人口的不断增加 B . 中原及南方经济明显衰退 C . 文化兴盛得益于当地经济发展 D . 政治经济重心在江浙地区
二、材料分析题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简表    

    时期

    选官制

    办法

    选官权

    夏、商、

    西周

    世卿

    世禄制

    亲贵合一、

    世代相传

    奴隶主、

    贵族

    春秋战

    国、秦

    封爵制、

    军功制

    养士、军

    功、客卿

    国君、

    贵族

    汉代

    察举制

    考察人才、

    举荐任官

    地方官

    魏晋

    南北朝

    九品中

    正制

    品第士人,

    按品授官

    中正官

    隋代到

    清光绪

    科举制

    分科考试、以成

    绩优劣定取舍

    朝廷

    从上述材料提取一个有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