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 巩固练

更新时间:2023-12-07 浏览次数:24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2023高一上·期末) 辛亥革命前后,很多报刊大量辟有“社论”“社说”“论说”“时论”等栏目,且报刊舆论篇幅所占比例有全报的三分之一左右。有一部分报纸在版面上辟有专门刊头的副刊,如《中国日报》的“鼓吹录”、《国民日报》的“黑暗世界”、《申报》的“自由谈”等。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报刊宣传( )
    A .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B . 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 C . 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D . 提出了国家治理新方案
  • 2. (2023高一上·深圳期末)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大总统令内务、司法两部通饬所属禁止刑讯文》等法令,明令“不论行政司法官署,及何种案件,一概不准刑讯鞠狱。当视证据之充实与否,不当偏重口供,其从前不法刑具,悉令焚毁。”这反映出( )
    A . 总统集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B . 刑讯制度已经终结 C . 中国法律制度的近代化趋势 D . 司法体系的成熟
  • 3.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内容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 从侧面反映了共和已是人心所向 C . 中国由此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 . 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 4.  武昌起义后,杜亚泉发表《革命战争》一文,专门申论此次革命,以“建设民主国,创立共和政体”宣示国民,“纯乎为转移统治权之政治战争,一改历代革命战争之面目,实为我革命民族中一种之异彩。”据此可知,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 )
    A . 统治权从君主转移到国民 B .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 . 实现政权的和平渐进过渡 D . 丰富了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 5. 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举措,本意是培养“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之人,遗憾的是,在新式学堂或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未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新式知识分子群体。材料旨在说明“新政”( )
    A . 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B . 阻碍了思想解放 C . 挽救了清朝的危机 D . 传播了民主思想
  •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一般人心目中,提倡无君无父的民主,简直是大逆不道,能否实施民主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民主政治在中国得到基本确立 B . 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 C . 共和政体成为世界政治的主流 D . 专制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 7.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据此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 .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 . 蕴含了人民主权思想 C . 防止了袁世凯称帝 D . 削弱了列强在华利益
  • 8. 武昌起义之后,社会上一度出现了“革命军兴,革命党消”以及各种“毁党”之说。正如同盟会元老的张继所言:“当革命初起,革命党人人欢迎……世局渐定,则觉革命党为害,此殆公例不可逃。”这反映出当时( )
    A . 革命并未唤起民众 B . 军人赢得民心向背 C . 社会阶层分化加剧 D . 革命目的已经实现
  • 9. 1905 年,一批广东画家创办《时事画报》,先后出版了近百期,发表了大量反对列强欺压、抨击清政府腐败的图文。据此可见,《时事画报》的办刊主旨是( )
    A . 提高民众文化素养 B . 宣传民族民主革命 C . 促进中外艺术交流 D . 巩固维新变法成果
  • 10.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言:“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辛亥革命( )
    A . 终结了封建制度 B . 推翻了清朝统治 C . 结束了君主专制 D . 实现了三民主义
  • 11. 20世纪初年,国人对“黄”和“黄色”等字词格外敏感。一些以黄帝作为祖先的革命者,往往以“黄”字命名。如黄轸改名为黄兴,陈天华取笔名为思黄,章士钊取笔名为黄藻、黄中黄、“黄帝子孙之一个人”等等。这一现象( )
    A . 抵制了西方文化的入侵 B . 冲击了传统社会秩序 C . 传承了民主共和的观念 D . 体现了民族自尊意识
  • 12. 上海市政工程局议董在1905年创立后,在清朝官方直接赞助下,地方绅商受权选举董事管理城市服务,如道路、电灯和警务。议董于是有了城市的政府职能。这一状况( )
    A . 体现议董拥有一定的经济和司法权能 B . 符合清末新政之中央官制改革的规定 C . 改变了上海受列强共管的半殖民地性质 D . 不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 13. 为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孙中山规定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这体现了孙中山( )
    A . 民族主义的思想 B . 民生主义的理念 C . 民权主义的主张 D . 三大政策具体化
  • 14.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发布上谕:“所有宣统三年以前各省分设公司集股商办之干路,延误已久,应即由国家收回,赶紧兴筑,除支路仍准商民量力酌行外,其从前批准干路各案,一律取消。”这直接引发了( )
    A . 清末新政 B . 预备立宪 C . 保路运动 D . 武昌起义
  • 15. (2024高一下·湛江月考) 1905年,孙中山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
    A . 兴中会 B . 中国同盟会 C . 中华革命党 D . 中国国民党
  • 16. 学者杨天石曾说:“从武昌起义到中华民国成立,中间只有两个多月……辛亥革命的一个特点就是时间短,胜利快。”“短”和“快”侧面反映出( )
    A . 革命对象的没落、衰退之势 B . 民族资产阶级充分动员群众 C . 民主共和观念已成普遍共识 D . 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根本胜利
二、非选择题
  • 17. (2024高三下·广安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容闳生平大事表(部分)

    时间

    大事记

    相关言论

    1854

    耶鲁大学毕业并获文学士学位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1860

    造访天京,向洪仁玕提出振兴太平天国、改造中国的方案

    此(太平天国运动)十五年中,满洲政府几无日不处于飘摇风雨之中。然于历史上究有若何精神,则未易轻许也。

    1863

    受曾国藩委派去美国购买机器

    予所注意之机器厂,非专为制造枪炮者,乃能造成制枪炮之各种机械者也。

    1872

    经多方努力首批留学幼童成功赴美。

    使予之教育计划果得实行,……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

    1898

    与康、梁共商变法大计。

    后人之读清史者,必将许其(光绪帝)为爱国之君,且为爱国之维新党。

    1911

    十二月,给未来的新中国领导者写信

    中国人民正处于自己主权的最高峰,他们一直呼吁成立一个共和国,……听从这种声音,你们就对了。

    ——摘编自文明国编《容闳自述》

    1. (1) 有学者认为容闳是中国近代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试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2. (2) 根据材料,概括容闳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 18. (2024高一上·永州期末) 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一批有志少年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人物

    简介

    詹天佑

    (1861—1919)

    1872年,作为首批赴美留学幼童之一出国学习。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主修铁路工程,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震惊中外。

    邹容

    (1885—1905)

    1902年,自费赴日留学,开始撰写《革命军》。1903年5月《革命军》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

    周恩来

    (1898—1976)

    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后在天津参加了五四运动。1920—1924年在法国等国勤工俭学,积极在中国留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钱学森

    (1911—2009)

    1911年出生于上海。1935年赴美留学。就在这一年,他写下这样一段话:“你在一个晴朗的夏夜,望着繁密的闪闪群星,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失望吧!我们真的如此可怜吗?不,绝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夫妇决意放弃在美优厚待遇回国参加祖国建设。但是,美国当局将钱学森一家逮捕,后来,美国又对他们一家进行严密监视。1955年,中国用朝鲜战场上俘获的11名美国空军战俘换回钱学森一家。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奉献一生,被誉为“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由选择一个视角,谈谈你对《少年中国说》观点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