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制度与发...

更新时间:2023-12-19 浏览次数: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明初,朱元璋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宰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
    A . 保障了决策的正确性 B . 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 . 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D . 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
  • 2. 古代中国“中书取旨,门下复奏,尚书施行”的中央中枢机制完善于( )
    A . 三国时期 B . 东晋时期 C . 隋朝 D . 唐朝
  • 3. 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体现了秦朝( )
    A . 皇位世袭 B . 皇权至上 C . 中央集权 D . 政治腐朽
  • 4. 秦朝行政运作特别注重依靠文书,制定了严密的文式、签署、封缄、传递、保管、转发的规程。据秦令记载,当时甚至对文牍的长宽及误差范围、书写行数、每行容字都作了详细规定。这旨在( )
    A . 提高行政效率 B . 防范地方官员腐败 C . 加强中央集权 D . 完善文书传送体系
  • 5. 有学者研究认为,清朝拥有三种政府管理体系:第一种以八旗制度为核心的政治组织形式,第二组以理藩院为代表的管理蒙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统治架构,第三种是因袭明制的省府州县管理体制。据此可知,清朝( )
    A . 国家治理层级繁多 B . 治理方式灵活多样 C . 打破满汉对立局面 D . 推动了边疆的开发
  • 6. 在《尚书》《诗经》及金文中,贵族有时称周国为我国、我邦、邦家,也常自称是“克奔走于王家”,其中“子”“小子”“宗子”等称谓,指由家族长演化来的政府官员,而庶士、有正、庶伯、君子亦指在朝中担任公职的周宗子。这说明西周时期( )
    A . 政治统治深受血缘关系影响 B . 政府行政管理逐渐垂直化 C . 诸侯对王室的隶属关系增强 D . “家国一体”观念开始出现
  • 7. 军机处设立以后,大学士也随之出现内外中堂之分,入值军机处的内中堂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要务参与机密,往往不到内阁办事。留守内阁的外中堂出现“票拟皆舍人,按故事为之,大学士晨人画可否,然少所更定”的现象。这一状况的出现反映了清朝( )
    A . 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异变 B . 内阁的议政功能丧失 C . 专制皇权的进一步强化 D . 政府办事效率的提高
  • 8. 唐代宗时期,虽干戈多兴,灾害四起,仍坚持恢复国子监,并下诏:“其诸道节度、观察、都防御等使,朕之腹心,久镇方面,眷其子弟……负经来学,宜集京师……六军诸将子弟,欲得习学,可并补国子学生。”这反映出当时唐王朝( )
    A . 对国家教育事业十分重视 B . 力图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C . 抑制地方割据的欲望强烈 D . 社会阶层结构日益固化
  • 9. (2023高三下·重庆市开学考) 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   )
    A . 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 B . 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C . 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 . 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
  • 10. 《左传》记载:“周之有懿德也,犹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这一记载主要反映了周朝( )

    ①实行中央集权统治

    ②以血缘宗族关系巩固统治

    ③实施分封制和宗法制

    ④分封诸侯国以利于抵御外敌入侵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11. 在西周社会中,贵族婚姻普遍遵守同姓不婚的原则,产生“虽百世而婚姻不通”的禁条。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同姓相婚,莫如春秋时最多”的现象。这种变化缘于( )
    A . 社会大变革开始显现 B . 血缘关系已退出政治舞台 C . 家国同构局面的确立 D . 宗法礼乐制逐渐走向崩溃
  • 12. 康熙帝在位后期,撰写奏折的人员己扩展至总督、巡抚等地方大员。雍正帝进一步扩大奏折的使用范围,撰写奏折的人不仅包括高级官员,而且包括一部分中下级官员。这一做法( )
    A . 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B .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 避免了官员内部的斗争 D . 显示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
  • 13. 从现有材料来看,周人围绕“中”形成了“以时中万邦”,围绕“四方”方位形成了“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围绕“左右”方位形成了“左祖右社”、“左昭右穆”,围绕“上下”方位形成了“上尊下卑”,围绕“内外”方位形成了“内诸夏外夷狄”等方位观念。这表明,西周时期( )
    A . 政治观决定地理知识水平 B . 同源共祖的意识初步确立 C . 天下一家得到广泛的认同 D . 方位观念赋予了礼制内涵
  • 14. 下列史料涉及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书出令,门下审驳,分为二省,而尚书受成,颁之有司。”

    ②“常日值禁庭,以待召见。凡谕旨明降者,既述,则下于内阁。”

    ③“光武……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④“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惟枢密院、御史台、徽政、宣政诸院许自言其职。”

    A . ①③②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③①④② D . ④①③②
  • 15. 周代实行“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的“族坟墓”制度。统治者及贵族死后葬在“公墓”中,根据等级和血缘关系进行族葬;平民死后葬在“邦墓”中,由“墓大夫”根据血缘关系进行族葬。这反映了周代( )
    A . 社会贫富差距明显缩小 B . 丧葬礼制维护宗法血缘 C . 以礼治国重视丧葬祭祀 D . 贵族平民藩篱已被打破
  • 16. 周礼规定,贵族列鼎数量为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1976年,江西省新干县西周墓中出土了5件铜鼎,大小依次递减。这可用来说明西周时期( )
    A . 血缘政治的完善 B . 铸铜技术的进步 C . 分封制度的成熟 D . 中原文化的扩展
二、非选择题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 (1) 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其出现的时间。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的诞生”建立的政权性质并简述该政权的建立对中国近代产生的影响。
  • 18. 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地方管理和边疆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初,汉高祖败于匈奴,开始采取“和亲”政策,谋求和平,当汉朝公主的后代成为匈奴首领“单于”时,双方会成为更亲密的亲属。赠送黄金、丝绸、粮食给匈奴,笼络匈奴贵族。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又设置田官,督率士卒屯田。

    材料二: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三:行省制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行省也是蒙元帝国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据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等资料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汉代中央经略西域的措施。结合所学写出唐朝在西域设置的机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解决了“混合体”出现的诸侯势大问题?
    3. (3) 结合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行省制有何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