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更新时间:2023-11-30 浏览次数:3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1952年,中国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与法国等一系列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建立联系,并且与锡兰签订橡胶贸易协定,同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众多国家签订了进出口协议,总金额高达2.2亿多美元。这些做法(   )
    A . 旨在打破美国对华经济封锁 B . 标志着新中国放弃“一边倒”的方针 C . 冲击了美苏对峙的世界格局 D . 利于打破新中国面临的经济困局
  • 2. 下图是《人民日报》在不同时期对“抗美援朝”的报道量统计,数据变化反映了(  )

    A . 国际形势的纷繁复杂 B . 中国政府的务实外交 C . 集体记忆具有阶段性 D . 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 3. 1949年11月25日,在上海物价上涨最猛的时候,全国各大城市按统一部署,同时按国家牌价敞开抛售,使粮、棉等价格下降30%—40%,给了投机资本以沉重打击。这一活动的实质是(   )
    A . 通过经济手段掌握市场领导权 B . 通过政治力量巩固新生政权 C . 通过稳定物价以促进经济发展 D . 通过政府干预挽救经济危机
  • 4.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专门对农村开展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教育发出指示,将总路线学习教育作为农村冬学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共中央此举主要是(    )
    A . 加强农村党组织的先进性 B . 坚持“双百”方针,促进农村文化繁荣 C . 构建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 D . 改变我国农村几千年形成的小生产习惯
  • 5. 1949年6月开始,党和政府先后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其意图是(    )
    A .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 .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 . 克服重大自然灾害 D . 结束物价暴涨局面
  • 6. (2024高三下·易县模拟) 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

    产品

    原煤

    烧碱

    电动机

    棉纱

    棉布

    火柴

    卷烟

    面粉

    比重

    28.3%

    59.4%

    79.6%

    46.7%

    40.3%

    63.4%

    80.6%

    80.4%

    794%

    据上表推知,当时(   )

    A . 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B .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 C . 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 D . 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
  • 7. 李富春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强调:“只有在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才能够显著地提高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业生产和消费品工业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一个五年计划(   )
    A . 优先进行所有制变革 B .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 . 借鉴苏联工业化经验 D . 发挥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性
  • 8.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会上每一个问题,都经过充分协商确定,协商民主的新实践给每位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实践(   )
    A . 源于参会者相同党性 B . 保证了民族自治实施 C . 确立了全新政党制度 D .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 9. (2024·期末)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国家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其第二步的重大事件是(   )
    A . 新中国成立 B . 推翻国民政府 C . “文化大革命” D . 社会主义改造
  • 10. (2024高一下·樟树月考) 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的经济政策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叫作‘四面八方’。什么叫‘四面八方’?‘四面’即公私、劳资、城乡、内外。其中每一面都包括两方,所以合起来就是‘四面八方’……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要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推行有利于我国(   )
    A . 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开展 B . 恢复面临崩溃的国民经济 C . 尽快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 D . 完成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
  • 11. 1950年,我国国防费用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41.1%,次年增至43.0%,为建国后的最高峰。这主要是因为我国(   )
    A . 研制两弹一星 B . 应对剿匪任务 C . 借鉴苏联经验 D . 进行抗美援朝
  • 12. 诗中的“一桥飞架南北”指的是(   )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A . B . C . D .
  • 13.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部宪法(    )
    A . 推动了土地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 B . 开启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C .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D .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14.  下表为1951— 1954年南阳县商品流转额比重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

    A . 反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倾向 B . 表明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C . 体现对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 说明国家财政经济统一
  • 15. 1954年,周恩来在一次大会上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本身统一战线的作用仍然存在。政协今后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周恩来这番话的背景是(     )
    A .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C . 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 D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
  • 16. 1950年,中共决定采取统一全国财经工作的重大步骤,改变战争年代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的财政体制,由中央人民政府统筹全国的财政收支、物资调度和现金管理;做到统一计划,令行禁止。这一举措(    )
    A . 人民币基本占领了城乡市场 B . 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C . 政府完全掌握了市场主动权 D . 稳定物价目标基本实现
  • 17. (2023高一上·天津市期末) 在新中国,我们的一切几乎都是以“人民”来定义的。国家叫“人民共和国”,政府叫“人民政府”,军队叫“人民解放军”,警察也叫“人民警察”。归根到底,新中国的政治,就是主张“人民(民主)专政”。材料反映了新中国( )
    A .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B . 保障了工人阶级权利 C . 确立了根本政治制度 D . 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 18. 上世纪六十年代,新中国在国际上受到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孤立和封锁以及同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排挤和威胁,同一时期新中国开始加大对非洲国家的医院援助力度和援助范围,中国在该时期选派的援非医疗工作人员的标准有两点,一是专业性强,医术较高,二是政治正确,无不良背景。材料反映了新中国(   )
    A . 成立初期医疗技术发展迅速 B . 对非医疗援助国际阻力明显 C . 依据国家需要调整外交政策 D . 外交活动以意识形态为指导
  • 19.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在全国开展一场大规模禁烟禁毒运动,彻底根除烟患,医治旧中国痼疾。1953年,周恩来总理庄严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已经消灭了前人未能消灭的陋习”。这一运动(   )
    A .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B . 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C . 奠定了向上向善的精神基石 D . 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
  • 20.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1953年12月31日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时提出的,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 . 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B . 成为打击霸权主义的有力武器 C . 打破了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 D . 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对立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5年4月18日,美丽的万隆聚集了亚非29个国家的代表,举行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亚非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大国参加的国际会议,但由于亚非国家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会议就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问题争论不休,在会议进行的第二天,有国家代表发言使会议开始了就共产主义问题的争论。于是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发表了补充发言。他提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将“共同的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不同的见解”。周恩来“求同存异”思想的提出,驱散了笼罩在亚非会议上的阴霾,使会议能够按正常轨道进行下去。

    ——摘编自李玲《论周恩来“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

    材料二:“求同存异”是一种处理国际关系的合作态度,“求同存异”是手段,和平共处是目的。“求同存异”使我们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条件,同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并一度掀起两次建交高潮,为中国赢得了稳定的发展环境,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与“求同存异”思想一样,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也有争取和平、维护和平、反对武力解决国际争端的思想。解决港、澳问题,还涉及中国与英、葡等国家间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不仅无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还会恶化国家关系,造成局势的紧张。新时期,邓小平从维护世界和平的角度出发.探索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

    ——摘编自朱运才《“求同存异”思想与“一国两制”构想之比较》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求同存异”外交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并说明亚非国家“同”和“异”的具体表现。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求同存异”思想与“一国两制”思想的相同之处。
  • 22.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10月1日,首都30万人齐聚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必修一 )

    材料二:旧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解放后,投机资本疯狂操纵黄金、银元,在私营百货公司的带动下,几乎所有私营商店的产品都以银元标价。同时投机资本势力还掀起一股物价飞涨的浪潮,天津、上海带头,华中、西北跟进,波及全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据程中原、夏杏珍《党史国史上的要人大事》

    材料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1953年9月12日 )

    1. (1) 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新中国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英雄模范和功臣,并分析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首都30万人齐集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紧接着他按动了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同时,乐队奏起代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

    ——《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国土尚未完全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想以大西南为基地重新复辞: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也对共和国充满仇恨,想和国民党军配合,在经济上绞杀人民政权;国民党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物价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没有土地,在经济上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国际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朝边境,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描述的是什么事件?请简述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2. (2) 新中国成立时,党和人民政府面临着很多困难。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巩固政权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

    ——摘编自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二:1954—1955年采取的温和而缓慢的,但却是稳步的国内发展计划也反映在那时中国的对外政策中……周恩来开完会回国的时候,他因人们普遍赞扬中国在其第一次重大国际会议上的表现而受到鼓舞……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新中国的建交方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的外交方针有哪些。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参加的会议,并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取得的成就。
  • 25. (2023高一下·南通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工矿企业普遍存在生产不正常和严重的浪费现象。1951年5月,东北地区首先掀起爱国增产节约运动。10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战争必须胜利,物价不许波动,生产仍需发展。”会后,按中央部署,增产节约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工人阶级纷纷响应号召,提出“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枪炮”的战斗口号,广大农民也积极投入到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中来。随着运动的深入开展,中央明确提出“在此次全国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中,要进行坚决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952年全国增产节约总值已达31.7亿元,其中增产总值11.6亿元,生产和基本建设降低成本节约13.7亿元,流动资金节约6.4亿元。这场运动体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已萌发了勤俭建国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对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历史启迪。

    ——摘编自许新年、王东《建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的由来》

    1. (1) 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初期推进“增产节约运动”的主要因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的历史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