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1959年国庆节前夕中国在松辽地区发现了油田,并将其命名为“大庆油田”。当时中国石油工业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建设需要,为了尽快拿下这个大油田,石油工业部组织了大庆油田会战,会战中涌现出了以“铁人” 王进喜为代表的先进模范人物。王进喜和工人们艰苦创业,战胜了各种困难,不怕苦、不怕死,不讲工作条件好坏,不计报酬多少,一心想要甩掉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为国争光,铸就了 “铁人精神”。经过三年的石油会战,中国的原油产量大幅增长,1963年,中国的石油可以基本自给了。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二卷
材料二: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明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密切关系,认为 “物质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的发展方向”。中共十二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全面论述,标志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基本形成。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三卷
材料一:1949年5月13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司徒雷登的电报中提出了承认中共政府的3个条件:事实上控制国家的领土和行政机关;既有能力又有意愿承担其国际义务;得到中国人民的普遍认可。令美国失望的是,一个多月后的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宣称新中国将奉行“一边倒”的方针。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出于对共产主义的防范和恐惧,美国对中国采取了孤立和封锁政策。艾森豪威尔政府给予台湾的蒋介石政权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中美关系彻底走向了敌对。
——摘编自黄华《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的破裂被认为其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对美政策的重新定位,因为中国不得不在与美国改善关系或者干脆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抗衡的情况下作出选择。此外,越南战争使美国人民出现了反战情绪和对中国和解的态度,美国在越南的困境也使美苏争霸的形式出现逆转,美苏战略力量接近均衡,这严重威胁到美国的霸权。为此,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亚洲实行收缩战略,试图找到和越南谈判的方式,并遏制苏联逐渐增长的势力。尼克松也嗅到了一个可以同中国改善关系的机会。中苏分裂在中苏、美三国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三角平衡关系,也成为华盛顿一个可以利用的地缘政治的优势,通过打“中国牌”为签
——订《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向苏联施压,以期获得战略优势。
材料三:由于中美关系的缓和,日本不必担心由于中日关系正常化而失去最大的政治经济盟友美国的庇护,可以处于左右逢源的地位。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双方在北京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从此,中日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转折把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东西方的缓和推向高潮,影响了美苏之间的战略平衡。
——材料二、三均摘编自郭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促进因素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