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

更新时间:2023-12-07 浏览次数:13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1970年至1972年,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达39个,除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外,还包括欧洲的意大利、比利时和北美的加拿大等国,三年间,我国同美国以外的几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正式的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 . 中美关系的迅速改善 B . 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C . 国际多边机制的斡旋 D . 意识形态对抗的减弱
  • 2.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此卫星被命名为(   )
    A . “东方红一号” B . “神舟” C . “嫦娥” D . “银河”
  • 3. (2024高一上·金沙期末)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
    A .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 . 粉碎“四人帮” C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 毛泽东去世
  • 4. 1972年2月,中美两国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指出,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这一规定( )
    A . 大大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B . 限制了美国霸权行径 C . 有助边境地区压力缓解 D . 巩固了中美战略同盟
  • 5.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其主要影响不包括(   )
    A . 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B . 推动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 遏制了苏联霸权主义行为 D . 发展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 6.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

    A .   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B . 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 . 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 . 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 7.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正常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   )
    A . 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主张 B . 1972年尼克松访华 C .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 .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
  • 8. (2023高二上·期中) 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9. 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当时农村的经济制度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 这是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 . 经济建设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 10. 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

    A . 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 . “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 . 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 . 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 11. 1979年中美建交后,两国关系获得较为全面的发展,除经贸、文化科技交流和人员往来增加之外,军事交流也取得某些突破。卡特政府对华军事与安全合作政策发生转变,采取了有限开放的态度。这主要是基于(   )
    A . 苏联入侵阿富汗 B . 中国的对外开放 C . 美国外交重心的调整 D . 国家利益下的政策博弈
  • 12. 1956年10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放宽农村市场管理问题的指示》,确立农村市场开放政策,并规定了市场的经营范围。到1957年,全国市场交易额达至120亿元左右。这一政策的出台旨在(   )
    A . 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B . 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C . 摆脱苏联模式影响 D . 缓解城乡供需矛盾
  • 13. 周恩来在1957年4月的国务院会议上说:“主流是社会主义,小的给些自由,这样可以帮助社会主义的发展。工业、农业、手工业都可以采取这个办法。”这表明当时中国( )
    A .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 . 尝试突破苏联模式束缚 C . 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D . 违背了中共八大的精神
  • 14. 《人民日报》某日头版头条,撰写了如下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向从事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解放军指战员、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工作者和一切有关人员,致以最热烈的祝贺。”结合时代背景判断,受“祝贺”的事件是(   )
    A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 “东方红一号”进入预定轨道 C .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 . 中近程地地导弹实验成功
  • 15. 陆定一指出,在文艺问题上有无数的清规戒律,日丹诺夫有几条,马林科夫有几条,这个有 几条,那个有几条,很多很多。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最进步的文艺方向,但是人家写点自 然主义的作品有什么关系? 这一观点( )
    A .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内涵 B . 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 C . 反映了国际格局的变化 D . 确立了现实主义的主体地位
二、材料分析题:
  • 16. 时代精神

    材料一:1959年国庆节前夕中国在松辽地区发现了油田,并将其命名为“大庆油田”。当时中国石油工业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建设需要,为了尽快拿下这个大油田,石油工业部组织了大庆油田会战,会战中涌现出了以“铁人”   王进喜为代表的先进模范人物。王进喜和工人们艰苦创业,战胜了各种困难,不怕苦、不怕死,不讲工作条件好坏,不计报酬多少,一心想要甩掉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为国争光,铸就了   “铁人精神”。经过三年的石油会战,中国的原油产量大幅增长,1963年,中国的石油可以基本自给了。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二卷

    材料二: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明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密切关系,认为   “物质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的发展方向”。中共十二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全面论述,标志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基本形成。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三卷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王进喜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的认识。
    2. (2) 结合时代背景,简要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提出的重要作用
  • 17. [新中国外交]

    材料一:1949年5月13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司徒雷登的电报中提出了承认中共政府的3个条件:事实上控制国家的领土和行政机关;既有能力又有意愿承担其国际义务;得到中国人民的普遍认可。令美国失望的是,一个多月后的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宣称新中国将奉行“一边倒”的方针。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出于对共产主义的防范和恐惧,美国对中国采取了孤立和封锁政策。艾森豪威尔政府给予台湾的蒋介石政权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中美关系彻底走向了敌对。

    ——摘编自黄华《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的破裂被认为其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对美政策的重新定位,因为中国不得不在与美国改善关系或者干脆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抗衡的情况下作出选择。此外,越南战争使美国人民出现了反战情绪和对中国和解的态度,美国在越南的困境也使美苏争霸的形式出现逆转,美苏战略力量接近均衡,这严重威胁到美国的霸权。为此,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亚洲实行收缩战略,试图找到和越南谈判的方式,并遏制苏联逐渐增长的势力。尼克松也嗅到了一个可以同中国改善关系的机会。中苏分裂在中苏、美三国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三角平衡关系,也成为华盛顿一个可以利用的地缘政治的优势,通过打“中国牌”为签

    ——订《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向苏联施压,以期获得战略优势。

    材料三:由于中美关系的缓和,日本不必担心由于中日关系正常化而失去最大的政治经济盟友美国的庇护,可以处于左右逢源的地位。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双方在北京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从此,中日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转折把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东西方的缓和推向高潮,影响了美苏之间的战略平衡。

    ——材料二、三均摘编自郭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促进因素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