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 第8课中国...

更新时间:2023-12-07 浏览次数:16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  )
    A . 依托传统关注人性 B . 强化尊卑等级关系 C . 立足伦理注重规范 D . 提升民众道德水平
  • 2.  《晋律》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者,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这反映出当时(  )
    A . 法律儒家化 B . 伦理是定罪的最重要依据 C . 儒学法律化 D . 以礼入法的特点开始出现
  • 3. 南宋理宗赵昀推荐道书《太上感应篇》,使该书宣扬的宗法性伦理道德以宗教方式普及民间,同时也加速了儒道之间的融合。这说明南宋时期(  )
    A . 儒家思想已趋向宗教化 B . 道教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C . 道教成为主要教化工具 D . 儒学正统地位更趋稳固
  • 4. 据统计,明代有社学1 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 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   )
    A . 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 B . 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 C . 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 D . 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 5. 子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子曰: “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孔子的山水观是 (  )
    A . 将山水赋予德行教化作用 B . 重视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 C . 自然界中的山水都是有灵性的 D . 有智慧的人才能懂得欣赏山水
  • 6. 汉代法律允许特定的亲属有罪时相互包庇而不受惩罚或减轻刑罚,即“亲亲得相首匿”。儒家把“父为子隐”叫作“仁”, “子为父隐”称作“孝”,主张以“仁孝治天下”。据此可知汉代(  )
    A . 封建“礼”“法”的统一 B . 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C . 儒家道德伦理等同于法律 D . 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 7. 百官父母之丧称丁忧。洪武八年(1375 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进行考核。丁忧时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这些规定(  )
    A . 体现了皇权与宗法制的结合 B . 使儒家孝道文化得到了发扬 C . 体现了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D . 说明官员升迁依据是孝道
  • 8. (2024高二下·九龙坡期末)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 .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 9. (2024高一上·武山期中)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
    A . 儒家思想 B . 道家思想 C . 法家思想 D . 墨家思想
二、非选择题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氏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酗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 《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

    材料二: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 “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整理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1. (1)  据材料一,简要指出《吕氏乡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出现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