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

更新时间:2023-12-19 浏览次数:12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 实现了和国民党的第二次合作 B . 制定了全面的抗战路线 C . 积极倡导全民族团结抗战 D . 筹备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2. 下面是画家张漾兮于1937年9月7日发表在《四川日报》上的漫画《乐极生悲》。该漫画体现了作者(  )
    A . 猛烈抨击日军侵华罪行 B . 揭露日寇扩大侵华阴谋 C . 对抗战抱有必胜的信心 D . 呼唤全面抗战早日实现
  • 3. 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1937年8月,中共中央正式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这一政策旨在(  )
    A . 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 B . 打击封建地主阶级势力 C . 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 . 加强抗日各阶层的联合
  • 4. 下面是抗战爆发后中国高校内迁简表。据此可知,抗战期间高校内迁(  )

    内迁概况

    补充说明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迁往昆明后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7月至次年8月, 108所高校中有25所因战争不得不暂行停顿,37所被迫迁移后方,15所勉力支持却屡遭轰炸

    北平师范大学先迁西安,再迁陕西城固

    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迁到西北

    A . 奠定了抗战胜利物质基础 B . 体现了政府持久抗战意图 C . 促进了西部教育均衡发展 D . 推动了先进科技文化传播
  • 5. 1940年7月,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延安支部成立;1941年6月,一批日本反战人员在八路军山东纵队建立了日人反战同盟山东支部。这反映了(  )
    A . 敌后战场主要进行宣传战 B . 根据地政权建设卓有成效 C . 中共支持抗日统一战线的发展 D . 全民族抗战局面不断扩大
  • 6. 1943年5月,日军溯江而上,为“直取陪都重庆”攻击长江三峡西陵峡的石牌要塞,发起鄂西会战。中国军民英勇抗击,粉碎了敌人由三峡航道入川的美梦,保卫了西南半壁河山的安全。因此时正值苏德战场上斯大林格勒会战胜利不久,于是国内外也称其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鄂西会战(  )
    A .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战略计划 B . 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C . 成为国共团结合作抗战的典范 D . 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 7. 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抗日战争的胜利完成了近代中国从“沉沦”到“上升”的转变。这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胜利( )
    A . 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B . 使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 C . 延续了国共合作的局面 D . 标志着民主革命的胜利
  • 8. 1945年8月《大公报》曾报道:“近来国家的喜事接二连三地来,真是令人喜不自禁。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是一喜;中苏订约,结为盟好,是一喜;毛泽东先生翩然到渝,又是一喜。”这则报道中的第三件喜事反映了(  )
    A . 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B . 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已实现 C . 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已基本完成 D . 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 9. 重庆谈判中,国共双方均认为应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应邀集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共商国是,在谈判结束后,应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据此可知,重庆谈判(   )
    A . 扩大了国民党统治基础 B . 国共双方均有谈判诚意 C . 有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 D . 旨在解决国共双方分歧
  • 10.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一、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二、先取中小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三、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当时,中国革命的任务是(  )
    A . “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 B . “对日寇最后一战” C . “准备自卫战争” D .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 11. 1947年,解放区各地普遍召开农民控诉大会,首先是让农民谈身世、谈生活、谈苦处,紧接着就是挖穷根,清除各种听天由命的思想,然后商量翻身办法。这一运动(    )
    A . 旨在缓和农村的社会矛盾 B . 体现了民族革命的高涨 C . 加强了对农民的政治动员 D . 重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12. 人民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为新华社所写的评论《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曾这样指出:“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这一评论发表的主要背景是(  )
    A . 淮海战役的胜利 B . 辽沈战役的胜利 C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 . 平津战役的胜利
  • 13. 辽沈战役时期,中共中央军委只用一纸电报,就使林彪改变原作战计划,率军转头南下,直赴锦州;而蒋介石数次电令,甚至亲赴前线,也未能促使东北国民党军司令卫立煌救援锦州守军,导致锦州被解放军迅速攻克。这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  )
    A . 得到军民的广泛支持 B . 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C . 有先进科学理论指导 D . 利用敌方内部的矛盾
  • 14. 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假如没有苏联的存在,假如没有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假如没有东方各被压迫民族正在起来斗争,假如没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等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人民大众和统治他们的反动派之间的斗争……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能够胜利么?显然是不能的。”毛泽东意在说明(  )
    A . 国内革命的胜利需要联合国际力量 B . 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 . 新中国实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理由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
  • 15. 1949年8月,美国白皮书指出: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美国在过去所做的一切都不能改变这种局面,美国尚未做的一切也将于事无补。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美国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扶持 B . 蒋家王朝在大陆统治即将覆灭 C . 国共双方战略大决战正在打响 D . 共产党赢得了民心和革命胜利
  • 16. 1940年底,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把昔日的烂泥滩,变成“陕北的好江南”,实现生产自给,被誉为“发展经济的先锋”,同时还掀起了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的热潮。这些做法(  )
    A . 改变了边区经济结构 B . 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 C . 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体质 D . 提升了持久抗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推翻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崭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这是共产党人自1927年9月开始公开打出苏维埃革命旗号始终追求的一个革命目标。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旗帜终于在江西瑞金的上空升起来。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仅仅存在了3年。在之后的日子里,中共中央和红军也还坚持着苏维埃革命的旗号,而作为一个国家形态的政治符号,它事实上已经随着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而开始长征,以及很快到来的政策变动,归于消亡了。

    ——摘编自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

    材料二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如笼统地称为中国抗战,应是十四年,包括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的局部抗战和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全国抗战两个大的阶段。人们习惯所称的“八年抗战”,实际上是指全国抗战。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国共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共关系变化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十四年抗战”这一观点。
  • 18.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前人有过的曲折也是后继者的财富。中华民族步入20世纪时,正处在深重的苦难中。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戊戌维新运动推动的变法注定要失败,但决不能抹杀它促进新思想传播的作用;不能因为义和团运动是爱国运动,就不指出那些消极落后、甚至愚昧荒唐的东西,正如不能因为它存在消极落后的方面,就不敢肯定它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一样。

    材料二:人心向背的较量

    人心向背,是最终左右一切的决定性力量。解放战争中,军事局势迅猛发展。国民党统治区内以学生运动为先锋的民众运动风起云涌,反映了国民党统治区人心的变动。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最坚决地、脚踏实地地在乡村中领导广大贫苦农民,把几千年没有能解决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根铲除,这是中国共产党所以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奥秘所在。民主同盟坚决拒绝参加国民大会,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动向,反映出原来处于中间状态的人们在政治态度上的进一步变化。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1) 概括材料一呈现的历史观念,并予以说明。(要求:从你给出的观念中,任选一个并结合材料中的一个事例说明,史论结合,逻辑一致)
    2.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 19. 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全面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地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材料二: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国民党统治后期国统区经济在“内”“外”两个层面发生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3年1月,《东方杂志》“新年特号”刊载了畅谈“新年梦想”征稿活动。下面是“梦想的中国”来稿关键词统计表。

    关键词

    提到该词的

    作者人数

    该词在全部稿件中

    一共出现的次数

    阶级

    27人

    58次

    教育

    27人

    50次

    帝国主义

    23人

    41次

    民族

    21人

    70次

    日本

    18人

    38次

    社会主义

    13人

    20次

    世界大同

    11人

    13次(“大同世界”视为近似词归入此类)

    文化

    22人

    34次

    世界大战

    5人

    6次

    ——摘编自耿密《民国知识精英的“国家梦”——基于1933年<东方杂志>“新年特号”的片段观察》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20世纪30年代“梦想的中国”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