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3-2024学年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3课 当代...

更新时间:2023-12-07 浏览次数:2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表反映了我国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  )


    小学

    普通中学

    普通高等学校

    人数(万人)

    占学生总数的比重(%)

    人数(万人)

    占学生总数的比重(%)

    人数(万人)

    占学生总数的比重(%)

    1987年

    151.31

    8.2

    280.07

    5.7

    11.87

    6.1

    1990年

    1069.52

    8.7

    293.03

    6.4

    13.67

    6.6

    2000年

    1181.56

    9.1

    498.91

    6.8

    31.73

    5.7

    2012年

    1056.47

    10.7

    678.90

    9.4

    177.96

    7.4

    A . 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B . 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 . 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 .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迅速发展
  • 2.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下表):
    时间政策名称
    1947年5月设立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8月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特区
    1997年7月设立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

    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A . 搁置分歧,民族利益最重要 B . 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利团结 C .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D . 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 3. 2013年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并先后成功举办两届“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针对不同全球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反映出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    )
    A .   形成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机制 B . 不断调整以适应世界格局变动 C . 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基础 D . 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和奋发有为
  • 4. 1953 年以后,我国政府依据民族特征和民族意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各地对各民族的历史来源和实际情况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鉴别。据此可推知, 当时的民族识别工作( )
    A .   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 . 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 C . 完善了基层民主政权建设 D . 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确立
  • 5. (2023高一下·顺义期中) 1955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万隆举行会议。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周恩来提出(  )
    A . 援助亚非 B . 另起炉灶 C . 科教兴国 D . 求同存异
  • 6. 构成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法律基础的《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参议院议员选举法》,不仅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议员选举做出了大量法律变通,还专门制定了针对民族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这表明,民国初期( )
    A . “五族共和”得到实现 B . 制度建构考虑民族因素 C . 少数民族参政愿望强烈 D . 法律创设脱离实际需要
  • 7. 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由此可知该外交原则的提出(  )
    A .   引申和发展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 . 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 C . 推断中苏两国建立了同盟关系 D . 是对美苏争霸时代主题的积极响应
  • 8. 下面是西藏自区1965年与2014年部分经济指标对比表(单位:亿元),由此可知,西藏自治区的建立(  )


    1965年

    2014年

    年均增长率

    国民生产总值

    3.72

    920.8

    12.2%

    地方财政收入

    0.22

    164.75

    14.5%

    工业增加值

    0.09

    66.16

    14.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0.89

    36.51

    13.1%

    A . 实现了藏族同胞当家作主的愿望 B . 保障了西南地区的稳定和社会进步 C . 促进了西藏自治区生产力的发展 D . 消除了藏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差异
  • 9. (2024高二下·江阳期末) 周恩来在一次谈话中说:“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一谈话直接表明( )
    A . 中国自古就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B . 联邦制的实行损害了各民族利益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必然性 D .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
  • 10. 民族区域自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和现状,而制定的政策和选择的制度。由此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植根于(  )
    A . 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经验 B . 古代中国长期统一的政治传承 C . 中华民族文化从未间断的状况 D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
  • 11. 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正式写入宪法;1984年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截至2003年底,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和实施了133个自治条例和384个单行条例。这些法规的制定和出台,说明了( )
    A . 我国民主政治的逐步完善 B . 民族区域自治效果很显著 C . 民族区域自治的阶段特征 D . 民族区域自治有法律依据
  •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这段材料体现了新中国(   )

    A .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 B . 平等地与一切国家建交的愿望 C . 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 D .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 13. 它秉承了秦王朝以来“因俗而治的治边经验,创造出了不同于联邦制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体现了新中国特殊的民族国情。材料中的它( )
    A . 满足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愿望 B . 发挥了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 C . 解放战争时期在内蒙古最早实行 D . 奠定了各项政治制度的基础
  • 14. 1942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划定定边县的四、五区和城关镇的两个村为回民自治乡。9月,将曲子县的三岔镇划为回民自治区。据此可以推知(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有经验可循 B . 抗战时期已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少数民族拥护 D . 中国共产党注重维护苏区民族团结
  • 15. 2011年7月19日,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2万多人欢聚在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期间,西藏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充分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  )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西藏自治区于1965年成立 

    ④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6. 1952年,国家在延边设立朝鲜族自治州,不能表明( )
    A . 我国的朝鲜族人民对祖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B . 延边是我国朝鲜族群众聚居的地方 C . 我国的朝鲜族同汉族和其他民族已形成相互依存关系 D . 延边朝鲜族群众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 17.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两个共同”“五个认同”思想(  )
    A .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 . 初步明确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 C . 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纳入了法制轨道 D . 发展和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18. 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
    A . 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B . 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两极格局的羁绊 C . 基本清除了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元素 D . 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 19. (2023高二下·商丘期中) 学者竺可桢的日记记载:“午后至怀仁堂开会,通过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宪法……投票分为八组,票上有汉、藏、蒙、畏吾儿四种文字……主席团开会,说明廿二号的政治报告因翻译蒙、藏文需时,延期到廿三日。”该日记可以佐证.(  )
    A .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 .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效果显著 C .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 D . 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得以落实
  •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现实中还建立了民族乡作为补充形式。截止到2005年,有44个少数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11个因人口较少且聚居区域较小而没有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中,有9个建有民族乡。以上举措旨在( )
    A . 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B . 完善基层民主政权建设 C . 增进各族群众的祖国认同 D . 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二、非选择题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蒙古,清朝建立盟旗制度,同时采取怀柔政策积极笼络蒙古地区的宗教上层人物。在西北地区,清廷设立伊犁将军和参赞大臣,统率各地的驻防军并监管地方政权;还册封当地的各族首领为汗、亲王等,由他们对当地的人民进行管理。在西藏,清廷将藏族不同部落划分为“生番”和“熟番”,实行不同的进贡制度;确立黄教首领达赖喇嘛的政治统治地位,尤其对西藏事务进行管理,同时设驻藏大臣对其牵制。在东南地区,由于英国等殖民者对沿海不断进行骚扰,清政府再次实行海禁,仅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并建立严密海防,实行严格的巡洋要求和会哨制度;清政府对台湾的政策是依照内地模式进行的,积极鼓励当地人民开垦,并在扩展的地方设立行政单位进行管辖。

    ——摘编自孙守朋、乔金航《浅论清代前期的边疆治理》

    材料二:1949年底,中共中央成立了公安部边防局以负责边防和海防,并先后在新疆、云南、甘肃、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建立生产建设兵团或农垦局。1950年4月,中央政府决定在民族杂居地区成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吸收大量少数民族有识之士,同时保证各少数民族在当地代表大会中拥有相当名额。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省、市、县三级。“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工业援助中的很大一批项目安排在了云南、甘肃、黑龙江等边疆地区。中央多次派出工作队到边疆地区,在当地建立学校、医院等设施,并设立了中央民族学院等十几所民族院校,定期开设各种民族培训班。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共中央着手解决边界问题,先后和缅甸、尼泊尔、阿富汗等国签订了边界条约,维护了我国边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摘编自李庚伦《试析中国共产党陆地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边疆治理的措施,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以来边疆治理的历史经验。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而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蕃(西藏)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乃立宣政院,其为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为之,出帝师所辟举,而总其政于内外者,帅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而军民通摄。于是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

    ——《元史·释老传》

    材料二:明代茶马互市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它不但“东有马市,西有茶市”,而且还强化了马政,完善了茶法……明代的民间茶马贸易分为商茶和私茶两类。商茶是由政府给茶引、按引纳课的商人经营的。私茶亦是明代民间茶马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茶马贸易既是一种经济关系,又是一种政治关系,体现了明朝中央政府对藏族地区的有效管辖和统治。

    ——摘编自陈庆英《西藏通史》

    材料三: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中央政府和自治区坚持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政策,通过保障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各民族自发的交往交流交融和全国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等,形成了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5年西藏白皮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实践》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元世祖管理西藏的措施。据材料一概括元代管理西藏的特点。
    2. (2) 据材料二,概括明代茶马贸易的特点。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除设茶马贸易外,明政府在政治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3. (3) 根据所学知识,写出80年代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名称。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权力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人民代表大会直接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要人事任免权、重大事项的决策权等。人民代表大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行使权力的,重大问题都是由人大代表或常委会委员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定,既充分发扬了民主,又避免了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互相牵制、互相扯皮。

    ——摘编自《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

    材料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质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力。旨在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充分调动各民族的积极性,发挥民族地区的优势和特点,更好地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摘编自《浅谈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及地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
  • 24.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赞婿、贾人……以通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二十九

    材料二:(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饭、胡壁筷、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竟为之。

    ——《后汉书·五行志》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魏书·高祖纪》

    材料三:(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方式?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民族交融具有什么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间的外交重大事件

    1949年9月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一边倒”战略获得通过。
    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中国正式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1950年10月中国开展抗美援朝运动。
    苏联提出在中国海岸建立长波雷达观测站和共同建立
    1958年一支潜艇舰队的建议,遭到中国拒绝。
    1959年中印边界发生第一次武装冲突,苏联公开指责和批评中国。
    1965年面对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中国政府提出“援越抗美”的口号,支持越南人民的反美斗争。
    1969年中苏间发生的珍宝岛事件是中苏两国真正开始对抗的标志。
    20世纪60年代中国外交用“两条线”战略代替“一边倒”政策,和美苏对抗,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中美关系步入正常化的轨道。
    1972年9月《中日联合声明》签署,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20世纪 70年代中国执行“一条线”和“一大片”外交战略,不但团结第三世界及第二世界的国家,也团结美国这个第一世界的国家。

    从上表中提取4条及以上信息,围绕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