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 社...

更新时间:2023-12-07 浏览次数:2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提出这一论断的大会最可能是(    )
    A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 . 一届全国人大 C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 中共八大
  • 2. (2024高一上·广东开学考) 1958年,在总路线的指导下,中国人民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但由于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出现了严重经济困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经验不足 B . 苏联撕毁援助协议 C . 自然灾害 D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3. 根据有关研究者的统计,现代某一时期上海市《初中语文课本》中,毛主席文章和诗词、马恩列斯文章、鲁迅杂文占50.2%,样板戏选场、评论、总结、家史和通讯占37.3%,古代诗文仅占2.4%。据此可判断此语文课本的使用应处于( )
    A . 过渡时期 B . “文革”时期 C . “大跃进”运动时期 D . 改革开放时期
  • 4. 作家冯骥才采访了上千名“文化大革命”经历者,写下了《100个人的10年》一文。最后,他说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A . 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B . 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C . 要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 . 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 5. 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该举措主要是基于( )

    A . 三大改造的完成 B . 国际形势的变化 C . 工业化建设需求 D . 美苏关系的发展
  • 6. 下表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统计。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时间

    与新中国建交国家

    1970年之前

    共44个

    1970年

    共49个

    1971年

    共64个

    1972年

    共82个

    A . 国际影响力提高 B . 经济发展迅速 C . 与邻国联系加强 D . 侧重反霸维和
  • 7. 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了如宋璞的《红豆》、邓友梅的《在悬崖上》、陆文夫的《小巷深处》、丰村的《美丽》等一批文学作品。他们涉及了以往不敢轻易描写的爱情生活题材,揭示了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折射时代的变迁。这一现象(    )
    A . 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B . 得益于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方针 C . 根源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D . 说明文学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 8. 1960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节俭财政支出等。这一方针实施的主要背景是( )
    A . 中共八大的召开 B . 三大改造的完成 C . 土地改革的开展 D . 经济困难的出现
  • 9. 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庆祝新中国成立 B . 庆祝粉碎“四人帮”胜利 C . 庆祝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 D . 庆祝新中国外交的成就
  • 10. 从媒体公布的国家领导人李克强总理的简历中了解到,他从合肥八中毕业后,参加了“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次高考,并被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其时代背景是( )
    A . 邓小平复出后力抓教育工作 B . 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 C . 党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转移 D . 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 11. 1986年,钱学森回忆说:“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形象地说,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可见规模之大。”材料反映新中国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是(    )
    A . 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精神 B . “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 C . 先进通讯方式的技术支持 D .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保障
  • 12. 20世纪50—70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著名科学家邓稼先等英雄模范人物,形成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这表明( )。
    A . 历史是由英雄模范人物创造与推动的 B . 这一时期的探索符合国情且成效显著 C . 中国的科技成就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D .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及其价值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7年的中国的大后方(含川、滇、黔、陕、甘、湘、桂七省)仅有工厂237家,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决定开展以国防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运动,将沿海工业向内地迁移,共计内迁工厂448家,机料7.09万余吨,内迁技工人数1.2万余人。……到了1942年,渝、川、康、桂、滇、黔等西南地区和西北的陕甘地区的工厂数占全国90%以上。

    摘编自陆婷《抗战时期工业内迁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的基本建设总额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从总体上看,三线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三线建设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历史上的这两次工业布局大调整的共同影响。
  •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释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摘自《人民日报》1955年4月21日

    材料二:

    1971年第26届联大,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大笑

    周恩来迎接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

    毛泽东把一套《楚辞集注》送给田中首相

    ——摘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代表团参加的会议名称。这次会议中我国提出了什么方针?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与其相关的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这些成就对中国外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