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2023)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课 中国特色...

更新时间:2023-12-07 浏览次数:29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1978年3月-11月,国内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会议一方面意识到中国同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差距拉大;另一方面也提出“既要大幅度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也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这些会议( )
    A . 贯彻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B . 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 . 为重大决策出台准备了条件 D . 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 2. 下表是改革开放之初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多部以改革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向全国乃至世界讲述了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故事”。 这些影片( )

    影片名称

    地点

    时间

    内容

    《街市流行曲》

    广州

    1986年

    讲述20世纪80年代中期广州街市年轻人追求事业发展,

    收获友情、亲情和爱情的故事

    《给咖啡加点糖》

    广州

    1987年

    讲述广州从事广告绘制的个体青年刚仔与逃婚到广州修

    鞋为生的农村姑娘林霞的爱情故事

    《太阳雨》

    深圳

    1987年

    讲述深圳图书馆管理员刘亚曦与主持美术广告设计室刘

    亦东的感情故事

    A . 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B . 折射出当时城市市民的生活风貌 C . 表明都市情感题材受到市场欢迎 D . 旨在向世界展示广东的创新精神
  • 3. 2013年10月,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增加了网购、汽车、保险理财、公益诉讼等内容。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该法实施20年后的首次大修。这次修法旨在( )
    A .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 .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C . 增强城乡居民法治意识 D . 打击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 4.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遵循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进而为经济发展释放了巨大的空间。这表明我国( )
    A . 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时期 B . 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发生剧变 C . 传统经济观念逐渐被突破 D . 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
  • 5. (2022高一上·安徽期末) 1978-1998年,我国城市数量由193个发展到671个,增加了2.48倍;而建制镇却由2173个发展到18925个,增加了7.71倍,小城镇的增幅远远超过了城市的增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 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D .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完成
  • 6. 下表为1988-2008年中国经济数据表
    年份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进出口总额/亿元
    1988年15180.413783821.79
    1998年85195.5686026849.68
    2008年319244.624100179921.47

     经济数据变化的重要原因在于(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 B .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C . 中国政府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D . 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大农村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置”土地产权结构模式。“三权分置"即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开并行。这-模式( )
    A . 开辟了农业现代化新路径 B . 促进了城镇布局的合理化 C . 改变了农村基本经济制度 D .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8. 2016年10月10日,国台办表示:是否接受“九二共识”,是检验台湾当局领导人所谓“善意”的试金石。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两岸双方就可以平等协商、良性互动,两岸同胞就能赢得两岸关系发展的光明前景。材料中“核心意涵”指的是(    )

    A . 一个中国 B . 和平统一 C . 一国两制 D . 平等协商
  • 9. 以下是党的一个重要文件的目录摘录,据此判断该文件是( )

    A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B .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C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 .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10. 某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一系列图片资料。并把它们归入不同的主题。下图最适合归入的主题是( )

    A . “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 B . 殖民地的血泪史 C . 香港的经济腾飞 D . 中英外交关系破裂
  • 11. “天陨巨人辞宇去,龙族十亿动真情……谁扭乾坤振华夏,冢祭三叩谢邓公。”下列是这位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正确的顺序是( )

    ①作为中央领导参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提出检验改革开放事业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③支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④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A . ③①④② B . ③④①② C . ④③①② D . ④①③②
  • 12. 1991年末,中国人发现,在他们的西边突然多了几个邻国,而这时新版的世界地图还没来得及印刷。对中国边境上行色匆匆的人们来说,这一变化并没有那么可怕,生活更忙了,有更多的生意在等他们去做。这反映出( )
    A .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 . 中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国策 C . 苏联解体并未影响到中国社会 D . 改革开放的国内阻力大为减少
  • 13. 1979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成立,外研社发展至今,推出了《汉英词典》《学生英汉汉英词典》《现代英汉词典》等一批扎实的外语学习用书。这说明了( )
    A . 中国外语学习领先世界 B . 建国后西学东渐持续发展 C . 文化发展回应时代变革 D . 政治多极化促成国人转变
  • 14. 下图为我国1978~1992年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比的变化情况。导致1978~1984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 . 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 D . 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差距拉大
  • 15. 经过四十年的建设,2021年的厦门已经引进了友达、宸鸿等20多家台湾百大企业,台企工业产值约占厦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成为台海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的区域。这主要得益于( )
    A . “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 B . “一带一路”深入推进 C .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D . 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
  • 16. 如图为1979年元旦《人民日报》的头版内容。这体现出新的一年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是( )

    A . 经济建设 B . 政策调整 C . 和平发展 D . 改善外交
二、材料分析题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在经济上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发展落后。列宁意识到,发展整个经济,首先是发展农业,只有这样才能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积累。但作为列宁后继者的斯大林则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必须从重工业开始,斯大林式工业化道路最终成为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詹晓良《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的陈痛一前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探析》

    材料二: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如信息、电子和通信)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摘编自【俄】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材料三: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中苏双方在莫斯科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政府向新政府提供3亿美元贷款。从此开始了两国长达近十年的政治蜜月期。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随着“一五”计划的完成,1957年,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6.7%。1978年以后,针对企业活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针,并积极进行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新时期,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到1998年,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比重为49.3%,重工业比重为50.7%。

    ——摘编自高晓春《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联)为实现工业化而采取的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普京认为“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的理由。
    2. (2) 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工业化在起步阶段的特点。新时期工业化进程又产生了哪些变化?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社会流动无疑包括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两部分。明朝人江盈科对纵向流动总结了一条变化规律,其向上的流动规律:贫穷之家→温饱之家→文墨之家→瞽缨之家→富贵之家;其向下的流动规律:富贵之家→歌舞之家→鬻贷之家→贫穷之家……明代社会的横向流动,首先体现在人口的分化和等级制度的解体上。自明代中期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分化……传统“四民”中的农,由于“不乐其生”的原因,开始寻求两条新的出路:富者趋末经商,贫者货产僦(租赁)庸。其次,人口的横向流动,广泛的移民层的存在,则是明代社会横向流动的另一标志。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

    材料二:18世纪中后期是中国人口增长较快的历史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初,山东、河北人流向东北,河北、山西、山东人流向内蒙古南部,陕西人流向大西北,湖广人流向四川。流动人口的职业,资料显示,占据第一位的是佣工,第二位是自家耕作的农民,第三位是小商贩,第四位是手艺人,此外还有挑夫、教书先生、奴婢、流丐、僧侣,以及配遣犯,多系下层社会人士。

    ——摘编自冯尔康(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的流动人口》等

    材料三: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城镇在对农民封闭20多年后,终于使他们向城市迁移、就业成为可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在全国居首位。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等地区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都市圈。

    ——摘编自郑真真、杨舸《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1. (1) 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流动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社会流动与国家发展”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