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县高附中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

更新时间:2023-12-06 浏览次数:2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 1. (2023七上·淅川月考)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yuè) 气(fèn) 呼(xiào) 下(dūn) B . (jiá) 菡(dàn) 菜(qí) 扰(tāo) C . 落(duò) 角(qí) 免(shè) 搓(niǎn) D . 甲(kuī)    宿儒(sù)    蝉(tuì)    蓄(chù)
  • 2. (2023七上·淅川月考) 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静谧 覆盖 赶蹚儿 水波粼粼 B . 窠巢 石碣 彩陵镜 各得其所 C . 显豁 摇蓝 皂荚树 喜出望外 D . 累赘 肖像 灰蒙蒙 花枝招展
  • 3. (2023七上·淅川月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经历了这件事,我才恍然大悟 , 原来父亲就是那个一直在暗地里帮助我的人。 B . 展览馆里展出的各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C . 国庆节期间,广场上摆满了一串红,真是花团锦簇 D . 这两件事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怎能混为一谈
  • 4. (2023七上·淅川月考)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唐代:李商隐、杜甫、王湾、岑参 B . 谦辞:家君、舍弟、愚见、寒舍 C . 敬辞:令爱、垂询、高就、贵庚 D . 散文:《春》《金色花》《秋天的怀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5. (2023七上·淅川月考) 古诗文默写
    1. (1) ,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2. (2) 夜发清溪向三峡,。(《峨眉山月歌》)
    3. (3) 曾子强调要经常反省自己的为人处世,提升道德修养的句子是:
    4. (4) 淅川山明水秀,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若泛舟在丹江小三峡上,游客极容易产生“”。(《次北固山下》)的感慨;若向两岸望去,则不禁想起曹操在《观沧海》中的“。”的佳句。
  • 6. (2023七上·淅川月考) 名著阅读。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其中两篇散文提到了衍太太。她可以说是作者青少年时期的“噩梦”。请你结合文本中的某一情节,概括衍太太的性格特点。

  • 7. (2023七上·淅川月考) 阅读下面材料,并按要求答题。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这就与禽兽无异了。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 8. (2023七上·淅川月考) 七年级某班正在举行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来参与解决。
    1. (1) 这次活动中有一个让同学们告别胆怯,勇敢上台展示自己,以结交新朋友的环节。下面是组织者拟定的上联,请根据提示及活动主题对出下联。

      上联:大胆展示告别旧我    下联:

    2. (2) 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3. (3) 当前,互联网丰富和改变了现代人的交友方式,多种多样的网络交友方式引发了同学们的议论。你赞同哪种交友方式?请简要说明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
  • 9. (2023七上·淅川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成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我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⑪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⑫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⑬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⑭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她贴左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⑮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⑯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1. (1) 请阅读选文③—⑮段,完成横线上的内容

      ③~④ 母亲带我到田野

      ⑤~⑥ 母亲怕我走失呼喊我,我用头巾回应

      ⑦~③ 

      ⑩~⑫ 母亲呼喊、寻找我,我终于回应

      ⑬~⑮ 

    2. (2) 联系前后文,分析选文第⑭段划线句。
    3. (3) 请简要回答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

    4. (4) “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
  • 10. (2023七上·淅川月考)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各题。

    文本一

    ①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有研究表明,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②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疫病就开始影响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而1347-1353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

    ③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进步。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

    文本二

    ①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疾疫”,“疾”指的是比较普通的一般性疾病,“疫”指的是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这种分法与现代医学的主张也比较吻合。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报告曾指出,在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占绝大多数。相比较而言,“疫”比“疾”的影响要大得多,“疫”的大规模爆发往往给社会造成严重灾难。

    ②中国历史上大疫流行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名医辈出的时代。如:面对传染性黄疸病,东汉时的华佗曾用可以入药的幼嫩青蒿来治疗。现代医学研究更是循此路径,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成功研制出治疗疟疾的新药。

    ③此外,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隔离传染病患者是行之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公元2年,民间疫情严重,《汉书·平帝纪》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到唐朝时,还有佛教寺院设立的“病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④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人在16世纪时摸索出世界上第一种有效预防天花的方法一接种“人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有限度地主动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接种该病原微生物的疫苗,可以使人体产生针对该疫病的抗体,从而避免感染疫病。而接种“人痘”,就是主动让未感染的人接触处理过的天花病毒从而产生病毒抗体。

    1. (1)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两项是( )
      A . 英雄史诗中提到的全部灾难都是由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B . 黑死病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使欧洲人口减少了二分之一。 C . 中国古代文献中,“疫”比“疾”的影响要大得多,“疫”的大规模爆发往往给社会造成严重灾难。 D . 文本二仅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大疫流行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名医辈出的时代。F.纵观两则文本可知,人类医学事业的发展与人类和疫病的斗争过程密不可分。
    2. (2) 综合以上二个文本,概括回答病原微生物对人类造成了哪些影响。
    3. (3) 请根据上述文本中有关疾病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全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号召大家正确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是由一种或多种对病毒溶胶、病毒液体等具有隔离作用的面料加工而成的口罩,在呼吸气流下仍对病毒溶胶、病毒液体等具有屏障、隔离作用。请找出文本中与链接材料中“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原理类似的防疫举措。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 11. (2023七上·淅川月考)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 (1) 下列加点字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学而时习之 B . 学而不思则罔 C . 曲肱而枕之 D . 切问而近思
    2. (2) 翻译下面句子。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 (3) “文段中提到哪几种学习方法?请概括两种。
    4. (4)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君子固穷,除了本文提到的人物,你还能想到那些人物也具有这样的操守,试举一例。 
  • 12. (2023七上·淅川月考)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1) 春天景物特别多,诗人为什么单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2. (2) 南宋文艺理论家严羽以“心寄与月,幻甚”点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请你谈谈这两句诗妙在何处。
四、作文(50分)
  • 13. (2023七上·淅川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暖指温度的不冷不热,更指内心的那份温情。请以“这个秋天,有些暖”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工整、规范、美观。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