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 | 出处(及成书时间) |
(明成祖)扫除奸凶,平祸难,再安宗社 | 《明太宗实录》(明中期) |
成祖凭其威强袭取大位,戕杀忠臣。 | 潘未《书修五朝史传后》(清康熙年间) |
文皇(明成祖) 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层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 | 《明史·成祖本纪》(清乾隆年可)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隋唐两朝统治者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大运河贯通南北,加强了南北物资的调运。到开元时期出现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景象,人口滋生,经济发展,一片繁荣。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据统计,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人口为0.1943亿,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人口增至3.13亿。人口激增与耕地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这就势必造成地价上涨和粮食供应紧张。当时的统治者鼓励人民到边疆省份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和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解决人口激增带来的矛盾。到乾隆时期,除推广种植甘薯、玉米,还规定对泰国商船运米来交易,万石以上的免船货税银十分之五。但由于技术设备没有根本改进,而增加的劳动力都集中在农村,反而降低了农业生产率,增大了农业成本。这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利,影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摘编自庞毅《中国清代经济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应星(1587-1666),字长庚,明代江西奉新人。他是我国科技史上的奇才,也是一位很有思想的哲人,学问渊博,著作丰富,由于“离经叛道”,以致在专制腐败的封建社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宋应星自幼机敏过人,饱读《四书》《五经》,又读了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农业工艺等方面书籍,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他连续六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会试的失意,使他对科举制度彻底绝望,从而义无反顾地投身科技事业。1637年,年过半百的宋应星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终于刊刻并发表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著作《天工开物》。该书是我国文化遗产中最优秀的工农业科技史籍之一,在世界科技史上举足轻重,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出版,服务于全世界人民。
——摘编自聂朋《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古代王朝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都城及现今地名统计表。
朝代 | 都城 | 现今地名 | 朝代 | 都城 | 现今地名 | 朝代 | 都城 | 现今地名 |
商朝 | 殷 | 河南安阳 | 东汉 | 洛阳 | 河南洛阳 | 南宋 | 临安 | 浙江杭州 |
西周 | 镐京 | 陕西西安 | 北魏 | 平城 | 山西大同 | 元朝 | 大都 | 北京 |
东周 | 洛邑 | 河南洛阳 | 隋朝 | 大兴 | 陕西西安 | 明朝 | 应天 | 江苏南京 |
秦朝 | 咸阳 | 陕西咸阳 | 唐朝 | 长安 | 陕西西安 | 清朝 | 盛京 | 辽宁沈阳 |
西汉 | 长安 | 陕西西安 | 北宋 | 东京 | 河南开封 |
注释:①商城原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公元14世纪,商王盘庚把瑚蝴壮迁址殷。
②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洛阳。
③隋唐两代均以洛阳为东都。
④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明代商嗡从应天(今南京)迁到北京。
⑤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清政府把高强郎氇归匕京,开始了对成都的统治。
阅读表格,从中分别提取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选址的两项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予以说明。(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