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勤建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3-12-26 浏览次数:2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 1. (2023高一上·鹤山期中) 墨子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孟子强调“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说明二者的相同追求是(    )
    A . 社会和谐 B . 天下大同 C . 亲亲尊尊 D . 以民为本
  • 2. (2024高二下·蒙自期中) 秦律针对不孝的惩罚很细致,将不孝视为重罪,鼓励父母告发子女不孝,针对不孝施以流放、断足等严厉的刑罚,赡养老人逐渐成为强制性义务。这反映出秦代(   )
    A . 社会稳定是施政的重要考量 B . 改变了以法为教的治国方针 C . 尝试采用外儒内法统治策略 D . 维护纲常伦纪是其立国根基
  • 3. (2023高二下·普宁月考) 宋代在服饰制度方面远不如唐朝开放,主要以保守怀旧为主,崇尚古代的礼服。宋代服饰色彩和图案几乎以自然景色的意象构成,比如兰、牡丹、樱桃等几何纹样为主,还有具有民间风趣的图案,如仙鹤、百蝶等。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程朱理学的影响 C . 市民阶层的崛起 D . 审美水准的提升
  • 4. (2023高二下·普宁月考) 唐高宗时期,大臣刘晓评述当时士风专注“驱驰于才艺”,以致出现“朝登科甲而夕陷刑辟”的情况,并认为“日诵万言,何关理体;文成七步,未足化人”。这实际上(   )
    A . 提倡关注官员文化素质 B . 提出了复兴儒学的希冀 C . 要求反思当时选官制度 D . 主张以科举来引导士人
  • 5. (2023高二下·普宁月考) 如何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地方官既拥有相对集中、足以应付突发事变的权力,又不使其权力尾大不掉而违背中央集权原则,是历史统治者反复思考的一大难题。这一难题在清代得到了相对完满的解决,表现在(    )
    A . 奏折制度的创设 B . 军机处的设置 C . 督抚制度的固定 D . 改土归流的推行
  • 6. (2023高二下·普宁月考) 1910年10月,直隶谘议局对总督陈夔龙未经同意奏请续募公债提出质问书,质问所办公债是作为地方公益之用还是充当行政经费之用,但陈夔龙不予理睬,于是谘议局在常年会闭会之后又召开临时会,特提出“陈总督侵权违法案”,呈请资政院核办。这反映出当时( )
    A . 民主政治理念付诸实践 B . 预备立宪成果斐然 C . 督抚权力受到有效制约 D . 三权分立原则确立
  • 7. (2023高二下·普宁月考) 下面是近代某位学者关于“新思潮”的看法,对此理解准确的是,“新思潮”(   ) 

    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含有几种特别的要求:

    (1)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2)对于古代遗传下来的圣贤教训,要问:“这句话在今日还是不错吗?”

    (3)对于社会上糊涂公认的行为与信仰,都要问:“大家公认的,就不会错了吗?人家这样做,我也该这样做吗?难道没有别样做法比这个更好,更有理,更有益的吗?”

    A . 促进了维新变法 B . 否定了传统文化 C . 体现了理性精神 D . 脱离了群众基础
  • 8. (2023高二下·普宁月考) 1944年6月,蒋介石致电美国总统罗斯福表示中国将参加联合国筹建会议,并称:“盖东方人民如无代表,则此会议将对于世界之一半人类失去其意义也。”这表明中国( )
    A . 开始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任 B . 争取美国支援东方主战场 C . 大力支持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D . 积极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
  • 9. (2023高二下·普宁月考) 1940年4月17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将赈款全部拨充边区难民纺织工厂作资金的呈文》指出:“(该厂)所得盈余部分留作扩大营业,部分提作赈济。”同年7月2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就庆环公路以工代赈问题发出训令,强调:“从速兴筑,以利灾民而便盐运”这表明,陕甘宁边区的难民救助( )
    A . 反映了“三三制”实施成果 B . 以深化土地改革为目标 C . 与边区经济建设紧密结合 D . 体现了持久抗战的决心
  • 10. (2023高二下·普宁月考) 2017年,山东泰安市人大常委会就《泰山生态保护条例》作出说明:“最初这部法规的题目是《泰山管理条例》……更改为《泰山生态保护条例》……不仅限于对泰山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还包括文化文物、人文历史等方面。”这一法规的出台( )
    A . 遵循文物古迹保护的真实性原则 B . 反映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C . 有助于提升自然遗产的经济效益 D . 强化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屏障
  • 11. (2024高一下·清远期中) 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 . 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 . 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 . 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 . 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 12. (2023高二下·普宁月考) 塞琉古一世(约前358~前281)在底格里斯河畔建塞西亚城为都城。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了希腊式的市场、剧场与体育馆,以及大量刻有希腊语的钱币、印章、封印。由此见,该城的建立(   )
    A . 立足于因俗而治的怀柔政策 B . 旨在实现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 C . 适应了王国领土扩张的需求 D . 体现亚历山大统治模式的延续
  • 13. (2023高二下·普宁月考) 在18世纪的英国手工工场里,每一件成品的生产过程都被分解成许多细小、单一操作的工序。如每织1尺布,平均需要14道工序;生产1枚小小的胸针,则需要18道工序。这表明(   )
    A . 实现机器大生产已为时不远 B . 工业生产操作日趋复杂化 C . 提高生产效率变得非常紧迫 D . 手工工场专业化程度提高
  • 14. (2023高二下·普宁月考) 1835—1848年,德意志工业革命从纺织业开始。19世纪40年代,德意志掀起铁路建筑热潮。1850—1870年,德意志煤、铁、机器制造业发展迅速,其间工业总产值翻了两番。这些成就( )
    A . 引领了欧洲工业化潮流 B . 为德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C . 得益于国内政局的稳定 D . 缘于科技与生产的密切结合
  • 15. (2023高二下·普宁月考) 据图反映出当时沙特阿拉伯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

    A . 摆脱对国际市场依赖 B . 改变单一经济结构 C . 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 D . 稳定国际原油价格
  • 16. (2023高二下·普宁月考) 1971年2月,尼克松的年度外交政策报告称中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宣称美国已经“准备好(在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与北京对话”。美国所谓的“国家利益”是(    )
    A .   维护在联合国的地位 B . 缓和同社会主义的矛盾 C . 联合中国以制衡苏联 D . 应对多极化带来的挑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 17. (2024高二下·石家庄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中学开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研究性学习,下表是三个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汉代组

    汉代赋税主要包括:按土地征收的“租”和按人口征收的“赋”。田租方面,汉文帝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实行三十税一的税率,并成为西汉定制。口赋、算赋是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更赋是徭役的代替税。即代役钱。

    ——据漆侠《中国改革史》

    汉代赋税征税标准以土地为主。

    唐代组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据《资治通鉴》

    两税法有利于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明代组

    嘉靖末行一条鞭法……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

    ——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中国古代的赋役改革每进行一次,百姓负担就加重一次。

    1. (1)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每个小组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2. (2)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趋势,并结合清代史实加以说明。
  • 18. (2023高二下·普宁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0~1894年,中国几种主要农产品商品增长率大致如下:粮食为59.2%,棉花为32%,土丝为105%,茶叶为79%。这表现出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传统的“重农轻商”思想受到批判,清政府迫于形势也不得不改弦更张,变抑商为“恤商”。在开埠通商的驱动下,近代商品市场迅速发展,大批洋货输入逐步排挤土货,成为市场上的主要商品。洋行、买办商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取代了原有的官商、私商地位,成为市场上的主导力量。 

    ——摘编自李颖《中国近代市场变迁及市场经济的产生》

    材料二:进入 20世纪90年代后期之后,长期困扰我国的短缺经济时代基本结束,买方市场形成,扩大需求成为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城乡居民生活向小康目标迈进的同时,工业化也进入中期阶段,工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和解决城市建设和农民工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经济结构调整的途径转向主要依靠加大科技投入和存量重组。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政府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角,而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和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我国的投资能力也迅速提高。此外,我国政府的财力也越来越大,既能够承担起诸如三峡工程这样投资大的高效工程,也能够承担起诸如“退耕还林”、治理污染这样的“不赚钱”项目。 

    ——摘编自武力、张林鹏《改革开放40年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的演变》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非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 19. (2023高二下·普宁月考) 【人口老龄化】 

    材料一:人口学通常认为 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分别达到10%或7%以上,就称为人口的老龄化。这种状况在古代和中世纪是不存在的,当时人的寿命普遍较短。19世纪70年代,西欧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地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育观的变化,加之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新生儿出生率大大降低,老年人口在其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使得发达国家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最典型的例子是二战后德国在排除移民的情况下人口几乎没有增长。 

    ——摘编自王仲《国外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观点及措施简介》

    材料二:为积极应对人口结构老龄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德国不断根据人口结构变化进行系列改革,通过制定《一般平等待遇法》《母亲保护法》等法律保障生育主体的职场合法权益,通过实施“过渡兼职工作时间”计划,为需要照顾家庭的职业女性量身打造工作时间,构建了法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德国各金融机构提供的养老金产品,需要根据《养老金认证法案》相关规定向联邦中央税务局递交符合标准要求的统一产品信息,德国养老护理服务从业人员要接受统一的教育培训,达到一定资质才能上岗。为了有效解决老龄人口对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问题,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其标志性法律为 1994年颁布的《长期照护保险法案》,具有“全民覆盖”“雇员和雇主共同缴费”的特点。德国通过改革缓解了老龄化现象,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老龄化问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 

    ——摘编自吴宦熙《典型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设计》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人口老龄化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德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设计。
  • 20. (2023高二下·普宁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所谓“全球联系”,系指 15世纪以后出现的,跨越国家、民族、文化和社会形态界限的接触与互动。全球联系的建立,造成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交换。其结果既有积极的,比如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和进步,也有消极的,比如造成战争、疾病和灭绝。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解读材料,从中选取某种视角,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