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 | 经济举措 |
中书省 | 北方沿袭唐租庸调制 |
行省制 | 南方施行宋两税法 |
达鲁花赤 | 重开大运河 |
科举制 | 长途海运航线 |
政权 | 主要允售商品 | 禁售商品 |
宋 | 茶、粮米、丝织品、漆器、外洋船货等(茶、米、麦为大宗) | 耕牛、兵器、书籍 |
金 | 珍珠、人参、羊、猪、药材等(羊为大宗) | 马匹、兵器 |
材料一
文化和文学的重心下移,跟教育的普及有关……农村下层民众的孩子,学习基础普及的文化知识,主要靠的是分布于乡里村落的乡先生。有些科举落第者回归乡里,参与着不少村学、家塾,这些民间私学分布的时间、空间及其教学层次和灵活度,显然不是官办的州县学校以及书院所能比拟的。现在说到启蒙教育的课本,都会说“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字文》是最早的,南朝时候就有了。《百家姓》是北宋前期在江浙一带的吴越旧地出现的。《三字经》则出现更晚,一般认为是南宋后期王应麟编的,明代以后又有改动。这样的民间教育,启蒙式教学,渗透到平民阶层,奠定了中国文化近千年来广大而深厚的基础。
——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宋代历史再认识》
材料二
都司卫所是明代的地方军事机构。羁縻都司卫所则是明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的军事机构,由兵部直接统领。各级长官都由当地的酋长、族首领担任,明代中央政府发给敕书、印信,让他们各统其众,按照当地的习俗进行治理。这种情况与唐代所设立的羁縻府州十分相似。从地理分布上看,这些羁縻都司卫所主要设置在东北、西北和四川西部、青海、西藏地区,与西南的土司、土府州县同为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政权机构。各卫所之间一般不互相辖属。
——摘编自李晓杰《疆域与政区》
材料三
表: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的六大方面特点
(一)大一统的一元行政思想与措施 | 自春秋战国后,以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为标志的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中央集权是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理念和制度要素 |
(二)“民惟邦本”的思想与措施 | 民本思想强调国家治理要亲民、重民、顺民。君与民、政与民的关系如何,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 |
(三)选贤任能思想与措施 | 选贤任能的思想和措施在春秋战国之际兴起,在秦汉以后日渐成熟,完善吏制、德先才后、人尽其才是显著特点 |
(四)社会治理思想与措施 | 社会治理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涵盖了乡村治理、知晓民情、社会救助 |
(五)德法相依思想与措施 | “礼法并用”“德主刑辅”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思想,具体表现为律令制定、“法”通过律令表现出来、慎用刑罚、权力制衡、礼乐教化 |
(六)“治安中国”与“华夷一家” |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边疆与民族治理的许多具体措施,如边疆开拓与移民实边、因俗而治与移风易俗 |
——摘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