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城镇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3-12-23 浏览次数:10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 1. 请在下面田字格中或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
    1. (1) ,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2. (2) ,无家问死生。(杜甫《月夜忆舍弟》)
    3. (3)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正面描写风大浪高的句子是:
    4. (4)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所发表的演讲中引用“”(李白《行路难(其一)》)来寄语中俄关系将继续破浪前行。
  • 2.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图片的内容回答问题。

    1. (1) 关于书法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篆书 B . 隶书 C . 楷书 D . 行书
    2. (2)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确、工整、规范地抄写下来。
    3. (3) 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 )
      A . 《论语》 B . 《周易》 C . 《史记》 D . 《离骚》
  • 3.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帕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huàn想的某种规巨大的典范,如果huàn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1. (1) 根据下列所给拼音填写汉字。

      ①规mó                                ②huàn

    2. (2) 语段第一句中有一个错别字,应改为“”。
    3. (3) 在语段横线处应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逗号                ②冒号 B . ①顿号                ②分号 C . ①分号                ②顿号 D . ①问号                ②句号
  • 4. 下面的句子存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不足,请你改正。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关键在于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改正:

二、阅读(47分)
  • 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节选)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1) 本文作者是(朝代)文学家(人名)。
    2.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太守归而宾客

      太守

    3. (3) 文中用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
    4. (4) 作者描绘了“滁人”跟随太守出游的欢乐场景。请分析他们“从太守游而乐”的原因。
    5. (5) 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游且“乐其乐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
  •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武昌九曲亭记(节选)

    苏辙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 , 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注释】①伏息:平息。②杖策:拄着拐杖。③乱流:横渡江水。④幅巾:古代男子用绢束发。⑤劳:慰劳。⑥意适:心情畅快。

    1. (1) 文中“闻子瞻至”中“闻”的意思是
    2. (2) 根据选文内容写出子瞻“意适忘反”的原因。
    3. (3) 选文记叙了子瞻谪居黄州时出游之事,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后的铁匠

    (2020内蒙包头中考)

    ①铁匠比那些城外的农民们,更早地闻到麦香。在库车,麦芒初黄,铁匠们便打好一把把镰刀,等待赶集的农民来买。铁匠们知道,这些东西打早了没用。打晚了,就卖不出去,只有挂在墙上等待明年。吐尔洪·吐迪是这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家庭中最年轻的小铁匠。他十三岁跟父亲学打铁,今年二十四岁。

    ②吐尔洪的父亲吐迪·艾则孜也是十二三岁学打铁。他父亲是库车城里有名的铁匠,一年四季,来定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父亲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祖宗给我们选了打铁这一行都快一千年了,多少朝代灭掉了,我们虽没挣到多少钱,却也活得好好的。只要一代一代把手艺传下去,就会有一口饭吃。吐尔洪·吐迪从父亲手里学会了打制各种农具。父亲去世后,他又把手艺传给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们又接着往下一辈传。

    ③铁匠家有自己的规矩,每样铁活儿都必须学到师傅满意了,才可以另立铁炉去做活儿。不然学个半吊子手艺,打的镰刀割不下麦子,那会败坏家族的声誉。但吐迪·艾则孜知道,有些很微妙的东西 , 是无法准确地传给下一代的。每一代间都在失传一些东西。尽管手把手地教,一双手终究无法把那种微妙的感觉传给另一双手。

    ④一把镰刀面对的是广阔的田野,各种各样的人。每一把镰刀都会不一样,因为每一只用镰刀的手不一样。打镰刀的人,也靠一双手,给千万只不一样的手打制如意家什。铁匠的每一把镰刀,都针对他想到的某一个人。从一块废铁烧红,落下第一锤,到打成成品,铁匠心中首先成形的是用这把镰刀的那个人。在飞溅的火星和叮叮当当的锤声里,那个人逐渐清晰,从远远的麦田中直起身,一步步走近。这时候铁匠手中的镰刀还是一弯扁铁,但已经有了雏形,像一个幼芽刚从土里长出来。铁匠知道它会长成怎样的一把大弯镰,铁匠的锤从那一刻起,变得干脆有力。

    ⑤不论什么情况,打镰刀的人都会将这把镰刀打好,挂在墙上等着。不管这个人来与不来,铁匠活儿不会放坏。它们在铁匠铺黑黑的墙壁上,挂到明年,挂到后年,有的一挂多年。有一回,吐迪的太爷给一个左撇子打过一把歪把儿大弯镰。那人交了两块钱定金,便一去不回。直到太爷临终前,终于等来了这个人。铁匠每年都取下那把镰刀敲打几下,每次都能看出一把镰刀的欠缺处:这个地方少打了两锤,那个地方敲偏了。手工活儿就是这样,永远都不能说完成,打成了还可打得更精细。随着人的手艺进步和对使用者的认识理解不同,一把镰刀可以永远地敲打下去。那些锤点,落在多少年前的锤点上。叮叮当当的锤声,在一条窄窄的胡同里流传,后一声仿佛前一声的回音,一声比一声响亮、悠远……

    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形的镰刀。吐迪家的每一把镰刀上,都留有自己的记痕。那些记痕留在不易磨损的镰刀臂弯处,像两排月牙儿,千年以来他们就这样传递记忆。那把千年前的镰刀,又被握在某个人手里。他用它割麦子、割草、芟树枝、削锨把儿和鞭杆……千百年来,就是这些永远不变的事情在磨损着一把又一把的镰刀。

    ⑦打镰刀的人把自己的年年月月打进黑铁里,铁块烧红、变冷、再烧红,锤子落下、挥起、再落下。那些从铁匠铺里,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古老,却永不会沉落。这些看似简单,千年不变的手艺,也许一旦失传便永远地消失了,我们再不会找回它。

    (作者:刘亮程        有改动)

    1. (1) 结合全文说出第③段中“微妙的东西”具体指什么?
    2. (2) 读了第⑤段,你从铁匠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
    3. (3) 请品析文中第⑥段画线语句的妙处。
    4. (4) 联系题目谈一谈如何看待传统手工技艺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棱角屠呦呦

    王肖潇                李鹭芸

    痴迷科学,执着不休,这固然是屠呦呦的性情之一,但她还有更多方面:她不是海归,只是本土的、中国式的学者;不是完人,只是一个耿直的知识女性。

    屠呦呦的故乡在浙江宁波。她是一个殷实之家的掌上明珠。当父亲以《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其取名时,便已注定了屠呦呦与青蒿的缘分。

    1945年,屠呦呦入读宁波私立南江女中初中。次年,她不幸染上肺结核,被迫暂停学业。那时得此病,能活下来实属不易,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她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也就在这时,屠呦呦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1年春,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选择了生物药学。大学期间,屠呦呦学习非常勤奋,在大课上表现优异,后来在实习期间跟从生药学家楼之岑学习,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医科学院)工作。

    当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研究人员戴个棉纱口罩,连如今的雾霾都防不了,更别提各种有毒物质了。一开始,屠呦呦从事的是中药生药和炮制研究。在实验室工作之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制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在做青蒿素研究的时候,屠呦呦真可以称得上是坚韧不拔,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姜廷良告诉记者。“没有待过实验室的人不会明白,成百上千次反复的尝试有多么枯燥、寂寞,没有非凡的毅力,不可能战胜那些失败的恐惧和迷茫,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果。”朱晓新说。

    张大庆认为,屠呦呦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科学家,这种耿直的性格也形成了她不啰嗦、做事果断的风格。姜廷良说,“她的耿直在工作上表现为极度的认真,有时候我问她一个数据,结果她第二天打电话给我,说她总算查到了原始出处,这才告诉我具体数据。”

    效实中学北京校友会的会长陶瑜瑾告诉记者、“只有在谈到科研工作的时候,她才会滔滔不绝、但说到其他话题,她就很少发表看法。”令陶瑜瑾印象深刻的是屠呦呦曾对他说过的一番话:“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课题做好,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想别的。我这把年纪了,身体又不太好,从来没有想过去国外,更没想到要得什么奖。”陶瑜瑾记得,那是在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的那天晚上,他给屠呦呦打电话道喜。屠呦呦很平静,诚恳地表达了谢意,并说了上述这番话。

    (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

    1. (1) 请说出文章第1段的作用。
    2. (2) 阅读全文,说说屠呦呦的“棱角”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 (3) 文章多处引用别人对屠呦呦的评价,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4. (4) 屠呦呦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取得了很多成功,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9. 名著导读
    1. (1) 下列对《水浒传》中的人物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 . 宋江谦逊深沉,是《水浒传》中难以琢磨的人物。 B . 吴用足智多谋,是《水浒传》中不可多得的智者。 C . 武松桀骜不驯,是《水浒传》中鲁莽刚烈的代表。 D . 鲁智深性情急躁,是《水浒传》中有勇无谋的典型。
    2. (2) 《艾青诗选》有着丰富的意象,其中“”凝聚着诗人对祖国母亲最深沉的爱,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8分)
  • 10.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国内疫情之所以可以这么迅速地得到控制,是因为我们齐心协力共同抗疫。为此,班级开展以“共同抗疫”为主题的演讲会,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 (1) 【设计开场辞】

      作为本次演讲会主持人,请你为这项活动致开场辞。

    2. (2) 【理解古诗意】

      德不孤,必有邻。在国人攻坚战疫的危急时刻,全球多个国家和组织向中国捐赠了口罩、防护服等紧缺物资。2020年2月,日本汉语水平考试事务所捐赠给湖北20000个口罩和一批红外体温计,物资外包装的标签上写着八个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同学小明在观看新闻视频后不明白这句诗的意思,你该这样向他解释:

  • 11. 以下两个作文,任选其一。

    作文(1)题目:铭记那一刻

    作文(2)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020年的春节注定不平凡,受疫情影响,十四亿同胞居家隔离。家,成了孤岛。然而,我们的生活并不单调;朋友的牵挂问候,家人的朝夕陪伴。青春的不息奋斗,家国的责任担当……我们在隔离中守望,我们在疫情中成长!

    作文要求: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②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字和标点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

    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学校名。

    ⑥行款格式:标题居中,分段需另起一行,空两格。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