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 | 中英《南京条约》 |
1843年 | 中英《虎门条约》 |
1844年 |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
日期 | 拍卖行 | 拍卖品的描述 |
1861.7 | 佳士得 | 军官们的两批物品,……其中包括中国“皇帝的大国玺” |
1862.6 | 佳士得 | 圆明园的珐琅制品,其中“一件大香炉,……曾是皇帝书房里的炉子” |
1864.7 | 佳士得 | 36件来自圆明园的物品 |
材料一: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炮子谣》
材料二:1839年6月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材料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到了堡垒一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摘编自黄家信《论五口通商时期的中西贸易》
材料二: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然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法]维克多•雨果《致巴特力尔上尉》
材料三: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美]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银行……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
——《资政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