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B | C | D |
验证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 配制100 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 制备并收集NO2 | 铁件镀铜 |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将 Cl₂通入品红溶液 | 溶液红色褪去 | Cl₂具有漂白性 |
B | 向某溶液中滴加几滴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 | 溶液变红 | 原溶液中有Fe2+ |
C | 向Ca(ClO)2溶液中通入SO2气体 | 有沉淀生成 | 酸性:H2SO3>HClO |
D | 向Al(OH)3沉淀中分别滴加足量盐酸或NaOH溶液 | 沉淀均溶解 | 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Al 表现一定的非金属性 |
已知“甲烷重整”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
温度/℃ | 850 | 1000 | 1200 | 1400 |
K | 0.5 | 2 | 275 | 1772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向20mL0.1mol·L-1Na2CO3溶液中滴加20mL0.1mol·L-1BaCl2溶液,得浊液Ⅰ;
②向浊液Ⅰ中继续滴加20mL0.1mol·L-1Na2SO4溶液,充分振荡,得浊液Ⅱ;
③将浊液Ⅱ过滤,向滤渣中加入过量盐酸产生气体,过滤、洗涤、干燥,测得剩余固体a的质量大于0.233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化学键 | H-H | C-H | O-H | C-O | C=O |
键能/(kJ·mol-1) | 436 | 413 | 463 | 351 | 745 |
①CH3OH分子中O的杂化轨道类型。
②键长a、b、c从长到短的顺序为。
③乙醇沸点(78℃)高于甲醇(65℃)。解释原因:。
①该条件下制备甲醇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O>C>H
B.步骤a涉及s-s σ键的断裂和s-sp3 σ键的形成
C.步骤d、e的反应热(ΔH)相等
D.升高温度可以提高反应速率和CH3OH的平衡产率
i.碳化钙和氮气在1000℃的高温下产生氰氨化钙(CaCN2);
ii.氰氨化钙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氨气。
写出反应ii化学方程式:。
①N2的化学性质稳定,即使在高温、高压下,N2和H2的化合反应仍然进行得十分缓慢。从分子结构角度解释原因:。
②压强对合成氨有较大影响。下图为不同压强下,以物质的量分数x(H2)=0.75、x(N2)=0.25进料(组成1),反应达平衡时,x(NH3)与温度的计算结果。
i.判断压强:p1p2(填“>”或“<”),简述理由:。
ii.在p1、x(NH3)=0.20时,氮气的转化率为。
iii.合成氨原料气中存在不参与反应的Ar时会影响NH3的平衡含量。在p1时,以物质的量分数x(H2)=0.675、x(N2)=0.225、x(Ar)=0.10进料(组成2),反应达平衡时x(NH3)与温度的计算结果与组成1相比有一定变化,在上图中用虚线画出相应曲线。
分析解释:与传统的催化合成氨(铁触媒、)相比,双催化剂双温催化合成氨具备优势的原因是。
已知:i.某工厂排放的含氮废水中总氮=10mg·L-1 , 含有硝态氮、氨氮。
ii.本实验中Na2SO3在时,脱除硝态氮(转化为N2)效果较强。
iii.Na2SO3和Fe粉均可以脱除硝态氮,本实验中二者均为过量。
①根据图1,写出“实验组一”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②进行“实验组二”实验时发现,降低溶液pH更有利于的去除,可能的原因是。
①根据图2,前15min内Na2SO3 , 脱除NO;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根据图2和图3,20~60min内体系中生成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③检验处理后的废水中存在取一定量废水蒸发浓缩,(补充操作和现象)。
已知:i.铅冰铜成分:Cu2S、PbS及少量FeS、ZnS;富冰铜主要成分:Cu2S、FeS。
ii.Cu2S、PbS难溶于酸,FeS、ZnS可溶于酸。
iii.0.1mol·L-1Fe2+沉淀为Fe(OH)2 , 起始的pH为6.3,完全沉淀的pH为8.3;
0.1mol·L-1Fe3+沉淀为FeOOH,起始的pH为1.5,完全沉淀的pH为2.8。
Ⅰ.火法工艺:
“第一次熔炼”过程中,控制空气用量可使铁以FeS的形式留在富冰铜中。①“熔炼”时铁可以将PbS中的铅置换出来,化学方程式是。
②富冰铜中的Cu2S转化生成1mol铜时,理论上至少需要反应molO2。
③控制空气用量进行二次熔炼而不能使用足量空气一次性熔炼的原因是。
①氧气可将Cu2S氧化成硫和Cu2+ , 酸浸液中的阳离子还有。
②废电解液不能循环使用次数过多,原因是。
①经氧气处理后的废电解液中。实际浓度大于 , 则用ZnO调节溶液pH1.5(填“>”、“<”或“=”)时开始有FeOOH沉淀析出。
②废电解液中Fe2+转化为铁黄的离子方程式是。
已知25℃时:i.碘水中、
ii.次碘酸不稳定,室温下部分分解为碘酸。
iii.;AgI在浓KI溶液中可以(无色)形式存在。
将碘水I2溶于蒸馏水)加入盛有银粉的试管中,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Ⅰ | 现象 |
现象a:棕黄色溶液(pH≈5.9)迅速变为无色,Ag粉表面略变暗,未见其他明显现象,溶液pH≈6.2。 现象b:滴加淀粉溶液,未见明显变化;继续滴加稀H2SO4 , 溶液仍未见明显变化。 |
假设1:银粉与氢碘酸发生反应(填化学方程式)生成碘化银,使碘单质减少;。
假设2:银粉与碘单质直接化合生成碘化银,使碘单质减少;
假设3:银粉与氢碘酸及O2共同作用生成碘化银,使碘单质减少。
实验小组结合资料分析并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①结合数据和实验现象判断假设l(填“是”或“不是”)主要原因。
②通过实验证实银粉表面生成了AgI:取表面变暗的银粉,加入一定量浓KI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加蒸馏水稀释,出现黄色浑浊。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出现黄色浑浊的原因:。
③资料表明假设2成立。
④实验小组针对假设3,在实验Ⅰ的基础上设计了实验Ⅱ和实验Ⅲ:
实验Ⅱ:取一定量碘水,加入CCl4 , 充分振荡后分液,取上层清液,加入淀粉溶液,未见明显变化;加入稀硫酸后溶液变蓝。
实验Ⅲ:向实验Ⅰ最后所得溶液中加入(填试剂),溶液立即变蓝。
综合实验Ⅰ、实验Ⅱ、实验Ⅲ,可以证实假设3.分析实验Ⅱ的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