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03-12 浏览次数:1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 1. (2023八上·高要期中) 铭记历史的民族才有根,热爱英雄的民族才有魂。某校八年级某班同学准备 制作一期题为《近代中国民族英雄》的墙报,并设置了相关栏目。林则徐可归入 的栏目是( )
    A . 农民领袖 B . 禁毒先驱 C . 甲午英烈 D . 变法志士
  • 2. (2023八上·高要期中) 19 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认为:“如果商品不能通过边界,军队就会越过 边界。”由此观之,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 )
    A . 促进公平贸易 B . 打开中国市场 C . 割占中国土地 D . 搜取中国赔款
  • 3. “战争结束了,和平重现了,但中国人没有弄清这场战争的意义……中国没有 利用这五个新通商口岸引进西方近代以来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创造,没有利用五 口通商去培养中国市场,培养新兴产业,培养新的社会阶级和阶层。清政府上上 下下在战争结束后依然浑浑噩噩,继续陶醉在中国文明的昔日光环之中,”材料 描述了这场“战争”的( )
    A . 原因 B . 经过 C . 背景 D . 影响
  • 4. (2024九下·秦安模拟) 有人评价“此战英国侵略者用微不足道的代价在中国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好处不但打开了中国市场,还使得香港岛成为他们的殖民地,达一百五十多年之久。”“此战”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是( )
    A .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B . 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和领土主权 C . 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D . 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5. (2023八上·高要期中) 1857 年 5 月 9 日《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中说:“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 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为实现该目标, 他们发动了(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6. (2023八上·高要期中) 如图所示岛屿位于黑龙江出海口之东。该岛的面积约76400平方公里,比两个台湾岛还要大。岛上拥有超过6000条河流及1600个湖泊,自然资源丰富,物产丰裕。强行割占中国这个岛的国家是(    )

    A . 美国 B . 俄国 C . 日本 D . 英国
  • 7. (2024八上·泸县月考)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物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说的“内部事务万分火急”主要是指( )
    A . 清政府准备发起洋务运动 B . 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C . 清政府内部进行权力之争 D . 维新派试图改变中国落后现状
  • 8. (2024八上·普洱期中) 罗尔纲在《太平天国史纲》中写道:“正在这样的一个决定两个壁垒最终命运的关头,太平军方面乃有内讧的大事变发生。太平军自己来摧残自己的势力,使敌人有机会重新抬起头来向自己壁垒反攻,终归把自己扑灭了去。”材料中的“大事变”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 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B .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 . 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D . 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 9. (2022八上·佛山期末) “以为吾中国……无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持这种观点的应是(    )
    A . 顽固派 B . 洋务派 C . 维新派 D . 革命派
  • 10. (2024八上·封开期末) “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李鸿章的观点体现了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  )
    A . 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 B . 实现了民族独立目标
    C . 导致了民族工业萎缩 D . 根除了列强侵略势力
  • 11. (2024八上·南山期中) 1881年,清政府为了运输开平煤矿的煤炭,建成唐胥铁路,后来铁路两端不断延伸,到1894年扩建成为天津至山海关铁路,弥补了北方多条水系互相平行、无法联通的缺憾。这说明( )
    A . 近代军事工业开始出现 B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 . 洋务运动推动了交通运输业发展 D .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2. (2023八上·高要期中) 一首描绘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诗中写道“君不见:黄海波涛怒气冲,老将新 疆护国门,菜市横刀血溅飞……”诗中“新疆护国门”的老将是( )
    A . 林则徐 B . 左宗棠 C . 邓世昌 D . 谭嗣同
  • 13. (2024九下·大荔模拟) 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 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 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 . 《马关条约》使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C .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 . 列强侵华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 14. (2023八上·高要期中) 1895 年,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 看到了大清帝国真的无能。”这里所说的“无能”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
    A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帝国主义国家组成八国联军,悍然发动侵华战争 C . 中国完全置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 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 15. (2023八上·高要期中) 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方位示意图。它反映出西方列强的侵华特点是(    )

    A . 由内地扩大到沿海地区 B . 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 C . 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开放 D . 局限于东南沿海地区
  • 16. (2024八上·江阴月考)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吞并了清朝藩属国——琉球;光绪十一年(1885年),日本制定出“十年扩军计划”;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这些史实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
    A . 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 B . 清朝开始筹建近代海军 C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 . 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 17. (2024八上·东莞期中) 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这说明,“1894年的那场大败” ( )
    A . 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 B . 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C . 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 D . 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
  • 18. (2023八上·高要期中) 绘制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图为某同学在学习戊戌变法时绘制 的思维导图。下列选项与序号①对应正确的是( )

    A . 自强求富 B . 变法图强 C . 民主共和 D . 民主与科学
  • 19. (2024八上·泸县月考) 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官僚,对于变法诏令说“看不懂”“没办过”,拒不执行。由此可知(   )
    A . 顽固势力阻挠变法 B . 维新力量发展迅速 C .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 .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20. (2024九下·肥西模拟) 1898年,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结合中国的时政分析,出版了《天演论》。该书宣传“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理论,将进化论的范围扩展到社会演变。严复旨在(   )
    A . 阐述技术革新的迫切性 B . 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C . 鼓吹民主共和的必要性 D . 强调民主科学的进步性
  • 21. (2023八上·高要期中) 张海鹏教授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发展轨迹如下图。图中A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 . 列强侵华 B . 洋务运动 C . 义和团运动 D . 北洋军阀统治
  • 22. (2024八上·龙潭月考) "这一条约还不同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一方面,条约没有规定割让领土、 开放口岸的条款;另一面,却进步设立军事据点和占领区。"这一条约( ) 
    A . 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 B . 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 . 开启列强资本输出的先例 D . 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 23. (2023八上·高要期中)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出辛亥革命 ( )
    A . 开创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B . 促进了近代社会习俗的变革 C . 缺乏广泛的人民群众基础 D .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24. (2023八上·高要期中) 每年我国都会举行纪念辛亥革命的庆典活动,许多城市也展开了对庆典落户 权的争夺。其中,有人主张在武汉举行,也有不少人主张在南京举行。主张在武 汉举行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
    A . 中国同盟会成立 B . 中华民国成立 C . 武昌起义 D . 《民报》创办
  • 25. (2023八上·高要期中) “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 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洋务运动 C . 义和团运动 D . 辛亥革命
  • 26. (2023八上·高要期中) 《阿Q正传》中写道:“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说明(   )
    A . 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B . 辛亥革命未真正推翻清朝统治 C .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D . 民主共和的思想未能深入人心
  • 27. (2024九下·宿城模拟)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上述规定( )
    A .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 B . 强化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 . 标志着封建主义的彻底结束 D . 反映了驱除鞑虏的革命理想
  • 28. (2023八上·高要期中)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 等……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起责任,司法独立等。”该材料出 自哪部法律文献( )
    A . 《中华民国约法》 B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D . 《告国民书》
  • 29. (2024八上·期中)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 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 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 .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 义和团运动时期 C . 辛亥革命时期 D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30. (2023八上·高要期中) “袁世凯时代,各省的督军还多多少少对中央保持着一点服从,还能给中央 上缴一点钱粮税款,但是袁世凯死后,这种事情就没有了,中央政府从此政令难 出都门……所以就国家重建而言,袁世凯的失败意味着中国也输了。”由此可见, 北洋军阀割据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 )
    A . 中国退回封建时代 B . 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地方 C .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 . 中央政府陷入财政困难
二、综合题(31 题 14 分,32 题 13 分,33 题 13 分,共 40 分)
  • 31. (2023八上·高要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兹因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之不和之端解释,止肇衅,

    为此议定设立永久和约……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

    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 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材料二:这场爆发于 1894 年的战争,以中国在次年战败告终。这场战争对 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来说,是一次毁灭性打击,因为中国此前一直把日本视为“小 弟”,而不是一个真正的竞争者。这场战争还被视为东亚权力中心从中国向日本 转移的转折点,日本控制了中国的台湾和辽东半岛,并把中国的附庸国朝鲜,变 成了受它控制的国家。

    材料三:慈禧太后见《辛丑条约》没有把她列为“祸首”惩办,喜出望外, 立即告诉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全部接受。她对列强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 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的“永久和约”是在哪次战争后的签订的?这次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2. (2)  材料二中的这次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 日本获得了材料一中英国没有获得的哪项特权?
    3. (3)  材料三中《辛丑条约》中的哪一内容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4. (4) 近代以来,中国成为了列强任人宰割的羔羊,历史绝不能再次重演,作为一 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 32. (2023八上·高要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时间

    主要事迹

    1894 年 6 月

    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1894 年 11 月

    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

    1905 年 8 月

    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1907 年

    赴河内筹划广西起义,最终失败。

    1910 年 4 月

    筹划黄花岗起义,最终失败。

    1911 年

    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 年 1 月 1 日

    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2 年 2 月

    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订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3 年以后

    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革命斗争。

    1925 年 3 月 12 日

    在北京逝世。

    1.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2. (2)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33. (2023八上·高要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 年,第一批留美学生(见图)由上海乘轮赴美,1875 年最 后一批送毕。按规定,学生出洋后,学习西学仍兼讲中学。“不准半途而废,亦 不准入籍外洋”,学成后听候酌量器使,奏明委用。

    ——摘编自郑振铎《晚清文选》等

    材料二 1889 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准备选址建铁厂。

    材料三 张之洞认为“大冶路远,照料不便,若建于汉阳,吾犹及见铁厂之烟

    囱也”,历经波折,最终选址汉阳(见图)。铁厂采取官办,动用官款 5,829,

    629 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已无余力接济;1908 年,盛宣怀将汉阳铁厂商办; 一战期间,向日商借款 3700 万日元;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把全部设备运往重 庆,剩下的建筑悉数炸毁,成立五十年不到的汉阳铁厂,就此灰飞烟灭。

    ——摘编自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1. (1) 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派遣留美学生与近代哪一场运动有关?其目的何在?
    2. (2) 假设你是当时留美回国学员,利用图并考虑近代工业发展条件(如:资源、 交通、劳动力等),在甲、乙、丙三处中推荐最合理的一处厂址,说明理由。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张之洞最终选址汉阳建铁厂的原因。
    4. (4) 结合汉阳铁厂的命运,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