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②“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③“世儒不察,以工商末,妄议抑之”
④“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有法家经典
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
③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
④去过考试合格可以做官
材料一 北宋初的宰相制度名义上与唐代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却有很大区别。其区别主要在于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宰相之权既已分削,又设参知政事互为牵制,相权日益减弱,而皇权却由此加强。另一方面,由于职权的转移,中枢机构中三省制已进入衰落荒废的阶段。
——摘编自刘志华《论宋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
材料二 元昊在祖、父两代留下来的政权建设的规模上,立官制,定服饰,造文字,制礼乐,办学校,建宫苑,在汉人张元、吴昊、张陟等人的协助下,建立了一套官僚制度。“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蕃学,曰汉学。”1039年,西夏又增设尚书省,以尚书令“总理庶务”,改宋24司为16司,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央行政管理体系。除大体仿照汉官制外,西夏还部分保留了原来的“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谟宁令(诸王)、祖儒(大首领)等官称。这样,西夏的统治机构就被划分为蕃汉有别的两个系统。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一 西汉经过七八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中央集权加强,国力强盛,客观上具备了解决西北边防上匈奴威胁的能力。汉武帝本人虽在儒家学说和思想的熏陶下成长,但却不是一个拘谨的儒生,而是具有雄武奋发气质的政治家,这种内外因的综合作用,必然促使汉武帝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采取反击匈奴、巩固开发西北边疆的积极政策。
——摘编自冯勇刚《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
材料二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由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摘编自《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 清王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定作出的历史贡献是独特的,历史上任何时期的疆域版图及其有效控制程度均没有达到清朝的规模。因此,可以说历史上中国空前“大一统”版图的奠定是18世纪中国的突出特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1901年9月7日
请回答:
中国对西方人及西方国家称呼的变化
A对外国人的称呼变化 | B对西方国家称呼的变化 | |||
时间 | 称呼 | 时间 | 文件 | 称呼 |
鸦片战争之前 | “夷” | 晚明 | 《职方外纪》 | “以西把尼(西班牙)东北为拂郎察(法国)。” |
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初期 | “鬼子” | 晚清 | 《圆明园失宝叹》 | 将法国与俄罗斯分别称为“佛狼西”与“罗刹国” |
民国初年和新中国初期 | “外国佬” | 1901年 | 《过渡时代论》 | 顺流而渡者,其英吉利耶? 乱流而渡者,其法兰西耶? 方舟联队而渡者,其德意志、意大利、瑞士耶? 攘臂冯河而渡者,其美利坚、匈牙利耶?” |
改革开放后 | “老外”;信息时代网称“歪果仁” |
——据《从中国对西方人与国家称呼的变化》整理
提炼材料中关于“中国对西方人称呼的变化”或“中国人对西方国家称呼的变化”的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围绕材料中的A类或B类材料展开分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