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顺义区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4-08-07 浏览次数:2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12分)
  • 1.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于事而慎于言 敏捷 B . 天下仁焉 称赞、称许 C . 恶得不禁恶而爱 鼓励 D . 常于成而败之 接近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B .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C . 若火之始然 D . 致知在格物
  • 3. 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A . 任重道远 B . 不仁 C . 不亡者寿 D . 聚族谋之
  • 4. 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仁为己任,不亦重乎?

    A . 圣人治天下为事者也 B . 故攻异国利其国 C . 圣人无为,故无败 D .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
  • 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将《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B . 孟子名轲,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C . 老子名聃,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D . 墨子名翟,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道家并称“显学”。
  • 6.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复活》是由19世纪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作。它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出发点,反映了官场、监狱、法庭的黑暗和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 B . 《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作家狄更斯的名作,他特别注意描写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全书融入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 C . 海明威是美国现代作家,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于1954年凭借《老人与海》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 D .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在虚构城镇“马孔多”里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历史,借此展现了拉丁美洲人民几个世纪的生活和奋斗历程。
二、现代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②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③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且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④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⑤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取材于《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①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

    ②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③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在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④指头上的结是文字的原始方式,目的就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助人的记忆。在一个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在都市中生溢、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错认了人。

    ⑤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说到来历就得从“开天辟地”说起;不从这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么?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⑥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取材于《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文字利用上讲究文法是为了减少文字的“走样”。 B . 说话时的辅助表情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补充文法的作用。 C . 为避免误会,写作时要尽量依着文法写完整句子。 D . 学外国语的会因书本上和说话时文法不同而痛苦。
    2.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之所以出现“文字”,是因为人们在空间和时间中的接触发生了阻碍。 B . 文字所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这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 C . 完整的句子在说话时显得迂阔可笑,所以当面说话绝不能用完整的句子。 D . 当有了电话、广播、传真的时候,书信文告等文字的作用就完全消失了。
    3. (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引“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句子,是为了强调“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 B . 乡土社会经验的获得就像“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 C . 在定型的乡土社会中生活,只有当记忆力不够时,才需要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 D . 在乡土社会里,因为一天到晚接触的都是熟悉的面孔,所以用不着准备姓名录、通信簿。
    4. (4)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为什么费孝通先生认为乡下人没有文字需要?
三、古诗文阅读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义騟

    【宋】岳珂

    义騟者,九江戍校王成之铠骑。开禧间,成以卒从戎四方山,屡战有功,稍迁将候骑。成徇地至花靥,见病瑜焉,疥而瘠,骨如堵墙,步且僵,莫适为主,絷而得之。会罢兵归,饲以丰秣,几半年,肤革仅完,毛耏复生。日置之槽枥,整整然与群马不相顾,时一出系庑下,顾嘶鸣,若自庆其有所遇,成亦未始异之。一日,有告马病,从成请騟往。始命鞍,踶鸣人立不可制,易十数健卒,莫能孰何。乃以归之成,成曰:“安有是!”呼常驭羸卒持鞚来,则帖耳训服如平时,骋控缓亟无少忤者。自是惟成乘则受之,他人则弗受,军中咸指为驽悍。

    嘉定庚午,峒寇李元砺盗弄潢池,统府调兵三千人以往,成与行。崎岖山泽,夷若方轨。至月余,寇来犯,成出搏斗四五合,危败之矣,或以钩出其腋及鞬而坠死焉。官军亟鸣钲,騟屹立不去,踯躅徘徊,悲鸣尸侧。贼将顾曰:“良马也。”取之。元砺有弟,适见之,色动曰:“我欲之。”遂试之,蹴踘进退,折旋良惬,即不胜喜,贮以上厩,煮豆粟,用金玉铠,群渠皆酾酒来贺。卒有为贼掠取者 , 知之,曰:“騟他日未当若是,彼畜也而亦畏贼耶!”窃怪之。

    后旬余,复犯永新栅,官军闻有寇至,披鹿角出迎击。鼓声始殷,果乘騟以来,騟识我军旗帜,亟驰。贼觉有异,大呼勒挽不止,则怒以铁槊击之,胯尽伤。騟不复顾,冒阵以入,军士识之者曰:“此王校之騟也,是异服者必其酋。”相与逐之,执以下,讯而得其实,则缚以徇于军,曰:“得元砺之弟矣。”噪而进,贼军大骇,军士勇跃争奋,遂败之。朝廷方患其跳梁,闻而嘉之,第赏有差。众耻其功之出于马也,没騟之事,騟之义遂不闻于时。居二日,騟归病伤,不秣而死。

    孔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今视騟之事,信然!夫不苟受以为正,报施以为仁,以用其权,而决以致其功,又卒不失其义以死,非德孰能称之也。彼仰秣而恋豆,历跨下不知耻,因人而成事者,虽有奔尘绝景之技,才不胜德,媲之驽骀 , 何足算乎!

    (取材于《桯史》)

    注释:①騟(yú):紫色马。②耏(ér):动物体毛。③骀(tái):劣马。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肤革仅完 仅:将近 B . 顾景嘶鸣 景:景色 C . 则缚以徇于军 徇:巡行示众 D . 巽以用其权 巽:同“逊”,卑顺
    2.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九江戍校王成之铠骑 彼畜而亦畏贼耶 B . 瘠 历跨下不知耻 C . 用金玉铠 夫不苟受以 D . 讯而得实 非德孰能称之也
    3.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骋控缓亟无少忤者

      (马)进退快慢(都听从驾驭)没有一点违背

      B . 夷若方轨

      平稳得就像走在平坦的大道上一样

      C . 卒有为贼掠取者

      终于有被贼寇掠走的人

      D . 朝廷方患其跳梁

      朝廷正为贼寇猖狂肆虐而担忧

    4. (4) 针对义騟的事迹,作者借孔子的话感叹“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请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述义騟之“德”的内涵和相关表现。
  • 9.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①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即嫦娥。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征雁”指南飞之雁,首句以“征雁”和“已无蝉”点明此时是深秋时节。 B . 第二句写诗人登高所见景象,后句想象中的意境,便是由此而生发出来的。 C . 第四句的“婵娟”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意思不同。 D . 这首诗以“霜月”为题,由现实到想象再回到现实,意蕴含蓄, 耐人品味。
    2. (2) 下列四首诗所写的时令与这首诗相同的一首是( )
      A .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B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C . 玉井无声户已扃 , 一庭霜月冷如凝。谁怜寂寞书窗下,冻影梅花伴夜灯。 D . 细草穿纱雪半消,吴宫烟冷水迢迢。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注释:①底用:何用。②扁:插上门闩,关门。

    3. (3) 历代评论家认为,李商隐的七绝诗多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特点。请结合这首诗,谈谈你的理解。
四、默写(10分)
  • 10.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 (1) ,天下归心。
    2. (2) ,池鱼思故渊。
    3. (3) ,使我不得开心颜。
    4. (4) 千里孤坟,
    5. (5) 无边落木萧萧下,
    6. (6) ,相逢何必曾相识。
    7. (7) 白云一片去悠悠,
    8. (8) ,死而不亡者寿。
    9. (9) ,莫使金樽空对月。
    10. (10) ,月照花林皆似霰。
五、名著阅读。(共12分)
  • 11.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之。”《论语·公冶长》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子曰:“衣敝组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恃③不求,何用不臧⑧?’《论语·子罕》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责焉,耻也。”《论语·泰伯》

    注释:①忮:嫉妒。②臧:善,好。

    综合以上材料,孔子对“耻”有哪些认识?请分条简述。

  • 12. 《红楼梦》第56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时宝钗小惠全大体”,写探春理家,作者给探春、宝钗冠以“敏探春”“时宝钗”称号,请说明“敏”和“时”的含义及具体表现。
  • 1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下面小题。

    俄罗斯性格

    (苏联)阿·托尔斯泰

    当德国鬼子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中了第二弹后,坦克着起火来。驾驶员丘维略夫拖着他爬过一个又一个弹坑到救护站去。

    叶戈尔·德略莫夫活了下来。他在医院里躺了八个月,做了一次又一次整形手术,医生给他重新做了鼻子、嘴唇、眼睑和耳朵。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

    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

    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

    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阒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得村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把手插在大衣兜里,摇了摇头,转过身斜插着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膝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

    他打开篱笆门进了院子,走上台阶敲起门来。母亲在门里应声问道:“是谁呀?”他回答说:“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

    他的心剧烈地跳出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就连他自己也好像是头一回听到自己的声音。动了多次手术之后,他的嗓音变了,变得嘶哑不清了。

    “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

    母亲立即打开门,扑到他跟前,握着他的双手问道:“我的叶戈尔活着吗?他身体好吗?您这位大哥请进屋去吧!”

    叶戈尔·德略莫夫在桌子旁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开始对母亲讲她儿子的情况,也就是讲自己的情况,讲得很详细:讲他吃得怎样,喝得如何,什么也不缺,身体一直很好,总是快快活活;同时也讲了他和他那辆坦克参加过的战斗,但是讲得很简单。

    “请您告诉我,打仗是不是挺可怕的?”母亲打断他的话这样问道.一面用那双黑黝黝的此刻对他视而不见的眼睛直盯着他的脸。

    “是的,老妈妈,当然是挺可怕的。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

    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在门槛上跺了跺已经穿破了的毡靴,不慌不忙地解下围巾,脱掉短皮大衣,然后走到桌子跟前和客人握手问好。啊,这是他多么熟悉的手啊,这就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便坐了下来,半闭着眼睛,也开始听着他讲的那些事。

    德略莫夫上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坐在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

    父母在火炕上腾了一个地方给他睡。在隔扇的那一边,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鼾;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上尉用双手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想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不出我来!难道你就认不出这是我?……”

    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要走,而且明天就走。

    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这就使他卸下了那个把他折磨得吃不下、睡不着、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

    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

    “你好,我最最亲爱的儿子。我真怕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才是。有一个尺从你那儿到咱家来过,这个人好极了。他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可不知为什么收拾起东西说走就走了。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小叶戈尔呀,你给我写封信来.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我真是疯了不成?……”

    叶戈尔·德略莫夫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傻瓜呀,你这个傻瓜!快给你母亲写封信请罪吧!别把她折腾疯了……她就那么稀罕你的脸蛋子了?!因为你的脸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还会更疼你哩!”

    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糊涂不懂事,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你们的儿子……”

    过了几天,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大尉同志,有人找您。”这个士兵虽然站得规规矩矩,可是脸上那副表情好像打算去喝二两庆祝什么喜事似的。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

    1. (1)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德略莫夫回家时,“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冰冷的风”等内容既交代了当时的环境,也暗示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 B . 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也为了他们的尊严,德略莫夫假称自己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以他的身份来看望自己的双亲。 C . 回到家的德略莫夫只呆了一个晚上,就下决心要离开温暖幸福的家回部队,因为他为父母认不出自己而感到心酸。 D . 这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受伤——回家——归队——相认”组织情节,情节没有巨大的波澜,却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德略莫夫受伤后的相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B . 者运用细节、心理、肖像、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去刻画德略莫夫这个人物形象,使其形象饱满而鲜明,富有艺术性。 C . “父亲打鼾”与“母亲翻来覆去”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两人对于“客人”身份不同的态度,突出了母亲的复杂心情。 D . 吃饭时母亲留神盯着德略莫夫握勺子的那只手,表明母亲对这个动作的熟悉,为下文猜测来访者是自己儿子埋下伏笔。
    3. (3) 文中的叙述视角富于变化,请指出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4. (4) 小说的结尾处“伟大的力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六、写作(共60分)
  • 14. 微写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⑴有些同学喜欢刷读书分享类的短视频,认为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博览群书。针对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陈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⑵某学校以“笃行不怠追梦人”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写一段开场白。要求:紧扣主题,语言有感染力。

  • 15.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⑴近年来,带有中国元素的设计日渐成为潮流:复古精致的中式糕点深受大众喜爱中国自有品牌的运动装备在奥运赛场上频频亮相,中国航空航天文创热销海内外……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以“说国潮”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⑵请以“逆风飞翔”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