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浙教版(2024) /八年级下册 /第2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寒假预习精选题-第二单元-第3节原子结构...

更新时间:2024-01-10 浏览次数:2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3八下·拱墅期末) 2022年,德国和日本的研究者观察到了“四中子”,“四中子”是由四个中子组成的一种极不稳定的微粒。研究者通过在液态氢靶上发射某一原子的原子核,碰撞可将一个该原子的原子核分裂成一个α粒子(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和一个“四中子”。关于此项研究中的微粒,说法错误的是( )
    A .  “四中子”的相对质量是4 B . “四中子”是一种不带电的微粒 C . 一个α粒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D . 向氢靶上发射的是含两个质子和四个中子的原子核
  • 2. (2023八下·杭州期末) 下列科学家与其所做的贡献相符的一项是( )
    A . 玻尔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 B . 卢瑟福发现了原子中含有电子,而原子是电中性的 C . 汤姆生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D .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首先提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
  • 3. (2023八下·杭州月考) 原子结构模型是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下列有关图①②③④所示的四种原子结构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汤姆生认为图①模型中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面包内,电子像葡萄干镶嵌其中      B . 如图②模型波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      C . 卢瑟福在实验基础上提出带负电的电子绕带正电且体积很小的原子核运动的图④模型 D . 依据提出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①②④③
  • 4. (2023八下·舟山期中)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而原子是电中性的,由此推测,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在此基础上,经过卢瑟福、玻尔等科学家不断完普和修正,建立了现代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是小柯整理的物质微观构成知识网络图,则汤姆生当年推测的“带正电的物质”相当于图中的( )

    A .   甲 B . C . D .
  • 5. (2022八下·杭州月考)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带正电、质量比电子大得多)轰击金箔实验。根据实验,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

    A . 金原子核外电子带负电 B . 金原子核带正电 C . 金原子核体积很小 D . 金原子核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得多
  • 6. (2023八下·浙江期中) 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发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卢瑟福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B . α粒子可能是某种原子的原子核 C . 图乙所示原子核式结构是一种模型 D . 通过该实验可知原子内有较大的空间
  • 7. 1911年卢瑟福团队用一束α粒子(带正电荷)轰击金箔时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由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合理的是( )

    A .   多数α粒子直接穿过,说明原子核外是空的,不存在其他粒子 B . 少数α粒子发生偏移,说明原子核带正电 C . 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相对较大 D . α粒子的质量比核外电子的质量大得多
  • 8. 下列粒子:夸克、原子、质子、原子核,按空间尺度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
    A . 夸克、质子、原子核、原子 B . 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 C . 原子、质子、原子核、夸克 D . 质子、夸克、原子、原子核
  • 9. 最接近原子实际结构的模型是 ( )
    A . 分层模型 B . 电子云模型 C . 汤姆生模型 D . 卢瑟福模型
  • 10. 汤姆生最早发现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证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汤姆生发现的这一粒子是 ( )
    A . 质子 B . 中子 C . 电子 D . 原子核
  • 11. 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u夸克和d夸克的两类夸克构成的。u夸克带电量为+e,d夸克带电量为-e,e为基元电荷。下列论断可能正确的是( )
    A . 质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构成 B . 质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 C . 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构成 D . 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构成
  • 12. 如图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图,其中①为道尔顿原子模型,④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下列符合历史演变顺序的一组是 ( )

    A . ①③②⑤④ B . ①②③④⑤ C . ①⑤③②④ D . ①③⑤④②
  • 13. 卢瑟福在α粒子(带正电荷)散射实验中,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 )
    A . α粒子受到金原子的作用,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B . α粒子受到金原子内电子的吸引,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C . 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金箔并按原来的方向运动 D . α粒子会激发金原子释放出原子内的电子
  • 14. (2022八下·南浔期末) 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到了很大作用。他的学说中,包含下述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在的观点看,你认为这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 )
    A . 只有③ B . 只有①③ C . 只有②③ D . ①②③
  • 15. (2023八下·兰溪期中) 如图是卢瑟福将带正电的a粒子流轰击金箔上出现散射的实验示意图。以下是根据该实验现象作出的推断,不合理的是( )

    A . 绝少数a粒子向两侧偏转,说明原子中心的“核”带正电  B . 绝少数a粒子偏转的角度很大,说明原子“核”外有带负电的电子  C . 绝大多数a粒子仍沿原来方向穿过,说明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  D . 绝少数a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原子中心有一个体积小而质量大的“核”
  • 16. (2022八下·临海月考) 如图所示,1911年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属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③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根据以上实验现象, 可以得到(   )

    A . 原子核带正电荷 B . 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 C . 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D . 原子核体积很大,但是质量比α粒子小得多
  • 17. (2022八下·嘉兴期末) 为了进一步探索原子的结构,卢瑟福用粒子轰击金属箔。如图所示表示a粒子的运动轨迹,其中错误的是(   )

    A . B . C . D .
二、填空题
  • 18. (2023八下·仙居期末) 为探究原子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一个α粒子内含2个质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以下现象,如图甲。

    现象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现象2:少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1. (1) 请分析现象3的原因
    2. (2) 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统计不同偏转角度的α粒子数量,并绘制成图像(如图乙)。其中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数据是点(用字母表示)。
    3. (3) 卢瑟福构建了核式原子结构模型,若以O、●和分别代表电子、质子与中子,则下列各示意图所描述的微粒不属于同一类原子的是______。
      A . B . C . D .
  • 19. (2023八下·柯桥期末)  1854年法国化学家德维尔在实验室中意外地发现一种新元素。已知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中含有40个微粒,其中14个微粒不带电,则该原子的质子数是个,中子数是个。
  • 20. (2023八下·婺城期末)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请回答:
    1. (1) 以下是科学家及其提出的原子结构假设模型(如图所示),按照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先后顺排列为(填图中序号)。

    2. (2) 2022年4月26日,我国首次国产化碳—14批量生产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站启动。下列模型能表示碳—14(有6个质子,8个中子)原子结构的是______(填字母编号)。
      A .   B . C . D .
  • 21. (2023八下·洞头期中) 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如图)。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 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 (1) “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结构中的
    2. (2) 卢瑟福推测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他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3. (3) 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        (填字母,可多选)。
      A . 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 . 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 . 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 . 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E . 人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实验技术的提高而发展的
  • 22. 建立模型一般有一个不断完善和修正的过程,以使模型不断接近事物本质,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也是如此,其中行星模型的建立是一个重要阶段。如图是碳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表示碳原子核内有6个和6个中子;核外有6个,且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

  • 23. (2023八下·定海期中)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1. (1) 以下是科学家及其提出的原子结构假设模型(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先后顺序的是

    2. (2) 1919年科学家卢瑟福用氢原子核轰击氮原子核,结果得到氧、氢两种原子。某学生说:”这是一种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元素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来制取。”小柯认为这位学生的说法不正确,其理由是
    3. (3) 2022年4月26日,我国首次国产化碳-14批量生产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站启动。下列模型能表示碳-14 (有6个质子,8个中子)原子结构的是( )
      A . B . C . D .
三、实验探究题
  • 24. (2023八下·舟山期中)   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自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并提出类似 “西瓜”的原子模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a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实验做法如图

    ⑴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000倍;

    ⑵金箔-作为靶子,厚度 lum(1um=10-6m), 重叠了3000层左右的原子;

    ⑶荧光屏- α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⑷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且通过360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a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米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a 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 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 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 (1) 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α粒子就 (填“会”或“不会”)发生 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  的是原子核
    2. (2) 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
    3. (3) 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多选)
      A . 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 . 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 . 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D . 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 25. (2023八下·新昌期中) 卢瑟福用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轰击金箔的实验,推翻了汤姆在 1903 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如图)。

    现象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 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现象 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1. (1) 请你根据原子结构知识分析现象 1 产生的原因:
    2. (2) 通过该实验的上述三种现象(选填“能”或“不能”) 获得核外电子带有负电荷的结论。
    3. (3) 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中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选填“质子”或“中子”)
  • 26. (2023八下·龙湾期中) 人类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原子结构的认识发展史简单归纳如下:
    1. (1) 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基于“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的实验提出的。根据实验现象(如图),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填字母)

      A . 原子核体积很小 B . 原子核质量较大 C . 原子核带正电荷 D . 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2. (2) 如图乙,α粒子通过荧光屏会引起闪光。荧光屏设计成360°环绕,是因为卢瑟福在实验前认为α粒子可能穿过金箔,也可能

    3. (3) 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微粒从氮原子中被击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将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击出的微粒一定含有。(提示:α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四、解答题
  • 27. (2023八下·浙江期中) “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时间 

     
     

     人物 

     
     

     对“原子—分子”的认识 

     
     

     1803年 

     
     

     道尔顿 

     
     

     元素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复杂原子”。 

     
     

     1809年 

     
     

     盖·吕萨克 

     
     

     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 

     
     

     1811年 

     
     

     阿伏加德罗 

     
     

     提出分子学说。引入分子概念,指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随后科学家们确立并逐步完善了“原子—分子”学说。 

     
     

     1897年 

     
     

     汤姆生 

     
     

     提出电子嵌于原子表面的枣糕型原子结构,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 

     
     

     1903年 

     
     

     卢瑟福 

     
     

     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推翻了汤姆生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 

     
    1. (1) 道尔顿原子论中由“复杂原子”构成的物质,按现代物质的组成分类,属于纯净物中的。 
    2. (2) 根据盖·吕萨克的分子假说,水通电分解反应中,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粒个数比为。 
    3. (3) 汤姆生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否定了“原子单不可再分”的观点。 
    4. (4) 如图为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甲、乙、丙、丁四条运动轨迹中,不可能是a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填标号)。 

       

  • 28. 征服原子——揭开原子的神秘面纱

    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人类在探索物质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 (1)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的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生通过实验发现了,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生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的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构成的,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 (2) 道尔顿的原子论,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生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作。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