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
东南半壁 |
西北半壁 |
||||
面积比重(%) |
人口比重(%) |
人口密度(人/km2) |
面积比重(%) |
人口比重(%) |
人口密度(人/km2) |
|
1953年 |
43.24 |
94.80 |
139.51 |
56.76 |
5.20 |
5.83 |
2000年 |
43.24 |
94.59 |
303.78 |
56.76 |
5.41 |
13.23 |
2010年 |
43.24 |
94.41 |
325.84 |
5676 |
5.59 |
14.68 |
注:暂不包含香港、澳门、台湾数据。
材料一: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某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密集程度的指标。下图为2015年我国的人口密度示意图。
材料二:胡焕庸线作为中国人口空间的一道分界线,其形成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下表反映了我国人口分界线两侧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
年份 | 东南部 | 西北部 | ||
人口比例/% | 人口密度/(人/km2) | 人口比例/% | 人口密度/(人/km2) | |
1953年 | 94.80 | 139.51 | 5.20 | 5.83 |
2000年 | 94.59 | 303.78 | 5.41 | 13.23 |
2010年 | 94.41 | 325.84 | 5.59 | 14.68 |
坦桑尼亚的人口分布主要受长期以来形成的农业、交通、采矿及贸易发展格局影响。历史上殖民势力最早是从东北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渗透,并修建中央铁路线和北部几条支线铁路,带动了区域发展和人口集聚。下图为1988—2012年坦桑尼亚人口重心变动轨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