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昆明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2...

更新时间:2024-08-07 浏览次数: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用笔有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区别,皆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象。所谓千笔万笔,统于一笔,中国的大书法家正是运此一笔来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这就是中国历代丰富的书法。

    这里所说的一笔书、一笔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像宋人郭若虚所说的,“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无适一篇之文、一物之象,而能一笔可就也。乃是自始及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这才是一笔书、一笔画的正确定义。古人所传的“永字八法”,用笔为八而一气呵成,血脉不断,构成一个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字体,表现一个生命单位,成为一个艺术境界。那么,用笔怎样能够表现骨、肉、筋、血,成为艺术境界呢?

    三国时魏国大书法家钟繇说道:“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蘸墨画在纸帛上,留下了点画,突破了空白,创造了形象。从这一画之笔迹,流出万象之美,也就是人内心之关。没有人,兢感觉不到这美;没有人,也画不出、表达不出这美。画家、书家、雕塑家创造了这条线(一画),使万象得以在自由自在的感觉里表现自己,这就是“美”!美是从“人”流出来的,又是万物形象里节奏旋律的体现。所以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划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而这条线,中国的先民极早就在书法里、在殷墟甲骨文里、在商周钟鼎文里、在汉隶八分里、在晋唐真行草书里,做出极丰盛的、创造性的反映了。

    中国人用笔写世界万象,从一笔入手,但一笔画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著名的“永字八法”包括侧法、勒法、努法、避法、策法、掠法、啄法、磔法等,八笔合成一个“永”字。这些笔画,由于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一个点不是平铺的一个面,而是有深度的,它是螺旋运动的终点,显示着力量,映入眼帘。可见,“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这里所见到的中国人的美学倾向在于壮美。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材料二:

    把艺术的表现形式说成是“生命的形式”,固然很有见地,然而,艺术的形式不仅限于此。在中国书法家看来,艺术还有更为高邈的诉求,那就是一“技进乎道”,这是超越了“生命意识”的更为高远的认知。

    “道”从根本上不可言说,但在现实生活、世间万物中处处存在,《周易·系辞上》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并非某种具体的事物,而是一种抽象的性质,代表着事物中具备的两种矛盾。成中英先生剖析“阴阳”三义为:阴阳对峙(阴阳相反而并立,相比较而并存)、阴阳之间互相影响产生变化、阴阳的整体性。在书法作品中,阴阳之道就表现为点画用笔的秩序感与丰富性。

    刘洪流先生认为,用笔求节奏,是阴阳宇宙意识体现在笔法运用过程中的大端。而细分之大概有虚实、擒纵、巧拙、刚柔、曲直等多个层面。邓宝剑老师将点画的形态分为粗与细、露锋与藏锋、方笔与圆笔、直笔与曲笔、内撅与外拓、润与枯、浓与淡、精致与粗放、平匀与繁富几点。这诸多“相互对峙”的形式,通过书法家的“灵心妙用”统一在一起,正是中国传统阴阳观念在书法用笔中的体现。在书法家笔下,这些不同形式的点画形态被赋予了不同的意趣,不同的点画形态之间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艺术的处理手法让其获得一种和谐的节奏感。这样,局部的矛盾在总体上达到统一,使整幅作品呈现出秩序井然而又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

    秩序感与丰富性是书法用笔中阴阳关系表现方式的概括。不同形态的点画形式或直或曲,或刚或柔,而又曲中有直、刚柔兼济,这正是阴阳相峙相成的具体体现。而富于变化的点画形态通过一种富于节奏变化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相互生发,在总体上显现出和谐的秩序感。秩序感与丰富性本身就是一组阴阳关系,秩序感本身就蕴含着丰富性,不具备丰富性的形式,无所谓秩序与否;丰富性本身就要求有一定的秩序性,杂乱无章的形式本身就不具备丰富的表现形式。

    (摘编自马春灯《书法用笔审美内涵探究》)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书法用笔中的一笔画强调的是在构成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字体时应注重一气呵成、血脉不断。 B . 中国书法虽从一笔入手,但也重视笔画的变化多端,比如“永字八法”包括侧法、勒法等八笔。 C . 作品中的节奏感,不仅指每字的“阴阳”和谐,还包括整幅作品呈现的秩序和多变的视觉效果。 D . 书法作品中,点画用笔的秩序感与丰富性体现着阴阳相峙相成,且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蕴含人心之美与万象之美的笔迹一定是运用全身之力控制手腕,且运用中锋一气呵成的有深度的创作。 B . 正是因为有着超越“生命意识”的“技进乎道”的艺术追求目标,我们才更加青睐于壮美的书法作品。 C . 要想熟练掌握露锋与藏锋、方笔与圆笔等点画形态的运笔变化,只需全面通晓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 D . 内心有美,手腕有力,并懂得借助于阴阳之道驾驭用笔,才能够创造出具有秩序感与丰富性的书法作品。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王澍在《竹云题跋》中说: “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全具,而后可为人书。” B . 姜夔《续书谱》中说:“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 C . 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说:“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 D .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
    4. (4) 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阐释书法用笔上的侧重点。
    5. (5) 下边的“咸”字,取自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请 阐释该字的书写是如何体现两则材料中的观点的。

  • 2.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第一个借给我《红楼梦》的人

    孙犁

    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十岁左右还在村里上小学的时候。我先在西头刘家,借到一部《封神演义》,又到东头刘家借了这部书。

    东头刘家有兄弟四人,三个在少年时期就被生活所迫,下了关东。家里只留下老大,他娶了一房童养媳妇,算是成了家。老四在将近中年时,从关东回来了。这人走起路来,“蛇摇担晃”,这种姿势,常常引起家长们对孩子的告诫,说这种走法没有根柢,所以他会吃不上饭。

    他叫四喜,我对他的印象很好。有时,他坐在旷荡的院子里,拉着板胡,唱一段清扬悦耳的梆子,听起来很是入迷。他知道我好看书,就把他的一部《金玉缘》借给了我。

    哥哥嫂子,当然对他并不欢迎,在家里,他已经无事可为,每逢集市,他就挟上他那把锋利明亮的切肉刀,去帮人家卖肉。那把刀,在他手中熟练而敏捷地摇动着,那煮熟的牛肉、马肉或是驴肉,切出来是那样薄,就像木匠手下的刨花一样,飞起来并且有规律地落在肉案边缘。他是远近知名的“飞刀刘四”,现在是英雄落魄,暂时又有用武之地。他高大的身材,在一层层顾客的包围下,顾盼神飞,谈笑自若。

    等到集市散了,主人请他到饭铺吃一顿饱饭,还喝了一些酒。他就又挟着他那把刀回家去。在路上,他有些醉了,走起来,摇晃得更厉害了。

    对面来了一辆自行车。他忽然对着人家喊:

    “下来!”

    “下来干什么?”骑自行车的人,认得他。

    “把车子给我!”

    “给你干什么?”

    “不给,我砍了你!”他把刀一扬。

    骑车子的人回头就走,到集市上的派出所报了案。

    他若无其事地回到家里,当晚睡得很香甜,第二天早晨,就被捉到县城里去了。

    那时正是冬季,农村很动乱,每天夜里,绑票的枪声,就像大年五更的鞭炮。专员正责成县长加强治安,县长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他枪毙,作为成绩向上级报告了。他家里的人没有去营救,也不去收尸。一个人就这样完结了。

    他那部《金玉缘》,当然也就没有了下落。看起来,是生活决定着他的命运,而不是书。而在我的童年时代,是和小小的书本同时,痛苦地看到了严酷的生活本身。

    (有删改)

    文本二:

    《红楼梦》杂说

    孙犁

    清兵的入关,使中国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新的畸形变化。

    《郎潜纪闻》记载:每年只京城一地,旗人的奴仆,因不堪虐待,自杀身死,申报到刑部的,就数以千计。其隐瞒不报,或贫病而死的,还不知有多少。这一广大的奴隶群,身价之低贱,命运之悲惨,走投之无路,已可见一斑。

    旗人除强占土地、财产外,还将大量的奴隶,收入他们的府内。这些奴隶,也把他们的社会关系,生活习惯,民间语言和传说,带进宫廷,如此就大大丰富了像曹雪芹这些人的生活知识和语言仓库。

    雍、乾时期,皇帝限制旗人与汉人文士交接往来,但他们却非要吟诗作赋,写字画画不可。他们不事生产,养尊处优,在中国文化美丽奇幻的长江大河之中,畅游不息。于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出现了那么多的八旗名士。

    这一部分人,对于他们面临的现实生活,政治设施,社会现象,有较深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具备一定的表现能力。而曹雪芹无疑是这些人中间的佼佼者。

    当然,曹雪芹感受最深的,是他本阶级的飘摇以及他家庭的突然中落。大家知道,在雍、乾两期,像曹家这种遭遇,是司空见惯的。雍正刻薄寡恩,利用奸民家奴,侦察倾陷大臣,用朱批谕旨,牵制封疆,用圣谕广训,禁锢人民思想,使朝野上下,日处于惊惶恐怖之中。

    曹雪芹面对这种现实,他思考、探讨,并企图得到答案:什么是人生?人生为何如此?

    他从现实生活中,归结出一个普遍的规律:决定人生命运的,不是自己,而是外界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有时可知,有时不可知。他痛感身不由主,“好”“了”相寻,谋求解脱,而又处于无可奈何之中。

    在命运的轮转推移中,遭逢不幸,并不限于底下层,也包括那些最上层——高官命妇,公子小姐。曹雪芹的思想是入世的,是热爱人生的,是赞美人生的。他认为世界上有如此众多的可爱的人物和性格,他为他们的不幸,流下了热泪,以至泪尽而逝。

    只有完全体验了人生的各种滋味,即经历了生离死别,悲欢离合,兴衰成败,贫富荣辱,才能了解全部人生。曹雪芹是知道全部人生的,这就是“红书”上所谓“过来人”。

    历史上,“过来人”是那样多,为什么伟大的作品,却寥若晨星,很不相称呢?这是因为“过来人”经过一番浩劫之后,容易产生消极思想,心有余悸,不敢正视现实。或逃于庄,或遁于禅。而曹雪芹虽亦有些这方面的影子,总的说来,振奋多了,所以极为可贵。

    因此,《红楼梦》绝不是出世的书,也不是劝诫的书,也不是暴露的书,也不是作者的自传。它是经历了人生全过程之后,在丰富的生活基础上,产生了现实主义,而严肃的现实主义,产生了完全创新的艺术。

    我们可以用陈旧的话说:《红楼梦》是为人生的艺术,它的主题思想,是热望解放人生,解放个性。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到西头刘家借《封神演义》,到东头刘家借《红楼梦》,说明他对古典文学兴趣浓厚。 B . 四喜从关东回来后,走路的姿势“蛇摇担晃”,引发周围人的不屑,认为他生活没有根柢。 C . “飞刀刘四”帮人卖肉,切肉时,顾盼神飞,用刀技艺高超,这让“我”对他最初的印象很好。 D . 四喜挟刀抢夺自行车并被枪毙的命运,和当时的历史环境、特殊的家庭关系状况有关联。
    2. (2)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郎潜纪闻》中记载的内容,以鲜活的历史案例印证了明清之际的阶级关系变化。 B . 曹雪芹家族飘摇、中落的命运,深受雍正时期执政特点的影响,具有时代的典型性。 C . 借助孙犁总结的普遍规律,读者能更好地把握《红楼梦》中《好了歌》的思想情感。 D . 曹雪芹作为“过来人”,却没有其他“过来人”消极思想与懦弱,这是极其可贵的。
    3. (3) 请结合文本二概括分析.哪些条件有助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
    4. (4) 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写作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两则材料有什么内在关联?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初,元昊反,阴诱属羌为助,而环庆酋长六百余人约为乡道。事寻露。仲淹以其反复不常,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自是为中国用,羌人亲爱之,呼为龙图老子。仲淹以庆州西北马铺砦当后桥川口,在贼腹中,欲城之,度贼必争,密遣其子纯佑与番将赵明先据其地,引兵随之。诸将不知所向,行至柔远,版筑皆具,旬日城成,即大顺城也。贼觉,以三万骑来战,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有伏。大顺既成,而白豹、金汤皆不敢犯,环庆自此寇盗益少。时塞门诸砦既陷,鄜州判官种世衡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右可固延安之势,左可致河东之粟,北可图银、夏之旧。”朝廷从之。命世衡董其役。夏人屡来争,世衡且战且城。然处险无泉,议不可守。凿地百五十尺,遇石横亘,工徒曰:“是不可井矣。”世衡曰过石而下将无泉邪尔其屑而出之凡屑石一畚定偿百钱工乃致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城成,赐名青涧,以世衡知城事。世衡开营田 , 募商贾,通货利,城遂富实。教民习射,以银为的,中者与之,由是人人能射。范仲淹巡边,知环州属羌多密与元昊相通,以种世衡素得属羌心,而青涧城已完,乃奏徒世衡知环州以镇抚之。有牛奴讹素倔强,未尝出见州官,闻世衡至,乃来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慰劳部落。是夕,雪深三尺。左右曰:“奴讹凶诈难信,且道险,不可行。”世衡曰:“吾方以信鲒诸胡,可失期邪?”遂冒雪而往。既至,奴讹大惊曰:“吾世居此山,汉官无敢至者。公了不我疑耶?”帅部落罗拜,皆感激心服。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来·夏元昊拒命》)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世衡曰/过石而下/将无泉邪尔/其屑而出之/凡屑石/一畚定偿百钱/工乃致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 B . 世衡曰/过石而下,将无泉邪/尔其屑而出之/凡屑石一畚/定偿百钱/工乃致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 C . 世衡曰/过石而下,将无泉邪尔/其屑而出之/凡屑石一畚/定偿百钱/工乃致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 D . 世衡曰/过石而下/将无泉邪/尔其屑而出之/凡屑石/一畚定偿百钱/工乃致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诏书,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自秦始皇登基后,改命为制,令为诏。 B . 河东,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故古称河东。 C . 营田,古时政府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以此取得军饷和税粮。 D . 郊迎,在郊外迎接宾客,多有怠慢之意。古时主宾见面礼仪多为作揖礼。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吴做事反复无常,他在暗中收买羌人作为内助,环庆路的羌族酋长六百多人被诱使,相约做他的向导,但此举不久后便败露了。 B . 范仲淹用兵有方,他秘密派遣儿子范纯佑和番将赵明先占领腹地,敌人率领三万骑来战,范仲淹识破对方计谋,击退了来犯的敌人。 C . 种世衡深谋远虑,他倡议依凭宽州的1日垒来修筑新城,除了能抵挡西夏的锋锐之外,还有很多方面的战略意义,朝廷接纳了他的建议。 D . 种世衡讲求信义,他让工匠凿石挖井,教百姓练习射箭,都取得了成功;种世衡冒雪履行与牛奴讹的约定,也让对方大为感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命世衡董其役。夏人屡来争,世衡且战且城。

      ②吾世居此山,汉官无敢至者。公了不我疑耶?

    5. (5) 范仲淹和种世衡防御西夏的策略有哪些相同之处?
  • 4. 古代诗歌阅读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簿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樟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书空: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字。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自己的悲凉之情。 B . “瓢弃樽无绿”一句,“绿”喻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 . “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火光照亮室内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道出了对温暖的渴望。 D . 诗歌塑造了一位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 (2) 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 5. 名篇名句默写
    1. (1)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两句,既写出了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词人和妻子不能互诉凄凉的悲哀。
    2. (2) 《伶官传序》中,作者引《尚书》中“”与后唐破亡的史实相对照,阐明治乱兴之理。
    3. (3) 《过秦论》中,描写陈涉起义所使用的武器与秦国相比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I

    “注水剧”即被人为拉长剧情的作品,涉及内容生产、制作、播出等多个环节,大致分为几种情况。一是人物设定喧宾夺主。剧中配角戏份过多,甚至超过主角,这虽能使次要形象更加生动饱满,并且背离了“配角之戏在精不在多”的创作规律,更导致主角与配角之间界限模糊,带来主线故事不够明朗、支线故事太过庞杂等问题。二是故事情节弃简就繁。有些剧集故意用拖慢动作节奏、废话当台词等方式拉长剧情,抑或“戏不够情来凑”,陷入循环往复的套路中无法自拔,稀释剧集应有的情节黏度和叙事张力,给人节奏缓慢、生拉硬扯、索然无趣的印象。三是制播方式花招频现。通过空镜头、回忆镜头等形式对同一素材进行反复剪辑利用,或增加前情提要、先导预告时长,或把剧集拆分成几季分别播出。这些“注水”手段,潜藏于作品制播过程中,实施起来更为隐秘便捷。凡此种种,使很多原本有望成为精品的剧集沦为“注水”生产线上的工业产品,虽有“其表”却败絮“其中”,极尽“鸿篇”却难成“巨制”。

    为何“注水”现象会大行其道?这是多方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形成的一种默契。国产剧版权主要采取“按集计价”的交易模式,所以当制作方和播出机构约定好单集价格后,增加集数成为快速提升盈利能力的捷径。播出机构在播放剧集前,也可能对作品进行再度“注水”。因为集数越多,广告承载空间越大,获得的广告收益越高。广告主同样青睐长剧,毕竟集数多意味着品牌宣传和曝光的周期长、目标受众的黏性强,对相关话题的发酵更有利。一波操作下来,即便最终面世的作品艺术水准低,相关利益方也早已赚得____。从商业层面考虑,从业者通过制作长剧获得利益本____。但如果为了赚“快钱”牺牲艺术品质,一味地“注水”就会带偏创作风气,阻碍影视业的高质量发展。长此以往,必然遭到市场的反噬、观众的抛弃。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材料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根据材料的第一段,为“注水剧”下一个定义。不超过70字。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食盐,是人类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料,被称为“百味之王”,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盐,小篆为鹽,属于象形字:“臣”代表大臣,“人”代表制盐工人,“卤”代表制盐卤水,“皿”代表制盐的器皿。 ①  , 在大臣的监督下,工人在器皿中烧卤水制盐,这表明制盐过程是政府行为。

    中国古代流传着“白鹿饮泉”“羝羊舐土”的传说,古人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而发现了盐的存在。我国的制盐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公元前2370年一公元前2338年)。传说黄帝手下一个叫夙沙氏的部落通过把海水煎煮成卤水再制成盐,发明了制盐之法,夙沙氏也因此被称为“盐圣”。古代蒙学《千字文》里也有“夙沙煮海”的故事。

    我国从神农时代开始种植谷物。之前古人的饮食以兽类、禽类为主,动物体内的盐分已经足够补充人体所需,但主要饮食来源变成谷物后, ②  , 制盐的方法也应运而生。从制盐方法来看,盐可分为岩盐、井盐、海盐、池盐(湖盐)等。

     ③  , 它还可以用来杀菌消毒、护齿、美容、清洁皮肤、去污、医疗等。盐卤中的钾是重要的化肥原料,可保障粮食等作物生长:盐卤中的硼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玻璃、仪器等离不开它;盐卤中的镁更是航天、军工产业的重要原料。盐卤中还有多种微量元素,如新能源汽车中的核心部件——锂电池,一部分原料出自盐田;手机里的电池原料,也来自生产盐的副产品。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下列各项与文中“百味之王”引号用法一致的是( )
      A .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B .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C . 今天,要制服“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送走。 D . 百团大战中,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四、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奔驰和宝马是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前者诞生于1886年,后者始于1916年。长期以来,两者既互相竞争,又彼此尊重,不断超越,成为行业的佼佼者。2016年3月,宝马诞生100周年,奔驰公司发布祝贺海报,写道:“感谢100年来的竞争,没有你的那30年好孤独。”

    常言道,商道亦人道。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