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私有制已经产生 ②阶级分化明显 ③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④君主专制形成
◆实现统一,定都咸阳 ◆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
政治 | 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 |
经济 |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
思想 | 尊崇儒术 |
军事 | 反击匈奴袭扰 |
①广设赈灾仓库 ②修建芍陂 ③开通大运河 ④修建赵州桥
①官员选拔更为公开和公平 ②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③重文轻武的风气日益浓厚 ④中央逐渐加强对选官的控制
①原因是佛教盛行,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②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最杰出的代表
③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④佛教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中央: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地方:文官任知州,增设通判;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
①急递铺的运行 ②军政命令传递迅速
③宣政院的设置 ④丝路商旅往来频繁
少数民族 | 主要活动 |
| 916—1227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
| 政权定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 |
| 与南宋长期对峙,后出现“大定之治” |
| 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 |
① | 澎湖巡检司、釉里红、四等人制 |
② | 祖冲之、《女史箴图》、《禹贡地域图》 |
③ | 赵州桥、义仓、三教合归儒 |
④ | 均输平准、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 |
材料一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时期,四夷的势力有增无减,并且进一步向中原地区发展。华夏和夷狄虽有冲突,但就种族、血缘而言,则与华夷往往存在联系。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如晋文公之母为戎女,其妻亦为狄女。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分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从制度的角度观察,隋唐大一统的基础是南北朝的制度遗产。各项制度的渊源虽然不同,但隋唐王朝的基本态度是予以继承而非否定。除了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之外,三省六部制、州县制、均田制、租调制等,均得到较好的承袭与实行。
——摘编自李磊《试析南北朝至隋唐历史阶段的连续性》
材料四 1115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之”。自大定十一年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译经所翻译 了《易》《书》《论语》《孟子》等,“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
——摘编自陈佳华等《宋辽金时期民族史》
① 克盉(he) 克罍(lei) 克盉、克罍说明:出土于北京琉璃河的西周青铜器。两件青铜器都内铸铭文,款式有差异,但内容完全相同。铭文大意是:周王为表彰召公的功绩,封其子克为燕侯,管理燕地的部族。燕侯制作了盉、盎来纪念这一事件。 | ②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爽(shi)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司马迁《史记》 |
序号 | 材 料 |
① |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 |
② |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
③ |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
④ | 宋人《醉翁谈录》统计,宋代话本有一百五十种之多 |
⑤ | 《宣和画谱》载赵仲佺(宋太宗四世孙)其画“寄兴与丹青,故其画中有诗,至其作草木禽鸟,皆诗人之思致也” |
⑥ | 《西湖老人繁胜录·瓦市》载张四郎“一世只在北瓦,占一座勾栏说话,不曾去别瓦作场” |
⑦ | 清代纪昀评宋人“鄙唐人不知道,于是以论理为本,以修辞为末,而诗格于是乎大变” |
⑧ | 《金史》记载“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