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得到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的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税率,导致出现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
——摘编自[美]迈克·亚达斯《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三 12月11日,在漫长谈判后,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我国进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期,迎来了一段最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应继续推动金融市场更高层次开放,提升全融双向开放水平。
——摘编自李志鸿、梅冠群《中国发展观察》
材料一 从传说时代“神农尝百草,遇毒得茶而解”开始,茶就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魏晋以来,茶因清淡虚静而渐渐受到佛、道教徒的广泛受用。唐朝时,饮茶多以茶饼研末,煮茶时讲究“三沸”,使得烹茶更具文人雅兴,于是茶道大行。当时南方产生了官茶园,寺茶园,农茶园等不同形式的茶园,仅湖州造茶一年就是“万八千四百八斤”。唐朝政府还开辟茶马古道、开设茶马交易市场,强化边疆管理。随着唐朝与日本、印度、波斯、非洲国家的交流,茶叶也交流到了世界各地。宋元时代,出现了在茶中添加马奶、红枣,枸杞,油酥等物的习俗。明清时期,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形成了一条海上茶叶之路,以茶叶为大宗、经蒙古高原到俄罗斯的恰克图贸易也走向兴盛。
——据彭星霖《基于历史角度分析茶业在我国的发展与兴衰变化》等
材料二 1657年,荷兰人把少量中国红茶转运英国,茶叶首次登陆英伦。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迎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饮茶嗜好被带入宫廷,引得“英人争先恐后以饮茶为一荣幸事”。1668年,东印度公司控制了北美十三州的茶叶转运,使得当地茶价高出英国本土一倍。19世纪,葡萄牙王室为解决财政问题,将中国茶树引种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郊的皇家植物园,种植、采摘和烘焙茶叶的方法与中国完全一样。在中国茶农指导下,巴西种茶业一度蓬勃发展,在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上,巴西出产的茶叶赢得了广泛赞誉。巴西人至今仍把茶叫作“洒”,与中文发音非常接近。秘鲁,牙买加、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也都开展过中国茶树的引种工作。
——据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等
材料一: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外国金融势力也迅速侵入我国。外国银行很快成为旧中国金融事业和金融市场的垄断力量。在帝国主义金融势力侵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下,中国人民自己办的新式银行也出现了。在清政府铁路总办盛宣怀奏准清廷之后,1897年5月27日于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之后,各地也随之设立一些银行。一时出现中国银行兴旺发达的局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银行业的兴起,对以银行业为主体的新式金融市场的出现,提出了要求并创造了条件。于是我国的新式金融市场就以上海为中心,由大城市到中等城市,由浙江一带到沿海其他城市,又由沿海到内地逐步发展了起来。金融市场本应该为工商业服务,但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和产业联系甚少,主要从事黄金、外汇的交易。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多是国家债券,成为各路军阀维持统治,互相混战筹集资金的场所。东南沿海城市的金融市场产生早,发展较快,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和天津等沿海大城市。内地金融市场产生较晚,发育程度也很低。抗战期间金融市场曾一度转移到重庆和西南、西北一些城市。抗战后,金融中心很快回到上海等沿海城市。
——摘编自赵津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在这样一个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时代,英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17世纪之后,英国的货币制度渐趋稳定,票据结算等信贷工具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这是金融体系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切不仅为金融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环境,而且对金融体系的形成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随着英国农业、工业、贸易的飞速发展,以及信贷工具和货币制度的发展,为英国金融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必要前提。到18世纪50年代,以国债制度的建立为轴心,以银行网络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早期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英国近代金融体系已初具雏形。以英格兰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体系,以伦敦股票市场为核心的证券市场共同组成的近代金融体系的初步形成,是英国得以率先迈入工业化大门的至关重要因素。作为直接资本市场的交易所和作为间接融资渠道的银行,为英国近代早期积累的大量财富与工业投资构筑了一座坚固的顺畅的大桥。
——摘编自罗秋《英国近代金融体系的初步形成及影响》
材料一 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经济结构是同业公会所有制结构。封建庄园经济结构是以对地产的所有权为基础的,城市经济结构却是以对工具的所有权为基础的。在这里工具与土地不同,工具已经是劳动的产物,社会已经是由劳动者自己生产的社会,它不再处于天然状态,而是处于商品经济状态。在城市经济结构中,无论手工业资本还是商业资本都归个人所有,可是它的周转无一例外地受到同业公会的控制,但这也阻止了工商业利润转化为地产,从而保证了货币资金向商业方向发展。所以,西欧“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可以看作是资本和地产的分离,看作是资本不依赖于地产而存在和发展的开始,也就是仅仅以劳动和交换为基础的所有权的开始”。同业公会成员是一个特权等级,他们具有对某一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封建特权。这种特权是由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庄园经济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造成的,因而等级资本尚不具备真正的资本职能。西欧城市经济结构既不同于封建庄园经济结构,有某些未来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又与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具有很多封建经济的特点。它是封建地产所有制下的庄园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结构过渡的一种经济结构。
——摘编自任奇正《中世纪西欧城市经济结构的演变》
材料二 大体在宋代之前,中国城市一直实行坊市制度。在坊市制度下,城市中的住宅区与市场严格分开。市场由官方设立,被限制在四周由围墙圈定的区域内,市场交易活动也只能在白天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当城市商业规模不断扩大,这种对交易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就会越来越束缚城市商业的发展,而最终被商业经济的发展所冲破,并且管理体制也随着城市商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发生改变。
——摘编自林成西《中国古代城市的商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