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查历史...

更新时间:2024-03-05 浏览次数:36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题3分,共 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三上·遂宁月考) 考古学家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巴蜀文化的代表) 出土的青铜器中,不仅发现了黄河流域商朝和周朝装饰风格的云雷纹,而且还见到了与淮河上游安徽阜南县出土的龙虎尊(商王盘庚下令铸造) 相似的造型和装饰。这些发现说明了商周时期( )
    A . 商周王朝对四川实施了有效管辖 B . 巴蜀文化影响了中原文化的发展 C . 青铜器物是长途贸易的主要商品 D . 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着文化交流
  • 2. (2024高一下·海淀期末) 下表为《唐宋时期主要水利工程统计表(单位:项)》。它表明(   )                                                                                                                                                                                                                                                                                              


    陕西

    河南

    山西

    浙江

    江西

    湖北

    福建

    32

    11

    32

    44

    20

    4

    29

    北宋

    12

    7

    25

    86

    18

    4

    45

    金及同时期南宋

    4

    2

    14

    185

    36

    14

    63

    A .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 . 土地兼并的抑制 C . 灌溉工具广泛使用 D . 经济重心的南移
  • 3. 1607年,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出版。随着更多西方数学著作被引入,大批“会通”性新式数学著作涌现,例如徐光启的《测量异同》、明末进士李笃培的《中西数学图说》等。此类著作借用西方数学形式逻辑和公理化体系对中国传统数学进行梳理和阐释。明末出现“会通”性数学著作的原因包括( )

    ①新航路开辟为“西学东渐”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交往

    ③明代学者积极努力寻找中国传统数学的出路

    ④明末清初思想领域出现抨击君主专制的现象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4. (2024高三上·白城月考) 近代中国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19世纪晚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第二次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都(   )
    A . 以学习西学为核心内容 B . 以争取民主为政治追求 C . 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号召 D . 以反对封建专制为归宿
  • 5. 1940年,历史剧《梁红玉》在延安创作完成。剧中开场时最先登台的人物并非英雄角色,而是没有姓名的“民众甲”“民众乙”“民众丙”,开场白便是民众们念: “要将敌人赶出去,安居乐业万年春。列位呀! 如今打仗靠百姓,不靠元帅一个人,救国的责任重得很,须要大众来承担。”这一剧目( )

    ①借助历史题材唤起民众投身抗战 ②表达了人民创造历史的思想观念

    ③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④贯彻了文化领域的“双百方针”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6. (2024高二下·石家庄月考) 1956年,英国援引“例外程序”对中国取消了橡胶禁运,日本随之也援引“例外程序”向中国扩大输出项目。至 1957年7月,向中国放宽贸易的国家已有英国、比利时、西德、法国和日本等国,但美国仍宣布单独禁止对中国的一切贸易。这表明当时( )
    A . 美国的国际地位日渐衰落 B . 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市场 C . 美对华经济封锁难以持续 D . 中欧结束长期冷战状态
  • 7. 1978年,安徽夏旱致使入秋后的秋种无法进行。时任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当即拍板“借地度荒”,凡是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皆可借给社员种麦、种油菜,谁种谁收谁有,国家不征公粮,不派统购任务。肥西县山南公社首先进行了这种试验,到1978年底,肥西县已有800个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上述实践活动(   )
    A . 践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 表明包产到户已获中央肯定 C . 反映了土地制度的根本转变 D . 促成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 8. 在7—9世纪的拜占庭帝国,随着斯拉夫人、阿拉伯人在境内大量定居,斯拉夫人习惯法、罗马——拜占庭法以及伊斯兰教法相互影响,出现了《农业法》 《海商法》等一批新法律。这( )
    A . 完善了封建庄园自治体制 B . 着眼于用市民法代替万民法 C . 催生了《罗马民法大全》 D . 有利于提高帝国的治理水平
  • 9. 16世纪中期,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任命具有新教思想的神职人员为主教,支持马丁·路德新教思想在瑞典传播,出台法令开展教会财产世俗化运动,还聘用德意志专家为顾问,改革国家行政机构,强化国家议会的政治协商作用。这些举措的目的是( )
    A . 传播新教思想 B . 强化世俗王权 C . 培育民族观念 D . 建立议会政治
  • 10. 下面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以看出贯穿全书的主线是( )

    A . 说明美洲对全球发展的贡献 B . 论证世界近代政治格局形成 C . 阐述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D . 基于生态环境视角解读历史
  • 11. 下图为1860 和 1900年四个国家制造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比例示意图,其中对应国家最有可能的是( )

    A . 英国、美国、德国、俄国 B . 英国、德国、 美国、 中国 C . 法国、 日本、俄国、 中国 D . 中国、德国、 美国、俄国
  • 12.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1914—1991》里写道: “十月革命对20世纪的中心意义,可与 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于 19 世纪媲美”。这两次革命可以相“媲美”之处在于( )
    A . 都影响了其它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 B . 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 . 都直接推翻了本国的封建专制王朝 D . 都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 13.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之后,斯大林多次发表文章和演说,强调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不同。斯大林认为,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经济落后必然要挨打,因此必须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这一认识使苏联( )
    A .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 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赶超欧美 C . 依靠政权力量发展国民经济  D . 消弭了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
  • 14. 法国戴高乐总统“四两拨千斤”的外交谋略至今在国际外交界令人称道。以下是某同学进行探究学习时采用的素材,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

    1958年9月在致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备忘录中提出组成美英法三国核心领导机构。

    1958 年 11 月赴西德与阿登纳会晤,建立巴黎——波恩轴心。

    1959年6月拒绝美国在法国领土储存核弹头和在法国建立中程导弹基地。

    1963 年6月法国从北约撤回大西洋舰队,不再参加北约联合军事演习。

    1964 年1月中法建交,法国是第一个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1964年走访 11 个拉丁美洲国家,签订了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

    1966 年3 月正式通知北约盟国,法国结束对北约组织一体化的从属关系。

    A . 冲击两极格局争取大国地位 B . 强化国家干预推动欧洲联合 C . 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D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东扩进程
  • 15. 下图是 1990—2017年四个经济体 GDP 占全球GDP 的比例变化图。这一变化( )

    A . 有利于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B . 反映出西方国家实力衰退 C . 说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D . 起因于国际政治格局变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小题, 第16题23分,第17题16分, 第18题16分, 共55分。
  • 16. 史学发展不能脱离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期

    史学成果举例

    两汉时期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 提出“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撰述宗旨, 成为中国史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传统。后人评论“这实在是一部组织严密、包罗万象、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也是在公元前二世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史”。东汉班固著《汉书》,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断代史体裁

    辽宋夏金元时期

    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部体裁不同的通史著作,把中国古代的通史撰述推向高峰; 元末修撰了宋、辽、金三史

    明清时期(1840年前)

    李贽著《藏书》,以“与百千万人作对敌”的批判精神, 写出“不与旧时公案同”的史学评论,并指出“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清代章学诚提出“史德”论,史家修养体系更加完备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编写组《中国史学史》

    材料二 李大钊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者之一,在阐释、传播唯物史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16年,李大钊曾撰写《民彝与政治》一文,认为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在历史运动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后来,他还写了《庶民的胜利》 《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等文章。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指出“历史的唯物论者, 既把种种社会现象不同的原因总约为经济的原因,更依社会学上竞争的法则,认许多组成历史明显的社会事实……各殊异阶级间团体竞争所表现的结果”。1920年,李大钊撰写《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指出“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编写组《中国史学史》

    1. (1)  阅读材料一,任选一个历史时期,概述该时期的史学成果; 并分析其出现的历史背景。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李大钊阐释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3. (3)  请运用李大钊阐释的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对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史事进行分析。 
  • 17. 史学界关于世界近代史上限的不同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世界近代史上限,存在下述 10 种不同的看法: “英国革命”说。80年代中期以前,绝大多数教科书和绝大多数学者坚持这一看法,而且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坚持此说。他们认为,确定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应以在世界历史上带有全局性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事件为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是在一个欧洲大国中的胜利,它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直到 90 年代中期,这一说法仍颇有市场。

    材料二 “19 世纪”说。有学者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平衡的; 欧洲领先进入近代,并不等于世界同时进入近代; 欧洲近代上限与世界近代上限之间,必然会有一个“时间差”。欧洲近代史的上限开始于15 世纪下半叶,世界近代史则开始于 19世纪。 世界近代上限是世界性的,而决不是区域性的。 从 19 世纪初到 19 世纪末, 是世界从前资本主义到资本主义时代的完整的过渡期,是世界历史的真正上限。

    ——上述内容摘编自赵文亮《近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世界近代史分期问题的研究》

    1. (1)  依据材料一、二,作者提出哪两个时期分别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并概括说明确定这两个时期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最主要依据。 
    2. (2)  如果让你界定世界近代史的上限,请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8.  亚非拉民族独立与崛起是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线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戴高乐) 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无奈的痛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在那些地方移交我们的权力, 卷起我们旗帆,合上这部伟大的历史,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精神上的考验。

    ——摘编自戴高乐《希望回忆录》

    注: 《希望回忆录》是法国总统戴高乐退出政坛之后写成的回忆录,其回忆的内容主要针对冷战时期。

    材料二 伊梅斯(英国最后一位某殖民地总督的助手:1947年3月的口口口 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像我们所做的那样去做以外,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

    ——摘编自[英]帕姆·杜德《英国和英帝国危机》等

    材料三 广大亚非拉国家, 长期遭受殖民主义、 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他们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都还面临着肃清殖民主义残余势力、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他们是推动世界历史车轮前进的革命动力,是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特别是超级大国的主要力量。

    ——节选自邓小平在联大第六届特别会议上的发言

    材料四 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摘编自徐广文《经济全球化的研究视野》

    1. (1)  材料一戴高乐所说的“那些地方”最有可能包括的殖民地当指( )
      A . 巴西 B . 印度 C . 阿尔及利亚 D . 墨西哥
    2. (2) 结合材料二“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的描述,口口口处当指殖民地( )
      A . 巴西 B . 印度 C . 阿尔及利亚 D . 墨西哥
    3. (3) 材料二中“把火扑灭”的最终结果是英国 ( )
      A . 同意印巴分治 B . 允许成立国大党 C . 废除食盐专卖 D . 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4. (4) 殖民者面对殖民地问题流露出“并不是随心所欲” “并无选择的余地”的情绪,下列对这些情绪产生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A . 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促使英法殖民当局认识自身殖民政策的危害 B . 殖民地人民的斗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势力并赢得广泛支持 C .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趋势影响英法调整殖民政策举棋不定 D . 美苏在二战后崛起,支持英法继续进行殖民活动,镇压民族解放运动
    5. (5)  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说说广大亚非拉国家在崛起中还面临哪些问题或挑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