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 /2 /2.1 改造我们的学习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高二选必修中册2.1《改造我...

更新时间:2024-02-26 浏览次数:8 类型:同步测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习题。

    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

    第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做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地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地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的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上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救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的毛病的话,我劝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或者再勇敢一占,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

    1. (1) 毛泽东,字。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作了三个报告,分别是《整顿党的作风》《》和《改造我们的学习》。
    2.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乙丙丁……共十个天干,子丑寅卯……共十二个地支。根据干支纪年法,2022年为壬寅年,那么,2026年是丙午年。 B . “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句话运用了引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表达中富有讽刺性。 C . 文中“有的放矢”,作者解释为,“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D . 本文善于使用口语、成语、文言词语,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
    3. (3) 文中的一副对子,一般情况下是形容什么人的?在文中是形容什么人的?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4. (4) 简析这一部分的论证思路。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摘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摘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 B .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才能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 C . 社会存在决定思想。代表先进阶级的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和世界的物质力量。 D .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多次才能完成。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共产党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根“矢”,来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就是有的放矢。 B . 只要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就能根据占有的材料得出正确的结论,甚至是科学的结论。 C . 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反映到头脑中的客观外界现象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一定能变成理性认识。 D . 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育,是因为我们的同志不懂得认识论的道理,不理解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飞跃现象。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 眼观耳闻即可,不必心到手到。 B . 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 C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D . 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
    4. (4) 阅读材料二,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5. (5) 两则材料都有关于“学风”的阐述,对当今时代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3. 请阅读下列段落,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选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选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 (1) 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表现的一项是(   )
      A . 不要割断历史,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 B . 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 C . 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 D . 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
    2. (2) 有关选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科学的结论”指立足事实,占有材料,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B . 用生动的比喻和浅显的语言,阐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的重要内容。 C . 灵活使用一些成语和俗语,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 D . 连用三个“在这种态度下”,分别从三个方面深刻揭露了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的重大危害。
    3. (3) 下列选项中,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群众可以获得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B .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变成了理性认识,所以这个过程是先由主观再到客观的。 C . 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需要实践证明。 D . 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能否成功,既在于思想上,又在于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是否能战胜反动派。
    4. (4) 下列选项中,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进的思想是赢得与反对派斗争唯一的最强有力武器。 B . 获得真理需要经过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 C . 在获得真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的是大脑,而不是感性器官。 D . 实践的考验是唯一一个检验真理的办法。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参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胶中空”了。

    (摘编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有删改)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方面,恩格斯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在1872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后来在多部著述和多封书信中,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丰富、发展了他和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他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特别是在恩格斯的晚年,他在一系列书信中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的重大观点:“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关于未来新社会的特征和原则,他深刻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列宁曾经对恩格斯的这些重要思想给予高度赞扬:“恩格斯在谈到他本人和他那位著名的朋友时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经典性的论点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而忽视那一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今天,我们学习恩格斯,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摘编自任晓山《今天我们应该向恩格斯学习什么》,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做工作必须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不能单凭热情去做事。 B .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它是不断发展且开放的。 C . 任何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且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D .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教条主义,因此我们不应该死记硬背。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顶是(   )
      A . 毛泽东认为“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他从横向上指出,只有了解过去才能发展未来。 B .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其中包括习近平等人的思想。 C . 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共产党宣言》中部分言论虽然不合时宜,但它所阐述的一般原理依旧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D . 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优越。
    3. (3) 下列说法中可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B . 《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C . 《周易》:“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D . 《礼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 (5) 两则材料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上有何侧重?请结合当下中国实际分析其内在联系。
三、选择&nbsp;简答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有“三山二水”,“三山”,就是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二水”,就是延河与南川河。

    “桥”是延安城的重要风景,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王家坪的彩虹桥。这座橘红色的钢结构桥,远远望去①____。过了彩虹桥,便是著名的延安革命纪念馆。

    随着城市的发展,延安城边那些或长或短、或粗或细的山沟里,也都纷纷盖起了居民楼。为了方便人们出行和休闲,城市的建设者在山间打通隧道,在山上修建山体公园。一条条道路穿过群山,②____。

    延安新城在山上,每到夜晚,新城区的延安大剧院华灯璀璨,尽显现代化气质;而延河畔、宝塔山的灯光秀,则一次次点燃人们心中的火热激情。此时,若登临凤凰山远眺延安城,会发现夜晚的延安绚丽夺目。

    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延安,在宝塔山上、延河桥边、土窑洞里,找寻延安岁月的记忆,感受延安精神的魅力。我也会经常到杨家岭革命旧址走一走看一看。每去一次,我都会觉得自己是在与历史倾心对话,在接受崇高的精神洗礼。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桥”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掩着耳朵去偷铃铛,这个法子太“巧妙”了。 B . 待神志镇定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他们惊诧不已的传奇故事。 C . 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搞建设,还是应对地震、疫情等挑战,“人民”始终是价值底色。 D . 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2. (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要求: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第①处以“桥”为本体,第②处以“道路”“群山”为本体,语言生动形象,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如今,延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各处革命遗迹,可以让游客受到革命教育。”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词语曜党,文章华国。毛泽东,作为中共最有原创性的思想家和立言者,创造了一个宏大的革命话语系统。“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划痕,革命队伍掀起了语言风暴,凝集革命者,击败中间派,赢得敌对者。

    他“率领”一群汹涌的革命词语,____,无往而不胜。他创造的新词汇,建立起共产党文化的核心概念。“整风”是他为党铸魂的____,是“改造思想”之大举。在共产党即将取得胜利、走向执政的红地毯时,他创造出“糖衣炮弹”,警示和教导党内同志要抵制诱惑,不要被敌人____。1946年,他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此论断,打破了“恐美症”“恐核症”,将其有力地推向全国乃至英语世界。

    “毛氏文章”中,创新的思想、独特的词语、丰富的意象,构成绝妙语录,使人过目难忘,____。这些语录,有的是精研细磨的雕章琢句,一字不可更改;有的是脱口而成的莲花,不经意为之,却犹如神助。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望风披靡  神来之笔  拖后腿  依依不舍 B . 攻城略地  生花妙笔  拉下水  依依不舍 C . 望风披靡  生花妙笔  拖后腿  流连忘返 D . 攻城略地  神来之笔  拉下水  流连忘返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划痕,革命队伍掀起了语言风暴,凝聚了革命者,击败了中间派,赢得了敌对者。 B . “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划痕,革命队伍掀起了语言风暴,凝集了革命者,赢得了中间派,击败了敌对者。 C . “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划痕,在革命队伍中掀起语言风暴,凝聚了革命者,赢得了中间派,击败了敌对者。 D . “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划痕,在革命队伍中掀起语言风暴,凝集了革命者,击败了中间派,赢得了敌对者。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好文章要兼具价值性、实践性和观点性三个特性。价值性是指文章的写作旨意,即行文的必要性。写文章就是要指明问题、①____和解决问题,而只有能对理论有所指、对实践有所用的文章才会真正有人看、有人赞。实践性是指文章要有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文章应该是理论化、扩充版的随笔和系统化、学术版的杂谈。偶遇社会现象,惊讶与沉思之后记下所感所思,然后凝练、扩充、提升与完善,并最终修葺成文后公开发表。观点性是指文章要有新颖观点且见解深刻。文章的观点不能影影绰绰、模糊不清,也不能似是而非、左右摇摆,更不能相互抵触、自相矛盾。②____,文章最能体现作者的思维范式与人格性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见解深刻、观点鲜明。文章标题简洁明确、直抒胸臆,恰似给小朋友戴上色彩亮丽的小帽,特色鲜明且易于记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成为其主要作者之一胡福明的终生代表作和当时年代理论创新的学界经典作的主要原因③____。

    1. (1) 在上文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个语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2. (2) 请用“否定+肯定”的句式概括“好文章的三个标准”。每个句子不超过20个字。

      ①文章的价值性:

      ②文章的实践性:

      ③文章的观点性:

四、语言表达
  • 8. 下面是某教师给高中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转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五、小阅读-课内
  • 9. 本文在论述学风问题时,《改造我们的学习》使用了哪些特别贴切生动的词语?这些词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10. 《改造我们的学习》对当代中学生有哪些启示?
  • 11. 根据《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工作中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做系统的周密检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工作,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B .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 C . 毛泽东用“有的放矢”这一成语,生动形象地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应该用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的实践,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性。 D .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中国共产党人应从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出发,去研究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 12. 下列选项对《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语言特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鲜明性 B . 严谨性 C . 生动性 D . 议论性
  • 13. 《改造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两篇文章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阐述了学习论(党的学风)和认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大问题,都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其鲜明性是如何体现的。
  • 14.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毛泽东开宗明义地点出了中国共产党所提倡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当今时代,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 15. “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六、小阅读-课外
七、微写作
  • 17. 《改造我们的学习》不仅是延安整风运动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们进行议论文写作的典范之作,请选取一个角度(如思想观点、论述方法、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