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了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摘编自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
| 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无论欧、美、日等国,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 ——摘编自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向德皇的报告 |
材料四 走俄国人的路,是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与认同。由于没有认识到国情上的差异,中国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与失败。后来,在井冈山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正确革命道路。
——摘编自《浅谈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曲折性》
第一站【梦想启航】
第二站【力挽狂澜】
第三站【民族脊梁】
第四站【决胜千里】
材料一 清末状元张寒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而其根本则在实业。”为此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创立了大生纱厂。1914年至1921年这八年中,张謇的企业处境艰难,濒临破产。
——摘编自《大生纺织公司年鉴》
材料二“新教有兴,旧教有灭;新礼服兴;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放足鞋兴,菱鞋灭,拜跪礼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
——摘编自1912年3月5日上海《时报》载文《新陈代谢》
材料三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
——摘编自人教版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