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03-06 浏览次数:1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2023八上·期末) 太平天国运动将农民起义推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是(    )
    A . 洪秀全 B . 黄兴 C . 秋瑾 D . 徐锡麟
  • 2. (2023八上·期末) 如下图所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这警醒我们青少年要(    )

    A . 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 .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C . 具有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D . 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
  • 3. (2024九下·广州模拟)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当时的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 . 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向屈辱史的开端 B . 列强侵略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C . 清朝没有把握住走向近代化的机遇 D .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 4. (2023八上·期末) 李鸿章晚年在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时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材料反映了( )
    A . 西方的技术没用 B . 李鸿章缺乏练兵经验 C . 练兵只浮在表面 D . 只学技术还远远不够
  • 5. (2023八上·期末) 下列因不平等条约签订而发生的事件是( )
    A . 《南京条约》——虎门销烟 B . 《马关条约》——公车上书 C . 《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 D . 《九国公约》——五四运动
  • 6. “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这一事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重大影响是(   )
    A .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农民阶级反抗外来侵略的开始 C .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D .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7. (2023八上·期末) 从专制到民主是政治发展的趋势,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人却倒行逆施。他镇压“二次革命”,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复辟帝制。这个人物是( )
    A . 吴佩孚 B . 袁世凯 C . 段祺瑞 D . 张作霖
  • 8. (2023八上·期末) 《母亲》是作家丁玲写的一部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文中写道“母亲”在革命友人的帮助和鼓励下,忍痛放足,成为一名独立自强的新女性,“母亲”实现了从“臣民”到“国民”的转型。从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意义是( )
    A .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B .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 . 人们的生活习惯完全改变 D . 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 9. (2024八上·封开期末)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下列属于他早期革命活动的是(    )
    A . 成立强学会 B . 成立兴中会 C . 创办《青年杂志》 D . 创办黄埔军校
  • 10. (2024八上·西城期中)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得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当时中国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不是“自强”“求富”,而是“救亡”。此后资产阶级进行了两条路径的“救亡”探索,代表性的事件是(    )
    A . 虎门销烟、金田起义 B . 金田起义、洋务运动 C . 洋务运动、百日维新 D . 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 11. (2023八上·期末)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之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是主要撰稿人。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 . 陈独秀﹣《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B . 鲁迅﹣《文学革命论》 C . 李大钊﹣《敬告青年》 D .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 12. (2024九下·高州模拟)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的胜利,它把中国历史划开了两个时代,在今天以前,是我们屈辱悲苦的黑暗时代,自今天起,将是我们富强康乐自由平等的光明时代。……中国五十年及东北十四年的大耻,今日得以昭雪。”文中“空前的胜利”、“中国五十年”及“东北十四年的大耻”分别是指(    )
    A . 南京解放、《南京条约》、九一八事变 B . 南京解放、《辛丑条约》、七七事变 C . 抗战胜利、《马关条约》、九一八事变 D . 抗战胜利、《马关条约》、七七事变
  • 13. (2023八上·期末) 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
    A .   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B . 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 . 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 . 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 14. (2023八上·期末) 下侧《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出现图中时局的国内外背景是(   )

    A . 《南京条约》的签订和日本明治维新 B .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美国内战 C .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 . 《马关条约》的签订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 15. (2023八上·期末) 《共产党宣言》发表后不久,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建立,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随后,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中国也开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表明马克思主义诞生( )
    A . 只适合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 B . 是中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总结 C . 极大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 . 只适合中俄两国的暴力革命
  • 16. (2023八上·期末)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这次会议(    )
    A .  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B .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 .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D . 为党和人民指明了抗战后的奋斗方向
  • 17. (2024九下·单县模拟) 据《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载,1926年12月北伐军中担任政治工作的共产党员有1500人左右。在他们的宣传下,士兵加深了对“打倒军阀”的认识,因此作战非常勇敢。由此可知,这( )
    A .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B . 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D . 打击了国民党的分裂活动
  • 18. (2024八上·从江期末) “从实践意义说,这次转移是由城市到农村的历史转折点,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端。”材料中的“这次转移”是指(   )
    A . 进军井冈山 B . 红军长征 C . 挺进大别山 D . 转战陕北
  • 19. (2023八上·期末) 中国人民历经了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一•二八事变 C . 西安事变 D . 七七事变
  • 20. (2023八上·期末) 有人认为,武汉会战结束后,中国军队在战略层面取得胜利。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
    A .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 . 国民党军队取得抗战首次大捷 C . 中国军队开始战略反攻 D . 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主战场
  • 21. (2023八上·期末) 如表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淞沪会战

    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B

    武汉会战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C

    百团大战

    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D

    第三次长沙会战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A . A B . B C . C D . D
  • 22. (2023八上·期末) 张治中将军在某次欢送毛泽东的晚宴上致辞:“大部分的意见我们已经一致了,就是:和平、民主、团结、统一,在蒋主席领导下彻底实行三民主义。”该晚宴的背景最有可能是 ( )
    A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 . 国共达成《双十协定》 C . 国民革命取得阶段胜利 D .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 23. (2023八上·期末) “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这体现出渡江战役胜利的原因是(   )
    A . 人民群众的支持 B . 国民党军队的装备先进 C . 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D . 国民党将领的错误指挥
  • 24. (2023八上·期末) 在关键时刻,人民解放军往往能够当机立断,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从而赢得胜利。反观国民党军在关键的时候总是犹豫不决,从而导致溃败……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在艰难困苦中练就的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人民解放军打胜三大战役的关键因素,也是我党我军在总体尚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敢于与国民党军展开决战的底气之所在。材料旨在说明 ( )
    A . 关键时刻战略决断的重要性 B . 实施战略反攻的可行性 C .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 . 革命目标选择的必要性
  • 25. (2024八下·锦州期末) 1940年徐悲鸿创作鸿篇巨制《愚公移山》;无独有偶,1945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作题为《愚公移山》的报告,二者都是以“愚公精神”号召人们 ( )
    A . 实行民主选举,激发斗争热情 B . 争取美苏支援,坚定胜利信心 C . 团结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D . 开辟致富道路,带动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 26. (2023八上·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甲午战败成为中国近代民族意识和政治变革思潮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败于日本一直怀着强烈屈辱感的中国人,竟然很快以敌国为师,纷纷留学日本,翻译日书,走上了学习日本变法图强的道路。以甲午战争为转折点……历史进入了以变革政治制度为主流的新时期。

    ——虞和平、谢放《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这个条约使清政府感激涕零,愿意从此更忠顺不贰地做列强的孝子贤孙;而列强由此就更直接地成为清政府的监护人。各国使团成为中国实际上的太上政府,凌驾于‘紫禁城’中的朝廷之上。”

    ——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甲午战后“以敌国为师”的方式。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学习日本而进行的“变法图强”指什么变法?
    3. (3) 材料三中,“这个条约”指什么条约?该条约的签订,给近代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重大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关于近代前期的中国对外战争多以失败告终,你有何认识?
  • 27. (2023八上·期末)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不断奋勇争先、救亡图存,直到1949年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鼓舞了华夏儿女满怀信心、携手向前续写新华章、建功新时代、创造新辉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内忧外患的冲击】

    材料一 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和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甲午战败的震撼】

    材料二 甲午一战带来的屈辱越是沉重,国人对于日本自强成功的领会也就越为深刻。于是强敌变成了榜样……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作了证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民族沉沦的回应】

    材料三 这个国家的政府已经腐败透顶,只有革命才能提供救世良……1911年10月10日,汉口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尽管缺乏配合,革命运动仍迅速席卷全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改天换地的壮举】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54门札炮齐鸣28响。

    ——摘自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1. (1) 材料一中的“少数人”有哪些代表人物?(列举一个即可)“学西洋”具体指什么运动?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甲午一战”失败后中国人追求“西学致强”是指哪个历史事件?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三中的“兵变"是什么事件?“革命运动仍迅速席卷全国”最后推翻的旧政权是?
    4. (4) 材料四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哪次会议有关?这次会议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材料中“礼炮齐鸣28响”有何寓意?
  • 28. (2023八上·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

    国共两党在近代民主革命中关系演变(部分)简表

    时间

    事件

    成果/危害

    1924—1927年

    国民大革命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1927—1937年

    国共十年对峙

    给日本可乘之机

    1937—1945年

    全民族抗战

    抗战胜利

    1946—1949年

    解放战争

    国家分裂

    请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点,结合中国近代国共两党关系演变的两例史实,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