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 /2 /2.1 改造我们的学习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选必修中册2.1《改造我...

更新时间:2024-02-26 浏览次数:11 类型:同步测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摘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摘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 B .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才能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 C . 社会存在决定思想。代表先进阶级的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和世界的物质力量。 D .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多次才能完成。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共产党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根“矢”,来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就是有的放矢。 B . 只要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就能根据占有的材料得出正确的结论,甚至是科学的结论。 C . 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反映到头脑中的客观外界现象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一定能变成理性认识。 D . 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育,是因为我们的同志不懂得认识论的道理,不理解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飞跃现象。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 眼观耳闻即可,不必心到手到。 B . 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 C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D . 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
    4. (4) 阅读材料二,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5. (5) 两则材料都有关于“学风”的阐述,对当今时代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文字运用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词语曜党,文章华国。毛泽东,作为中共最有原创性的思想家和立言者,创造了一个宏大的革命话语系统。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划痕,革命队伍掀起了语言风暴,凝集革命者,击败中间派,赢得敌对者。

    他“率领”一群汹涌的革命词语,____,无往而不胜。他创造的新词汇,建立起共产党文化的核心概念。“整风”是他为党铸魂的____,是“改造思想”之大举。在共产党即将取得胜利、走向执政的红地毯时,他创造出“糖衣炮弹”,警示和教导党内同志要抵制诱惑,不要被敌人____。1946年,他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此论断,打破了“恐美症”“恐核症”,将其有力地推向全国乃至英语世界。

    “毛氏文章”中,创新的思想、独特的词语、丰富的意象,构成绝妙语录,使人过目难忘,____。这些语录,有的是精研细磨的雕章琢句,一字不可更改;有的是脱口而成的莲花,不经意为之,却犹如神助。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望风披靡      神来之笔      拖后腿      依依不舍 B . 攻城略地      生花妙笔      拉下水      依依不舍 C . 望风披靡      生花妙笔      拖后腿      流连忘返 D . 攻城略地      神来之笔      拉下水      流连忘返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划痕,革命队伍掀起了语言风暴,凝聚了革命者,击败了中间派,赢得了敌对者。 B . “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划痕,革命队伍掀起了语言风暴,凝集了革命者,赢得了中间派,击败了敌对者。 C . “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划痕,在革命队伍中掀起语言风暴,凝聚了革命者,赢得了中间派,击败了敌对者。 D . “毛氏词语”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深深划痕,在革命队伍中掀起语言风暴,凝集了革命者,击败了中间派,赢得了敌对者。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好文章要兼具价值性、实践性和观点性三个特性。价值性是指文章的写作旨意,即行文的必要性。写文章就是要指明问题、①____和解决问题,而只有能对理论有所指、对实践有所用的文章才会真正有人看、有人赞。实践性是指文章要有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文章应该是理论化、扩充版的随笔和系统化、学术版的杂谈。偶遇社会现象,惊讶与沉思之后记下所感所思,然后凝练、扩充、提升与完善,并最终修葺成文后公开发表。观点性是指文章要有新颖观点且见解深刻。文章的观点不能影影绰绰、模糊不清,也不能似是而非、左右摇摆,更不能相互抵触、自相矛盾。②____,文章最能体现作者的思维范式与人格性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见解深刻、观点鲜明。文章标题简洁明确、直抒胸臆,恰似给小朋友戴上色彩亮丽的小帽,特色鲜明且易于记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成为其主要作者之一胡福明的终生代表作和当时年代理论创新的学界经典作的主要原因③____。

    1. (1) 在上文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个语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2. (2) 请用“否定+肯定”的句式概括“好文章的三个标准”。每个句子不超过20个字。

      ①文章的价值性:

      ②文章的实践性:

      ③文章的观点性: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指出了三种情形,其中之一就是在研究历史方面,“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这不仅是不了解历史的表现,同样也是不尊重历史的体现,归根结底是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有充分肯定,并给予充分认知,深刻表达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心的表现。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要让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精神滋养。然而现实条件下,出现了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文化不自信”的极端情况,这是典型的文化自卑心理在作祟。简而言之,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缺乏对本国文化的正确认知;二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所以,系统、具体地研究中国历史,才能从历史中总结经验,为解决发展和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提供历史借鉴。

    1. (1) 下列各项中的冒号,和文中“原因归结为两点”后的冒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香雪只是一心一意地想:赶快走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铅笔盒摆在桌上。 B . 他又一次感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低人一等的思想,绝没有低人一等的工作。 C . 我在武昌上中学,一个大院子里有三所学校:文华中学,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学校。 D . 张华上了大学,李东进了技校,我当了工人: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西哲学史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没有被不少哲人搞清楚,主张认识是人头脑里固有的观点。比如,孔子把人分为“生而知之者”与“学而知之者”,他认为有一类人天生就知道很多,但他自己却很谦虚,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从来的哲学家只是各式各样地说明世界,但是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创立,科学地解决了认识论的根本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陶行知也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获得并保持正确思想观念的方法途径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多调查研究,多总结经验,这样便可以少犯错误。1965年7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李宗仁时曾如实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1. (1)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B .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C .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D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 (2) 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文中“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股市有它的行话,如股票价格上涨,叫“牛市”,反之,叫“熊市”。 B . 外国的地摊书到了国内就变成了“传世经典”,这种崇洋媚外的现象值得深思。 C . 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为“活菩萨”。 D .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必备,充满生机”。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1961年的大调研活动中,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同志的调研,作为实践毛泽东关于调查研究思想的精彩篇章,都有着“蹲、亲、实、效”等鲜明特点。

    蹲,就是蹲下去,①____,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调查研究要经过相当艰苦的工作,时间太短很难全面了解情况。对此,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蹲点调查,集中一段时间,到基层单位去解剖“麻雀”,进而发现问题,理清思路,指导更大范围内的实践。亲,就是亲力亲为,②____,做了解基层的“常客”。唯有此,调查者才能真正做到亲眼看,亲耳听,亲自分析研究,得出结论。③____,不官僚主义,善于听真话、听实话。调查研究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因此,如果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效,就是重实效,不为调查而调查,善于解决问题。

    总之,1961年的全党大调研,用事实证明了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1. (1) 下列句子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乡村的夜是柔和的,是寂静的,是梦幻的。 B . 团团如果跌一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C . 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D . 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款款向我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
    2. (2) 仿照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句式,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每处不超过8个字。
    3. (3) 请结合该语段的论证结构特点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60个字。
三、语言表达
  • 7. 下面是小陈、小李、小张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对“健康”的研究成果,假如你是该小组的组长,请你归纳他们三人的观点,并得出本小组关于“健康”的解决措施。

    成员

    探究材料

    探究结论

    小陈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每年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硫量在全球仍居高位,这致使有些地方逢雨必酸。

    大气污染使生存环境恶化,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小李

    张国荣的死亡所引起的震撼,到今日依然余波荡漾。

    抑郁症等心理方面的疾病,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杀手。

    小张

    恐怖主义依旧暗流涌动,病态的社会秩序带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烦恼。

    社会的健康已经成为更广义的,甚至是关涉全球的一项重大政治问题。

  • 8. 阐释思维,就是针对某一话题进行概念性解释或形象化描述的一种思维方式。比如关于“实事求是”:

    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摘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请以“不忘初心”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要求:①运用阐释思维;②主题突出,文意完整;③字数为50——80字(不含标点符号)。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答。

    90年前,正值中国工农红军反围剿斗争的艰难时刻,毛泽东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用自信而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中国革命的未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尖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山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而此刻,正在奋笔疾书的你们——经历十数载寒窗攻读的学子们,也正处于高中学业仍需克难攻坚但毕竟终点在望的特殊时段。

    请你仿照上文的画线句子,拟写三个比喻句,表述你对这一学习阶段特点和意义的认识。每句不少于10个字。

  • 10. 下面是一名高中生写给某杂志社的一封建议信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是一名高中生,对语文抬爱有加。偶然发现并购买了贵社刊物的合订本,至今惠存于家,时常审查。我认为贵刊既有很浓的人情味,又有很高的文学品位,让人读了很受启发。高考大限将至,希望贵刊能刊登一些词语误用的示例,一定要说明词语的来源、正确含义和出错原因,我将不胜感激。

  • 11. 给下面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注意字数要求。

    西方有句谚语:上帝给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①(30字以内)

    中国也有一句谚语: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人要发展自己,提升自己,追求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追求卓越),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实现自己事业的辉煌。

    这两句谚语的区别在于:②(30字以内)

  • 12. 选出填入横线处恰当的词语。

    ①研究认为,每天发短信超过一百次会让人变得(肤浅/浮浅),过分关注自我形象。

    ②战斗力来自近似实战的训练,是经过长年累月的(摸索/探索)和训练得来的,这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③随着国内跑步热的兴起,像上海国际马拉松赛这样的高水平国际赛事受到广大跑友的追捧,让跑友们(前仆后继/前赴后继)。

    ④小说为我们展现了一幕幕传奇性的故事,那些(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英雄壮举,只有放在与命运抗争的大背景下来看,才更显得慷慨激昂。

    ⑤唯有不断增强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提升文艺原创的能力,才能发现(滔滔不绝/源源不断)的素材,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残酷的现实和严峻的形势证明,那些贪官无一不是能(夸夸其谈/侃侃而谈)的,他们说起腐败行为来也咬牙切齿、义愤填膺。

四、小阅读-课内
  • 13.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狄更斯特别擅长塑造人物形象,他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 令人难忘,比如米考伯夫妇已经 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 B . 《百年孤独》通过“失眠症”造成“失眠”这一如真似幻的情节, 表现了马孔多在文明洪 流面前受到的巨大冲击。 C . 《春江花月夜》以月升、月斜、月落为线索,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情理融为一 体,空灵而又美妙。 D . 《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比如口语、成语、俗语等, 使文章说 理透彻而又通俗易懂。
  • 14. 下列选项对《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语言特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鲜明性 B . 严谨性 C . 生动性 D . 议论性
  • 15. 《改造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两篇文章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阐述了学习论(党的学风)和认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大问题,都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其鲜明性是如何体现的。
  • 16. 如果把第二部分看作一篇独立的议论文,它的结构层次怎样划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17. 《改造我们的学习》语言具有准确、鲜明和生动的特点,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说明。
  • 18. “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 19. 课文第三部分第一句“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中“这个意思”具体指什么?作者明确地说这部分旨在“反复地说明”,是不是对上一部分的简单重复?
  • 20. 《改造我们的学习》:文章运用了“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联,联系文本具体分析其中蕴含的意义。
五、选择题
  • 21.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①____,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②____正确地认识世界,③____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④____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A . ①因为②只要③就④因此 B . ①但是②只有③才④但是 C . ①但是②只要③就④因此 D . ①因为②只有③才④但是
  • 2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青少年往往为陈旧、复杂的教学方法,愚蠢和严厉相交替的说教以及拙劣________的哲学所束缚而失去平衡。

    ②“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_____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

    ③我国将开展选拔女宇航员的工作,虽然有外国的选拔条件作参照,但还要符合中国国情,具体做法还要进一步_______。

    A . 肤浅  反映  摸索                                  B . 浮浅  反映  探索                                   C . 浮浅  反应  摸索                                  D . 肤浅  反应  探索
  • 2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业经济,应当成为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B . 大学毕业生不应该只关注一已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接收过高等教育的个体对于群体、社会、他人的责任和义务。 C . 去年的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好评,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疏忽。 D . 我们党的每一个基层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地把党的宗旨诵读在口头上,落实在行动上,融化在血液中。
  • 24. 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对于帝国主义日益加紧的经济、文化侵略,清政府不但未加抵抗,反而开门揖盗

    ②我们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更要高瞻远瞩 , 从宏观角度规划未来,携手共创一个稳健团结、自强不息的社会。

    ③随着国内跑步热的兴起,像上海国际马拉松赛这样的高水平国际赛事受到广大跑友的追捧,让跑友们前仆后继

    ④最后,朱老先生说这只是一次粗枝大叶的讨论,希望大家能从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具有的谨严精神。

    ⑤高校只有不断优化结构,才能让自身的人才培养更有的放矢 , 让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实现共赢。

    ⑥《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我们在拜读时要认真研究,多方探讨,对的就接受,不对的就抛弃,生吞活剥是要不得的。

    A . ③④⑥ B . ①②⑤ C . ①②③ D . ④⑤⑥
  • 25.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而且要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②在王守仁看来,“知”与“行”的合一是强调既要“知”,又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③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命题。

    ④所谓“知”是指科学知识,所谓“行”是指人的实践。

    ⑤知行合一也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这一命题主要涉及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

    ⑥知行合一,这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A . ⑤④①⑥③② B . ①③⑤④⑥② C . ②③⑤④①⑥ D . ③④②⑥⑤①
六、微写作
  • 26. 《改造我们的学习》不仅是延安整风运动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们进行议论文写作的典范之作,请选取一个角度(如思想观点、论述方法、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 27. 请仿照课文《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三部分的结构,以“改造我们的学习方法”为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300字左右。
七、现代文阅读
  • 2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实践论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城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么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节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 (1)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解决了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问题。 B . 解决现象问题离不开实践,解决本质问题同样也离不开实践。 C . 任何天才,离开了社会实践也无法取得成功。 D . 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根源上说,它们都是不能离开实践而获得的。
    2. (2)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列宁所说的“科学的抽象”指的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所获得的知识。 B .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是无法实现的一句空话。 C .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的意思是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D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 (3) 作者认为“知识里手”是“世上最可笑的”。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知识里手”的可笑之处。
    4. (4) 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文章中的什么观点相一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八、判断题
  • 29.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使用的对错。
    1. (1) 一位“专家”在电视节目中推荐的药品、保健品、食品屡上销售黑榜,这位假专家被揭穿后,已成为众矢之的。( )
    2. (2) 虽然“拒绝酒驾”已是一个陈词滥调的话题,但依然有司机明知故犯,酒后驾驶。( )
    3. (3) 学校设定教学课程,要做到有的放矢 , 防止学生出现因学习内容过多而造成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等现象。( )
    4. (4) 我们在拜读《红楼梦》时要认真研究,多方探讨,还要多读读红学家的言论,多看看其中对诗词歌赋的解读,多想一想才能明白其中的主旨,对的就接受,不对的就抛弃,生吞活剥是要不得的。( )
九、填空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