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秦朝独特的皇帝制度的建立,对结束以往诸侯纷争的局面进而维护国家的统一,对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机器的运转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秦朝创设的皇帝制度神化了皇权并突显出皇帝至高至尊的地位。君权与神权相结合加强了皇权不可侵犯的神圣性。皇帝独一无二的名号确立后,即宣布在全国只能有一个君主。皇帝拥有支配天下一切土地和人员的权力以及最高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察权、军事统率权和国家财政大权。
——整理自黄栋法《秦朝首创的君主专制制度》
材料四、见下图
A诸侯纷争的局面对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机器的运转起着重要作用。( )
B皇权的神圣性在君权与神权的结合下得到加强。( )
C皇帝制度和郡县制度均首创于秦朝。( )
【高超工艺的精品】
材料一 如图一、图二
【中华文明的载体】
材料二 考古学家们发据了数以万计的甲骨片,甲骨上所记的都是占卜语言。凡祭祀、战争、风雨、天象、农业丰收以及病疫等都是通过占卜向上天请命。如图甲骨片中所示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巧夺天工的工程】
材料三 某著名水利工程的相关说明
部位 | 主要作用 |
鱼嘴 | 将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外江主要用于排洪,内江主要用于引水灌溉 |
飞沙堰 | 当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上限时,多余水量从飞沙堰自行溢出,排入岷江,起到泄洪减灾作用;排出内江水中挟带的沙石,确保内江通畅 |
宝瓶口 | 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内江水流入宝瓶口后,经过不断分闸调节,形成灌溉成都平原的自流灌溉渠系 |
【影响深远的思想】
材料四 他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能够相互转化的。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工具:探究经济之变】
材料一:
【史料:探索政治之变】
材料二:商鞅变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升秦国国力,进而实现秦国称霸,这迎合了秦孝公的“变法图强”的政治意图,获得统治阶层的支持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基础。商鞅变法首先以“徒木立信”来向民众展示诚信,立信于民,取得民众的信任,为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刑治贵族来表明“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变法思想,严厉打击了反对势力,为变法清除障碍。调整生产关系是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要求,而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使秦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大大提升,是秦国称霸的重要一步。
——摘编自邹佳辰《解读商鞅变法对当今法治社会的贡献及意义》
材料三:(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
——摘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人物:感悟思想洗涤】
面对战乱和社会巨变,一些人物开出了自己的“济世药方”:
材料四: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天地之性,人为贵。”教民之法,在于先“富之”,后“教之。”
——摘编自孔庆林《孔子民本思想刍议》
材料五:“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徭役多则民苦”,“徭役少则民安”。
——《韩非子》
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时期,许多人以“牛”“耕”作为名字,例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
材料三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战国时期,由于冶铁业的发展,农业上更广泛地使用铁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