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六年级下册 /本册综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4年版】六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同步训练:01

更新时间:2024-02-27 浏览次数:89 类型:同步测试
一、课内阅读
  • 1. (2023·望花) 课内阅读

    北京的春节(节选)

    ㅤㅤ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生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ㅤㅤ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 (1) 本文作者是,小学阶段我们还学习过他写的文章《
    2. (2) 仔细阅读文中画线句子,找出4个意思一样的词语并抄写在横线上。
    3. (3) 从文段中可以看出北京的正月十五有这样的风俗习惯:。那么,“过年的时候吃鱼”这一习俗的寓意是:
    4. (4) 作者在写这个片段时采用了的段落结构。
    5. (5) 这里写了元宵节的热闹光景,说明灯的数量多的词语是:,说明灯的种类多的词语是:
    6. (6) 这里详写了元宵节的热闹光景,略写了其他部分,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 2. (2023·怀化) 课内阅读。 

     腊八粥(节选) 

         ㅤㅤ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ㅤㅤ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ㅤㅤ“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ㅤㅤ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1. (1) 这个片段节选自写的《腊八粥》。原文写的是八儿的过程,详写的是。这个片段写的是的情景。 
    2. (2) 对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八儿连叫两声“妈”和“才”字,让我感受到八儿十分着急,突出了他感觉自己已经等了很久很久,想马上喝到粥的急切心情。 B . 八儿连叫两声“妈”和“才”字,让我感受到八儿十分着急,写出了他脾气急躁,等粥等得不耐烦的样子。
    3. (3) “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一方面写出了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煮熟,另一方面写出了。 
  • 3. 课内阅读。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 (1) 诗歌描写的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第一、二句写,第三、四句写则是转折。
    2. (2) 诗歌第一句中的“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
    3. (3) 诗歌第三、四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
    4. (4) 你知道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吗?
  • 4. 阅读《迢迢牵牛星》,回答后面的问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 (1) 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2. (2) 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
    3. (3) 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 5. 古诗阅读。

    十五夜望月

    _______________,冷露无声湿桂花。

    _________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

    1. (1) 将古诗补充完整。
    2. (2) 本诗写的是(季节)的景色,我们可以从 等处看出来。
    3. (3) 诗的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但是我们可以从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4. (4) 你认为哪句诗与“不知秋思落谁家”有异曲同工之妙?( )
      A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B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D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6. (2019·柯桥) 阅读理解。

    《藏戏》(片段)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纯洁;国王的而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妖魔的面具青面猴牙,以示压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钱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观众团团围坐,所有的剧情靠“雄谢巴”的解说和艺人们的说唱来描述。艺人们唱着,说着,跳着,在面具下演绎着各种故事。

        在几百年的发展中,藏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程式:开场陈说藏戏历史以招徕观众,正戏表演故事的主要部分,结尾则具有庆贺演出成功之意。

        藏戏艺人的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唱腔来演唱,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舞蹈动作来表达,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戏班更是有各种风格的表演形式。观众在吃喝玩耍中看戏,一出戏演它个三五天毫不稀奇,大家随心所欲,优哉游哉,毫无倦意。

    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作者:马晨明)

    1. (1) 读完本篇文章,藏戏的哪些特点令你感到不可思议?(至少列出三条)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谈谈你的体会。
    2. (2) 联系上下文展开联想,在“雄谢巴”的解说和艺人们的说唱里,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请用上"仿佛……仿佛……"写一写。
    3. (3) 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比如安徽的,四川的,我们绍兴的等。这些剧种,让我们感受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