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2 *孔雀东南飞并序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2.《孔雀东南飞》作业

更新时间:2024-03-11 浏览次数:13 类型:同步测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 , 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节选自《孔雀东南飞》)

    材料二:

    人不是生活在一个被设定好的、道德理想化的“目的王国”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具体的、现实的、具有特定伦理规范约束的社会之中,即所谓的“伦理环境”。一个人所处的伦理环境至少涵摄两个方面:外部的社会伦理环境和内部的家庭伦理环境。

    社会伦理环境是人们在生活中由社会实践所塑造、形成的一系列后果性的社会事实和精神事实,但它一经形成便又反身嵌入到人们的道德世界中,从而制约着人们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动和评价。在这样的伦理环境之下,社会伦理规范影响、控制着每个人的一言一行。

    对待不同历史时代作品中的人物,应该回到历史的伦理环境中进行解读。因此,从伦理学的意义上来解读《孔雀东南飞》,首先应该回到属于它的伦理环境中去。《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诗前序言所说的“汉末建安中”,此时的社会伦理环境处在经由董仲舒发展,已经为统治阶级所推崇的儒家正统礼教思想的统治下,形成了稳定规范的等级秩序和道德思维结构以及阶级森严的伦理纲常网络,即三纲五常。因此,处于伦理关系网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在其位,谋其政”,以其特定的伦理身份承担着与之相适应的义务和责任,女性更是如此,她们只能被要求将自己置于整体伦理秩序之下,“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如果她们只能被动地服从社会整体的安排,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丧失人之为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只能沦为被男权制度物化的附属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兰芝,以男权思想为主的僵化的封建礼教作为诗中无处不在的外部社会伦理环境,使得置身于其中的刘兰芝难以自拔,不得自由。

    刘兰芝的伦理悲剧并不仅仅是社会伦理环境的结果,其中还有着家庭伦理环境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刘兰芝在家庭伦理环境中具有复杂的伦理身份。而伦理个体的伦理身份不是由人物自身所决定的,而是由其所居的家庭伦理环境和家庭伦理关系所决定的。伦理身份鲜明地体现伦理个体在家庭伦理环境中的身份定位,是复杂伦理关系的集中体现。

    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便处在复杂的家庭伦理环境中,在家庭关系中是以子女、妹妹的身份出现的,在夫妻关系中是以妻子的身份出现的,在婆媳关系中是以儿媳的身份出现的。然而,以上种种身份无论如何转换,终究难以改变其在整个家庭伦理环境的身份:被支配的身份。因此,刘兰芝的伦理身份也就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 (甲) 。这种种的不如意因其命中注定的附属身份而使刘兰芝在家庭伦理秩序的强大桎梏下饱受压迫。但刘兰芝的可贵之处在于:当伦理身份被普遍地当作不可改变的人生定位时,她在尝试有意识地建构自我的主体性身份,希望在家庭伦理环境中获得长辈对自身主体身份的认同。例如, (乙) 。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尽管这属于男性视角的审美需求,并以失败结局告终,但仍隐喻出刘兰芝试图通过身体的外在物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内心对自身主体性意识的追求和对身份认同的渴望。

    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伦理关系之中,面临着种种的伦理选择,进而有意识地作出为之生或为之死的选择。一般而言,选择理所当然应该是意志自由的,不自由的选择只能算是妥协、服从、胁迫。在此意义上,自由应该是以主观性和超越性为特征的自我意志活动,选择则是意志自由的现实展开。伦理个体通过自由的伦理选择创造并确证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人既是意志自由之存在物,又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存在物。伦理个体的每一次伦理选择都必须基于实实在在的社会现实,面对实实在在的社会现实,受到现存的社会伦理规范的限制。因此,伦理选择具有双重规定性:伦理意志自由和伦理规范限制。伦理选择即是在伦理意志自由和伦理规范限制之间权衡二者在心中的比重,以定位内心的价值诉求,做出愿为之负责的选择。正是由于伦理选择的双重规定性,使人们在复杂的伦理环境中,在多重的伦理身份定位中,经常于自由和规范、感性和理性之间踌躇徘徊,深陷伦理困境之中而不能自拔。所以,伦理个体的伦理选择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不得已而为之。而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这样的伦理选择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必然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刘兰芝 (丙)  , 其伦理选择就是在伦理环境的影响下所做出的不自由的选择。而她的伦理困境则鲜明体现在伦理个体在顺从传统伦理规范与追求个人自由幸福之间的两难抉择。正是这种两难的伦理选择,促使刘兰芝最终不得不走向死亡的伦理悲剧。

    诗中的多处诗句展现出刘兰芝在幸福生活和社会伦理规范之间难以兼得的伦理选择。一方面,刘兰芝一直努力追求与焦仲卿的“坚如磐石,纫如蒲苇”的幸福夫妻生活;另一方面,彼时的封建礼教要求子女必须服从尊长的一切安排,必须以夫为纲,强调对“三从四德”的遵守。所以,当焦仲卿受母逼迫告知刘兰芝暂且还家时,形单影只的刘兰芝便无力反抗充斥于整个社会伦理秩序的道德律令,只得被迫选择服从安排。但她仍 (丁)  , 表达对焦仲卿的安慰,又以“磐石”“蒲苇”为喻,做出绝不负君的承诺。归还娘家后,果然如分离前与焦仲卿所言的“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刘兰芝在拒绝母亲的改嫁提议后,又遭兄长逼迫,要求改嫁他人。刘兰芝在反抗不得的情况下,毅然决然与焦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选择以死来挣脱种种加之于身的礼教桎梏。

    通过刘兰芝一次又一次的伦理选择历程,我们会发现,在《孔雀东南飞》这篇诗歌中,表现出了一种伦理选择的困境——个人意志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冲突。卢梭认为,每个人生而自由,却又无不在枷锁之中。这恰恰体现出在个人自由意志和集体无意识的伦理规范之间,存在着一个伦理选择的张力空间,或是服从整体的伦理规范,或是张扬个人的自由意志。这样一个两相权衡选其一的伦理困境,一直困扰在刘兰芝的内心深处,使其挣扎徘徊于二者之间。当刘兰芝的理智胜过情感,倾向于服从集体无意识时,便如她初始表现的那般,臣服于封建礼教的种种伦理规范。但是,在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无情剥削和压制下,刘兰芝成为“公众”的一部分意味着一种抽象,因为她根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公众,而只能成为一个封建礼教专制下的无自由的附庸物。因此,刘兰芝在面临伦理选择时一次次地丧失自我意志,先是选择妥协于丈夫的遣归安排,后又选择妥协于兄长的改嫁要求。

    在封建伦理规范的重重束缚下,在外部伦理环境的重重逼迫下,人很容易变得进退维谷,要么麻木地服从封建礼教的命运安排,要么走向癫狂。正如伊格尔顿所指出的:“最常见的悲剧历史背景是某个重要文化全面崩溃和转型之前的那个时期。它的条件是新旧事物之间的真实冲突及体现在制度和人们对事物的反应之中的传统信仰与人们最近所生动体验的矛盾和可能性之间的张力。”在这种封建伦理束缚和个人自我实现的矛盾冲突之间,刘兰芝毅然选择了后者,她在伦理诉求彻底无望后选择走向癫狂,突破伦理禁忌——死亡。所有强权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都在刘兰芝决定以死明志的那一刻黯然失色,显露出人自我的价值和人本性的光辉。刘兰芝的伦理选择正是她反抗封建伦理教条、追求个人自由幸福的体现。

    (节选自《伦理环境与伦理个体——以《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伦理悲剧为视点》)

    1. (1) 关于材料一中的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鸡鸣”相当于凌晨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也称“四更”;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鸡鸣桑树颠”的“鸡鸣”意思相同。 B . “可怜”在文中指可爱、令人喜欢、讨人喜欢的意思。这与白居易《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意思相同。 C . “作息”指起居、劳作与歇息,在文中只取“作”的意思,表现了刘兰芝的勤劳,文中的偏义复词还有“公姥”“父兄”等。 D . “不足”意为不值得,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不足”意思不同,与成语“不足为训”中的“不足”意思相同。
    2. (2) 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兰芝不能忍受婚后孤苦的处境,无法承受家庭繁重的操劳,深知自己与婆婆的矛盾不可能得到调和,愤然提出愿意被休回家。 B . 诗歌使用“赋”的手法,通过刘兰芝自述成长历程,向读者呈现一位多才多艺、知书识礼的女性形象,这为故事的展开埋下伏笔。 C . “隐隐何甸甸”一句以拟声词来描写离别时车轮辗过路面的声响,通过声音细节表现刘兰芝离开焦仲卿时的沉重心情,极具感染力。 D . 诗歌通过描写人物对话及对话时的动作神态,直接刻画焦母、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形象,也从侧面表现了兰芝兄长和小姑的性格特点。
    3. (3)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伦理环境中,一言一行都受其控制,人们无法挣脱外部的社会伦理环境和内部的家庭伦理环境的制约。 B . 社会伦理环境制约着人们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动和评价,但人们的社会实践也会塑造、形成一定的社会伦理环境。 C . 回到作品所在时代的社会伦理环境中解读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命运,进而理解其家庭伦理环境。 D . 面对社会现实,人们需要权衡伦理意志自由和伦理规范限制的比重,做出选择,无论选择是否是主动的,都带有一定的悲剧性。
    4. (4) 把材料一的诗句填入材料二相应的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甲处:“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B . 乙处:“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C . 丙处:“留待作遣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D . 丁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5. (5) 请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二、古诗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公姥,及时遣归”。

    府吏得闻 , 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

    阿母得闻 , 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1. (1)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及时遣归                    相:互相 B . 终老不复                    取:取代 C . 家来贵门                    谢:感谢 D . 便可公姥                       白:告诉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十七君妇                       君既府吏 B . 府吏得闻                       氓蚩蚩 C . 敢助妇语                     以解忧 D . 吾今报府                      洵美
    3. (3) 下列语句中句式与其它各句不一样的是(  )
      A . 汝是大家子 B .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C . 为仲卿母所谴 D .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 (4) 对古代文化常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初七及下九”中的“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代,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B . “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指古代迷信的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天干、地支、方位、星座、生辰、生肖合起来都合适。 C . “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平明”五个词均为古代表示时间段的名称,若按时间先后为序,可排列为:夜半、鸡鸣、平明、黄昏、人定。 D . “往昔初阳岁”中的“初阳岁”是指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5. (5) 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烘托了全篇的气氛。 B . 最后一段中松柏梧桐覆盖相交,鸳鸯双双和鸣,是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既象征了刘、焦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的悲愤和控诉。所以,这首诗是浪漫主义的诗歌。 C . 这首诗既写了刘兰芝、焦仲卿两人的感情纠葛,也写了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矛盾冲突,前者感情纠葛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展开的。 D .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通过大量的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人物性格,一些段落浓墨重彩,如刘焦话别、兰芝辞母等,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6. (6)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3. 阅读下面诗句,完成后面题目。

    “著我绣夹群,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再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1. (1) 这几句话采用的写法是什么?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排比和比喻 B . 夸张和渲染 C . 排比和铺陈 D . 比喻和起兴
    2. (2) 刘兰芝临别梳妆时“事事四五通”,其原因是什么?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表现兰芝的沉重、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出双”这点。 B . 临别时有意精心打扮,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放弃遣归。 C . 借此延缓别离时的到来,反映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 D . 本想精心修饰,但还是禁不住有些心焦意乱,不得不“事事四五通”。
    3. (3) 作者这样详细描写刘兰芝在离开焦家之前的精心打扮,其作用是(   )
      A . 表明刘兰芝强作镇静,以掩饰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悲伤。 B . 表明不屈服于封建礼教的迫害,有意表现一个强者的形象。 C . 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 D . 表明刘兰芝刻意掩饰,怕回到娘家让母亲瞧不起。
  • 4. 下列加点词与“昼夜勤作息”中“作息”用法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 . 勤心养公姥 , 好自相扶将 B .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C .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D . 我有亲父兄 , 性行暴如雷
  •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B . 《孔雀东南飞》选自《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C . 《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作者是南朝陈的徐陵。 D .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人之            伤:哀悼 B . 便可公姥          白:告诉 C . 留待作施          遗:遗留 D . 还家门          适:出嫁
  • 7. 下列对《孔雀东南飞》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贱妾,旧时女子自称的谦辞,文中是刘兰芝的自称。“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中的“卿”,是古代表示亲热的称呼,文中是丈夫对妻子的爱称。 B . 古人成婚有许多习俗,如新婚当夜,男左女右共髻束发,称为结发。 C . “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四个词均为古代表示夜晚时段的名称,若按顺序排,应为“黄昏”“夜半”“人定”“鸡鸣”。 D . 初七及下九,指七月七日和每月的十九日。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祭织女以乞巧。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古代每月十九日,妇女常置酒欢聚,嬉戏娱乐。
  • 8. 下列有关《孔雀东南飞(并序)》一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孔雀东南飞(并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B .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其中的“鸡鸣”是古代时辰的名称。 C . “何乃太区区”和“感君区区怀”中的“区区”二字意义不同,前者为“见识狭隘、浅薄,没出息”之意,后者应理解为“真情挚意”。 D .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这句中的“便利”是一个古今义不同的词语。
  •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多谢后世人 B . 叶叶相交通 C . 二情同依依 D . 可怜体无比
  •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便可公姥    白:告诉、禀告 B . 君既若录    见:看见 C . 汝岂得自由    自由:自作主张 D . 感君区区怀    区区:情谊真挚
  • 1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zàng)  (páng)徨  徘(huái)  (líng)(pīn) B . (tiǎo) (yí)施 (fǔ)掌 (wēi)(ruí) C . (pǐ)泰  哽(yè)  (dài)瑁  (zhí)(zhú) D . (lǎo) 便(biàn)言 (yǎn)晻 (kōng)(hòu)
三、选择题组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最长的我国古代汉民族叙事诗,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

    首先,他们为爱情而献身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追求爱情是人的一种生命本能,但真正为追求爱情而献出生命的人却________,特别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人们渴望爱情,但往往面对困难和阻碍就会_____。而刘兰芝和焦仲卿却用他们的生命、热血和义无反顾的执着,谱写了一曲爱情壮歌。

    其次,主人公反抗礼教的巨大勇气和行为极具意义。虽然他们夫妻恩爱,但是焦母偏要以一己之好恶拆散二人,礼教的荒谬性、片面性可见一斑。夫妇二人一开始并没有萌生反抗之念,而是试图________妥协。但礼教并不体恤他们,刘兰芝被遣回家后,其兄长逼迫她另嫁他人。二人的爱情无处可托,最终他们走向了死亡。他们用生命进行的反抗实现了对爱情的生死不渝,令礼教的荒谬性、残酷性、非人性得以________。

    再次,《孔雀东南飞》所揭示的生存世界的深度,不亚于哲学对人类的存在的沉思。它形象地描绘了焦、刘殉情的悲剧,而悲剧的成因并非简单地指向某些人的人性之恶,而是直指人背后的历史文化弊病,展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噬人的本质。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孔雀东南飞》是最长的我国古代汉民族叙事诗,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B . 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C . 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D . 《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曲有关爱情、婚姻、生存的悲歌。 B . 他们的死已冲破个别人、个别家庭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了典型的现实意义。 C . 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 D . 后人因为他们的勇敢反抗而赞叹不已,并深受鼓舞。
    3. (3)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寥寥无几    束手束脚    谋求    流露 B . 微乎其微    束手束脚    追求    流露 C . 微乎其微    畏葸不前    追求    暴露 D . 寥寥无几    畏葸不前    谋求    暴露
  • 13. 语言表达

    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同学们把它改编成了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其中兰芝“举身赴清池”和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情节以及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结尾,因舞台的限制,学生不能进行惟妙惟肖的表演,而这部分又是戏剧冲突的高潮部分。于是由一位同学在二胡演奏《化蝶》的背景音乐中用低缓、沉抑的语调来朗诵这一部分,另外两位同学采用虚拟的表演来象征刘、焦二人的殉情。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朗诵结束后,接着出现画外音。

    1. (1) 请你以“五字句”拟写一个对刘、焦爱情美好祝愿的画外音结束剧情。
    2. (2) 请点评以上对课本剧结尾的处理方法。
  • 14.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寒冷、干旱是中国西北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但科学研究表明,西北正出现变暖变湿的新趋势。2018年甘肃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摄氏度,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7.7%。兰州市区和机场间,荒山变绿了;敦煌石窟周围的戈壁,竟然长了草。中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全球变暖驱动水循环加剧,可能是西北气候暖湿化的根本原因。来自阿拉伯海、印度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在气流作用下集中到西北,导致西北降水增多。在暖湿的气候里,荒山将更容易变绿,甚至都不需要人为去种树种草;庄稼收成将明显增加,极大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到那时,西北还是原来的西北吗?还会有“孔雀东南飞”吗?想一想,未来的大西北,如果都是青山绿水,那将是怎样的场景!

  • 15. 某校将举办一场话剧晚会,表演由课文改编成的独幕话剧。下面是这次演出的部分节目单:

    《孔雀东南飞》    演出:高二(2)班

    《氓》            演出:高二(5)班

    请你在《孔雀东南飞》与《氓》之间,为主持人设计一段衔接的话。要求:所写内容与串联的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不超过100字。

  • 16. 下面这段话有几处常识性错误,请指出3处并修改。

    2018年12月13日,即戊亥年冬月初七,是我国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清晨7:00(鸡鸣)整,为遇难同胞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下半旗仪式。上午10:01——10:02(隅中)南京城市上空拉响防空警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与活动的人们为受祭同胞集体默哀一分钟。

    冬月,即我们常说的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有祭祖的习俗,古人祭祖,我们公祭。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个国家的纪念。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同为初七,虽然距离每月二十九日的“下九”还有几十天,若他们身处现世,必然不会在这样的日子嬉戏。国行公祭,祀我国殇。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 17. 请你根据《孔雀东南飞并序》的有关内容,为下面对联配出下联。

    上联: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

    下联:

四、小阅读-课内
  • 18. 反复研读《孔雀东南飞》,思考:你如何看待焦刘悲剧的?
  • 19.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篇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兴”的手法,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烘托了全篇的气氛。 B . 这首诗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最后一段中,松柏、梧桐覆盖相交,鸳鸯双双和鸣,是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既象征了刘、焦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的悲愤和控诉。所以,这首诗是浪漫主义的诗歌。 C . 这首诗既写了刘兰芝、焦仲卿两人的感情纠葛,也写了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矛盾冲突,前者的感情纠葛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展开的。 D .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通过大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一些段落浓墨重彩,如刘、焦话别,兰芝辞母等,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 20. 下列关于《孔雀东南飞》的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雀东南飞》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在文学史上因其文学价值而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B . 《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也是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选自南朝宋人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C . 《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使全诗产生了质的变化,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D . 《孔雀东南飞》采用了托物起兴的手法,借飞禽的离散相依,暗示了焦、刘两人婚姻的破裂,给全诗奠定了缠绵悱恻的抒情基调。
  • 21. 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 . 仍更被驱遣 B . 汝是大家子 C . 为仲卿母所遣 D . 渐见愁煎迫
  • 22. 下列加点词语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共事二三年 B . 本自无教训 C . 便利此月内 D . 枝枝相覆盖
五、非选择类
  • 23. 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 (1) 守节情不移

      古义:

      今义:坚守节操。

    2. (2) 共事二三年

      古义:

      今义:在一起工作。

    3. (3) 汝岂得自由

      古义:

      今义: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4. (4) 可怜体无比

      古义

      今义:值得怜悯;怜悯。

    5. (5) 本自无教训

      古义:

      今义:教育训诫;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的知识。

    6. (6) 感君区区怀

      古义:

      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7. (7) 处分适兄意

      古义:

      今义:对违法乱纪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的)处罚决定。

    8. (8) 便利此月内

      古义:

      今义:使用或行动起来不感觉困难,容易达到目的。

    9. (9) 叶叶相交通

      古义:

      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10. (10) 多谢后世人

      古义:

      今义:表示感谢。

  • 24. 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 (1) 为仲卿母所遣
    2. (2) 君既若见录
  • 2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1) 多后世人      谢:
    2. (2) 始还家门      适:
    3. (3) 君既若录      见:
    4. (4) 妾不驱使      堪:
    5. (5) 与小姑别      却:
    6. (6) 留无所      徒:      施:
六、微写作
  • 26. 微写作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描写焦仲卿与刘兰芝分别的诗句,请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展开想象,描写焦仲卿与刘兰芝分别时的场景。要求:①符合原诗诗意,想象符合情理;②运用肖像描写和环境描写;③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④200字左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