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②保留了某些猿的特征
③懂得人工取火 ④已经学会原始狩猎
政局动荡不安 |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
农业继续发展 |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
各国进行变法 |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
皇帝 | 和帝 | 殇帝 | 安帝 | 顺帝 | 冲帝 | 质帝 | 桓帝 | 灵帝 | 少帝 | 献帝 |
即位年龄 | 10 | 1 | 13 | 11 | 2 | 8 | 15 | 12 | 14 | 9 |
寿命(岁) | 27 | 2 | 31 | 30 | 3 | 9 | 36 | 34 | 14 | 54 |
材料一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只能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这种攫取性经济……已很难满足人们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最终发明了农业。农业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学会了石器的磨制和钻孔技术,学会了陶器的制作和牲畜的饲养,提高了生产力,改善了生活条件。在黄河、长江流域等适合农业的地区,母系氏族公社迅速地发展和繁荣起来。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文献记载: 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铣, 若其事立。——《管子·海王》 释义: 每一耕者必须有一把犁、一个铧和一把大锄,然后才能够做他的事。 | |
文献记载: 宗庙之牺, 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释义: 原来在宗庙中用于祭祀的牲口, 现在已经成为田里工作的主要力量。 |
材料三 文帝在继位第二年下诏曰:“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就末,……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书·文帝本纪》
(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书·景帝本纪》
材料一 据统计,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渡人口不下百万……南朝境内的人口中有近六分之一为北方南下流民……侨流人口具有更强烈的经济开发要求,以便在江南重建家园……东晋南朝各代封建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都推行功课农桑,奖励耕织等政策措施,……此外南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以及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也有利于经济的开发。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 ‘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材料一 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和他的统治机构,显然比前一时代的封建国家起着较多的作用。
——据范文澜《中国通史》
【疆域的统一与拓展】
材料二 秦王朝建立可以说是历史的一座里程碑,但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绝对无法稳固的。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灭掉最后一个齐国,只用短短十年就迅速完成了之前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情。
——据《秦国有力统一却无力治国》
【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材料三
材料四 商人们除了将中国的丝织品运往西方外,我国的冶铁技术、漆器、井渠法等也传入大宛、安息等国。与此同时,我国的穿井术也传入大宛。而中亚、西亚等地的特产如毛布、毛毡、汗血马以及大夏的石榴,大宛的葡萄、苜蓿、芝麻,安息的胡桃等植物也相继传入中国。此外,中亚的箜篌、琵琶、胡笳、胡角、胡笛等乐器和乐曲、舞蹈也传入中国,给中国的古典音乐注入了新的声律,古典歌舞场面为之一新。
—据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