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三水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03-22 浏览次数:198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2023九上·南海期末) 通天洞遗址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遗址中发现了距今5000年的小麦、青稞和黍,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小麦、青稞,也是新疆目前最早的黍。据此可知,阿勒泰先民( )
    A . 掌握人工取火 B . 过着群居生活 C . 从事农业生产 D . 制造磨制石器
  • 2. (2023九上·南海期末) 题图为“贝”字的演变过程。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

    A . 商周时期手工业发达 B . 贝壳具有货币功能 C . 甲骨文记事内容广泛 D . 中国文字一脉相承
  • 3. (2023九上·南海期末) 据《墨子》记载,战国时期,商人之四方,获利丰厚,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由此可见,战国时期( )
    A . 分封制度瓦解 B . 商业贸易流行 C . 政治局势动荡 D . 思想文化活跃
  • 4. (2023九上·南海期末) 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土著人为地方君长,世代娶秦女为妻,享受秦人军阶。秦始皇时期维持旧制,怀柔远人,形式上淡化君臣隶属关系。据此可知,秦政府注重( )
    A . 发展经济 B . 变法图强 C . 民族团结 D . 加强皇权
  • 5. (2023九上·南海期末) 南朝梁武帝曾感叹:“江左以来,代谢必相诛戮,此是伤于和气,所以国祚例不灵长。”他揭示的是,当时( )
    A . 政权更替频繁 B . 出现统一趋势 C . 民族交融加强 D . 外戚宦官专权
  • 6. (2024八上·江油开学考) 唐代,卖胡饼的店肆非常兴盛,毕罗、胡饼等胡食深受唐人喜爱,并成为主食之一。这反映了,唐朝( )
    A . 政治廉洁清明 B . 社会风气开放 C . 农业技术改进 D . 饮食结构单一
  • 7. (2023九上·南海期末) 题图为《清明上河图》中汴京城东水门内的商业大街及网点分布。这反映了,汴京( )

    A . 海陆交通非常便利 B . 城市经济功能强化 C . 是全国的商业中心 D . 商业打破时间限制
  • 8. (2024·榕城模拟) 宋代《齐云社规》记载蹴鞠有十紧要:“要和气、要信实、要志诚、要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这说明,宋代蹴鞠活动( )
    A . 礼仪制度繁琐 B . 形式丰富多样 C . 具有教化功能 D . 深受民众喜爱
  • 9. (2024九下·揭西) 1294年,位于西亚的蒙古四大汗国之一伊利汗国效仿元朝,发行了至元宝钞“交子”,上面印着可汗的姓名和汉文的“钞”字,雕版印刷技术西传了。这有利于( )
    A . 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B . 扩大元朝统治疆域 C . 提升元朝科技水平 D . 维护元朝长治久安
  • 10. 定都南京后,朱元璋顾虑“北方人士服属于元较久,虑遗民犹有故元之思,颇欲以假科举名以笼络之”,于是提高了北方士人及第比例。据此可知,朱元璋意在( )
    A . 强化专制皇权 B . 扩大统治基础 C . 打压南方贵族

    D,禁锢人民思想

  • 11. 他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当推和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农学方面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等。他是( )
    A . 张仲景 B . 曹雪芹 C . 王羲之 D . 徐光启
  • 12. 土尔扈特部从俄国出发时近17万人,回到伊犁时只剩下7万多人。乾隆皇帝得知回归消息后专门拨款20万两白银,马上派官员前往伊犁发放慰问、救济物品。乾隆此举( )
    A .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 B . 打击了分裂势力 C . 捍卫了领土的完整 D . 促进了中外交流
  • 13. (2023九上·南海期末) 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埃及已能塑造出与真人样貌非常接近,面部线条贴近真实细节,身躯栩栩如生的人物塑像。这表明,古埃及( )
    A . 技艺水平高超 B . 科学成就突出 C . 文明领先世界 D . 专制权力强大
  • 14. (2023九上·南海期末) 《汉谟拉比法典》列出了282条法规和惩罚条例,涉及刑法、公民权利义务法、田宅不动产法、借贷和管理法、婚姻法、伤害赔偿法、奴隶买卖法等。由此可见,该法典( )
    A . 旨在维护专制统治 B . 涵盖内容广泛 C . 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D . 体系十分完备
  • 15. (2023九上·南海期末) 表为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斗争的部分事迹。这表明,当时罗马( )

    A . 元老院掌握决策权 B . 平民地位逐步提升 C . 民主政治日益完善 D . 贵族逐渐丧失权力
  • 16. (2023九上·南海期末) 图是帕特农神庙上的神话人物波塞冬和阿波罗塑像,两位神祗正在交谈,如同他们在参加公民大会。这反映了,古希腊神话( )

    A . 打破了神人同形特征 B . 深受社会现实的影响 C . 与基督教的联系密切 D . 对民主政治影响巨大
  • 17. (2023九上·南海期末) 10世纪的法兰西被大约250个封建领主瓜分,他们都行使平等的权力,拥有同等的统治权。由此可见,封君封臣制( )
    A . 扩大了法兰西的领土面积 B . 具有一定契约意义 C . 难以形成强大的国家政府 D . 以土地封赐为纽带
  • 18. (2023九上·南海期末) 庄园法庭要制定并执行有关村庄农业生活的规定,任命村官,批准新的成员加入共同体,也要在村民发生纠纷时扮演仲裁者的角色。由此可见,庄园法庭( )
    A . 维护领主利益 B . 具有较大独立性 C . 职能比较广泛 D . 是国家权力中心
  • 19. (2023九上·南海期末) 中世纪的西欧,在城市商业和工业共同走向繁荣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作为一种专业人员出现了,他们在城市里安家落户。这可用于解释( )
    A . 蛮族的入侵 B . 罗马的分裂 C . 庄园的出现 D . 大学的兴起
  • 20. (2023九上·南海期末) 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奴隶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这个数目不仅比农民少得多,且在社会生产中退居公民之后的次要地位。这表明,大化改新( )
    A . 实现了日本统一 B . 加剧了社会矛盾 C . 推动了社会转型 D . 造成了社会动荡
  • 21. (2023九上·南海期末) 阿拉伯帝国的军事扩张和对外交往,推动了地理学的研究;东西方各种思想文化的挑战,导致了伊斯兰哲学体系的形成。由此可见,阿拉伯文化的发展( )
    A . 与伊斯兰教关系密切 B . 得益于统治者重视 C . 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D . 契合了时代的需要
  • 22. (2023九上·南海期末) 如题图所示,14世纪西欧某地的公证人正在事务所记录客户即商人、金融家的合同和行为。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法制思想出现 B . 城市实现自治 C . 租地农场衰落 D . 社会经济发展
  • 23. (2023九上·南海期末) 14世纪以来,意大利各地曾受教育的人们散布着享乐人生的气氛,举止相当优雅,有天分的人更获得有史以来最能自由发挥的机会。这主要得益于( )
    A . 垦殖运动兴起 B . 教会权力削弱 C . 文艺复兴运动 D . 艺术家的推动
  • 24. (2023九上·南海期末) 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时,让两位船长举着十字旗杖随后,十字两边分别写着F和Y两个字母,代表西班牙王权。据此可知,哥伦布发现美洲( )
    A . 带有国家意志 B . 将世界连为一体 C . 与初衷相违背 D . 推动了物种交流
  • 25. (2023九上·南海期末) 曾有个海盗从葡属几内亚走私了三百个黑奴,伊莎贝尔女王勃然大怒。但当她得知用奴隶从加勒比换来了蔗糖、皮革、珍珠时,饶恕了这个海盗,还成了他的贸易伙伴。这( )
    A . 开启了三角贸易 B . 推动了非洲发展 C . 遏制了殖民扩张 D . 加速了资本积累
  • 26. (2023九上·南海期末) 它不仅使人民获得比先前更宽大的新自由,而且使国王及国会间的竞争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材料中的“它”是( )
    A . 《权利法案》 B . 《独立宣言》 C . 《人权宣言》 D . 《拿破仑法典》
  • 27. (2023九上·南海期末) 如图所示,美国海军上尉约翰·保罗·琼斯在独立战争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却被英国漫画家刻画成十恶不赦的海盗形象。这表明( )

    A . 立场影响价值判断 B . 评价人物需辩证思考 C . 历史真相模糊难辨 D . 历史研究需多重证据
  • 28. (2023九上·南海期末) 攻占巴士底狱后,许多封建城堡被视为小型的巴士底狱,农民们闻风而动,也开始烧毁各地侯爵老爷的城堡。这表明,法国大革命( )
    A . 受启蒙运动影响 B . 推翻了封建制度 C . 以农民为主力军 D . 得到群众的响应
  • 29. (2024九下·湛江模拟) 工业革命后,有人将旧产品、旧程序、旧体制等被新事物取代的过程称为“创造性的破坏”,这种破坏在生产组织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以下能体现这一“明显破坏”的是( )
    A . 珍妮机的发明 B . 瓦特改良蒸汽机 C . 人口急剧增长 D . 建立大工厂制度
  • 30. (2023九上·南海期末) 青年时期,马克思就极力“为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进行辩护,对“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的现状做了有力的鞭挞。由此可见,马克思( )
    A . 注重理论创新 B . 擅长辩论演说 C . 关注民生疾苦 D . 倡导工人运动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 31. (2023九上·南海期末) 中国古代有多个闻名遐迩的都城,其变化反映了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定都原则

    一据朱耀廷《定都与迁都一一中国七大古都比较研究之一》等整理

    材料二西安城址演变图

    材料三中国历史上的五大都城

    ——据周振鹤《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在西安建都的原因。
    2. (2) 请为材料三补充一个你认为可以入选的中国古代都城,并说明理由。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主要因素。
  • 32. (2023九上·南海期末) 汉朝和罗马帝国是同时期对东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个帝国,其发展历程既有相似之处也各有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丝绸之路主要路线

    材料二 在秦汉统一以前的战国时代,中国即已走向统一。秦灭六国,不外是一个历程的终点;汉室代兴,也无非是完成这一历程,并加以充实而已。罗马统一地中海,也是延续泛希腊文化的弥漫各处;罗马也无非是接过了已经发动的历史过程。文化的统一,早于政治的统一,实为两大帝国兴起时共同的现象。东西两大帝国的统一大业,均由本处于边陲的势力凭借优势的武装力量,以征伐完成-一这也是双方共有的形式。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 (1) 指出材料一中A、B分别代表的古代国家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对这两个国家关系的影响。
    2. (2) 从材料二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要求:整体或局部提炼材料观点皆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 33. (2023九上·南海期末) 绘画是一扇窗口,透过它可以看到时代的起承转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4-17世纪部分绘画

    1. (1) 根据材料,提炼这一时期的总体历史特征,并结合绘画反映的史实加以说明。
    2. (2) 另举世界近代史上任一绘画,说明其如何反映“时代的起承转合”。
    3. (3) 图像是史料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和支撑,在探究历史过程中,对图像的使用应注意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