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月期末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02 浏览次数:1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

    袁隆平进而写道,其实,杂交稻、常规稻与任何其他农作物一样,品种不同,产量和品质是有差别的,有的甚至相差悬殊。一般地说,大多数杂交稻品种的米质属于中等,其中也有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但绝不能以个别品种的优劣来概括一般。

    就这样,袁隆平捍卫了事实,也捍卫了真理。

    对于不符合事实,严重违背科学规律的事情,袁隆平也以同样的胆识力排众议。1993年湖南农村部分地区发生了盲目大面积推广未经品种审定的玉米稻的现象。“玉米稻”有这么个来历:某农学院用幼芽浸泡法将玉米的DNA片段成功地导入了水稻,育成了具有某些玉米特征特性的玉米稻,取名“遗传工程稻”。然而玉米稻存在着明显的缺点:株叶形态不好,植株松散,叶片宽长而披,不仅造成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不良,降低群体的光合效率,还严重限制了有效穗数的提高,实际产量并不高。为此袁隆平撰《对大面积推广玉米稻要持慎重态度》一文,郑重建议应该严格按照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的科学程序办事,绝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先进行小面积试种示范,待确证在当地能获得高产后,再大面积推广。湖南省农业厅以最快速度向全省有关部门发函,转发了袁隆平的这篇文章,及时避免了湖南农业生产的大滑坡,稳住了湖南的粮食总产量。

    (节选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科技日报》2001年2月22日)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袁隆平不计个人得失,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对无视事实的事能挺身而出。 B . 有影响力的报纸刊登“三不稻”文章,会对杂交稻的研究和种植造成危害。 C . 《人民日报》能在重要版面刊登袁隆平的来信,也是对其杰出学识的认可。 D . 袁隆平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杂交水稻既高产又优质,捍卫了科学的尊严。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1993年湖南农村部分地区盲目地推广玉米稻,这严重违背了科学规律。 B . 袁隆平撰文反对推广有明显缺陷的玉米稻,直接稳住了湖南粮食产量。 C . 农作物新品种应该先进行小面积的试种,试种成功后才能大面积推广。 D . 面对三不稻、玉米稻事件,袁隆平能挺身而出,体现了科学家的胆识。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用来反驳杂交稻是“三不稻”的一项是(   )
      A .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B . 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 C . 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D . 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
    4. (4) 请概括材料的行文思路。
    5. (5) 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袁隆平是“事实的追随者”?请根据文本概括。
  • 2.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上图书馆

    王佐良

    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娜·德·波伏瓦说了一句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

    这地方我去过,在巴黎里胥力欧大街,是一所华美的房子。光这建筑,且不讲其中藏的几百万册书,也使人爱它。

    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

    在这方面,我是有愉快的回忆的。我在武昌上中学,一个大院子里有三所学校:文华中学,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学校。这三所学校是有血亲关系的,这且不表。只说文华图书科学校是当时中国唯一讲授图书馆学的高等学府,它拥有一个图书馆,叫作“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我那时的中外老师,但给我知识最多的却是这个“公书林”。“公书林”的房子也宽敞,舒服,而且环境优雅,至今我都记得馆外的一片绿色和馆内的幽静整洁。我在那里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当时我的英文程度很有限,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①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我读得有趣,对作者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

    “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的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②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材料二:

    岁月深处的部队图书馆(节选)窗外风

    依然记得第一次去图书馆的情景。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我们家住在某军区医院。是春天,迎春花开得房前屋后都是,金灿灿的像太阳一样耀眼,那时我大概十岁左右。③我怯怯地跟在管理图书馆的士兵后面,他开门领我进去,一股积年的尘土味儿迎面扑来,看来这里少有人来,若不是我喜欢看书,若不是我央求在医院做军官的父亲帮我给管理图书馆的士兵打招呼,我也无缘踏进这里。图书一排排地站在书架上,很整齐,在当时小小

    的我看来似乎到处都是书,我在书架中间穿行,仿佛穿行在书的森林。我好奇地摸摸这本书,又摸摸那本书,士兵耐心地等着我,我选了本《野火春风斗古城》,前几天部队的放映队刚放了这部电影,我还沉浸在电影里,要再看看原著,重新温习一下。我冲士兵笑笑,他也冲我笑,很宽容地笑,他笑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读这么厚的书,我才不管别的,心满意足地把书抱在胸前,得意洋洋地出门回家看书去。

    后来跟那士兵越来越熟,已经不用父亲再打招呼,就能大摇大摆地去图书馆随意翻拣图书,他也不再守着我,而是开了门就去干别的,留我自己在图书馆里想干嘛就干嘛,想拿几本书就拿几本书。年轻的士兵知道,爱看书的人不会搞破坏。多年后依然记得存放图书的那间平房,门前有棵大柳树,柔软的枝条垂下来几乎扫到地面,平房窗户的玻璃上涂了厚厚的绿色油漆,窗户从不打开,里面空气闷热而污浊,阳光透过窗户缝隙钻进来,能看到光线里飞舞的尘埃,像无数的小精灵在跳舞,给人一种玄幻的感觉,但是无论怎样,图书室都是我最爱去的地方。

    ④那时的图书馆里并没有少儿读物,那些书籍我几乎都看了个遍,《海港》《红灯记》等等至今仍记忆清晰;斯诺的《西行漫记》看了很多遍,一个外国人笔下的长征同我读的别的关于长征的书总是有些不同,更多了生活气息和别样视角。对于一个年龄不大功课不忙,又很寂寞的孩子来说,这些书足以慰藉心灵了。后来,读书、工作、旅游,也曾到别的图书馆去过,但都没有小时候家住在部队大院里,那个简陋的图书馆给我的印象深刻。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部分,作者借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引出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表达了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之情。 B . 在“公书林”,作者当时英文水平有限,只能欣赏封面、目录和插画,在外国作品中寻找新奇和有趣,体验到了阅读的愉悦。 C . 在清华图书馆,作者阅读范围更加广阔,扩展到哲学、历史范畴,在文学领域也拓宽了阅读体裁,在深层阅读中获得教益和欢欣。 D . 对作者而言,图书馆是知识和理性的殿堂,蕴含着人类探求知识的力量,与哈姆雷特赞美“人类、理性”的著名独白相吻合。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子①我读得“有趣”,产生了“好奇”,正是“我”当年上图书馆的经验和感悟。 B . 句子②“独拥书城”“上图书馆”两种不同读书状态并举,突出上图书馆读书有奇趣。 C . 句子③“我怯怯地”,写出了渴求借书读书的儿童心理,衬托出图书馆尘多人少的简陋。 D . 句子④回忆那“岁月深处”的阅读体验及感受,表达出对“部队图书馆”的眷恋之情。
    3. (3) 图书馆是阅读者心灵成长的见证者。分别概括包德林图书馆和部队图书馆中的“我”的心境变化。
    4. (4) 学校融媒体中心邀请你拟写以“光影中的图书馆”为主题的短视频拍摄脚本,请从材料中选一所适宜的图书馆,围绕光影的变化写出拍摄要点及意图。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南宫生,吴人,伟躯干,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家素厚藏,生用之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遨戏,尽丧其赀。逮壮,见天下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握奇》阵法。将北走中原 , 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搜览瑰怪;渡浙江 , 泛具区而归。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辆。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

    有二将军,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其人竦听,居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

    其一尝遇生客次,顾生不下己,目慴生而起。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生故缓辔,当中道进,不少避。知生非懦儒,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生能以气服人类如此。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与人论议,蕲必胜,然援事析理,众终莫能折。

    家虽贫,然喜事故在,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四方游士至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所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隐其德不言。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 , 而贤过之。

    久之,稍厌事,门寡将迎,辟一室,庋历代法书,周彝、汉砚、唐雷氏琴,日游其间以自娱。素工草隶,逼钟、王,患求者众,遂自闭,希复执笔。歆慕静退,时赋诗见志,怡然处约,若将终身。

    ——高启《南宫生传》(有删节)

    【注】①风后:相传为黄帝相。《握奇》:《握奇经》,古代的兵书。②具区:太湖的古名。③削牍:刻在木简上,这里指书写在纸上。④楼君卿、原巨先:《汉书.游侠传》里的游侠。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家居以气节A闻B衣冠C慕之D争往迎E候F门止车G日数十辆。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区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B . “博涉书传”中的“博”是“广泛”的意思,和《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博”词义相同。 C . “浙江”就是指浙江省,“渡浙江,泛具区”就是说“穿越浙江,泛游太湖”。 D . “阖门寡将迎”中的“阖”是“关”的意思,和成语“阖家欢乐”中的“阖”词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南宫生,吴地之人,是位奇男子,年少的时候喜欢击剑走马,任侠好客,在南京、金华、绍兴,还有太湖周围一带游历。 B . 高启曾评“生之行凡三变”:早年,渴望行侠仗义;到壮年,“思自树功业”,能扶贫济弱;最后“厌事阖门”“怡然处约”。 C . 南宫生政治理想远大,面对欺辱读书人的武将毫无惧色,能做到以理服人。经常与贤德之士来往,表达自己改良社会的志向。 D . 南宫生的朋友因为常被南宫生规劝过错,会有抵触他的行为,南宫生也并不记仇,反而当面好言规劝,他的仗义刚直闻名乡里。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而贤过之。

    5. (5) 高启说南宫生“晚乃刮磨豪习”,请概括南宫生晚年的生活志趣。
  • 4.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双调·蟾宫曲

    卢挚

    沙三伴哥来嘹,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刺塔,碌轴上淹着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

    【注】①嗏:语气助词,呀。②昔涎剌塔:犹今言邋里邋遢。昔涎,哈拉子。③碌轴:农具中的石磙子,用来碾米打场或碾压土地。

    1. (1) 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伴随着小二哥一声“来嗏”,两位少年沙三、伴哥出场。 B . “两腿青泥”写少年捞虾后满腿泥巴的模样,角度新颖,展现出田园生活乐趣盎然。 C . “碌轴上淹着个琵琶”运用比喻,描写小二哥仰面躺在碌车轴上,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D . 此曲描写农家生活,乡土气息浓厚,善事雕琢,流露出对欢乐动人乡村生活的喜爱。
    2. (2) 有人认为“小二哥昔涎剌塔”写出了他吃不着西瓜的“馋”,有人则认为是写出了他吃西瓜的“憨”。你认同哪种看法,结合全曲说明理由。
  • 5. 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 曹操《短歌行》中,描写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宴饮谈心,诉说着昔日情谊的句子是“”。
    2. (2)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出了诗人在天姥山峰岩间行走,难分方向,走倦了倚石休息,不知时间溜走的梦境。
    3. (3) 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演奏前的校弦试音,只是叮咚几声,就扣人心弦,足见琵琶女出手不凡。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诗歌需要形象。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相融合,A____。①意象抒发自己的诗情和意趣,②诗歌就会产生特有的艺术感染力。③在闻一多的《红烛》中,诗人通过对红烛这一核心意象的层层渲染和开掘,④付与它丰富的内涵和情感。⑤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是通过几个意象的组合实现的。⑥雪莱以云雀为中心组成密集的意象群创作了《致云雀》,表达诗人奔放的激情和坚定的理想。写作诗歌时,B____,而要通过具体的形象,运用比喻、象征等方式来暗示。⑦总之,要婉转曲折地表达才能耐咀嚼,有诗味。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葡萄的卷须,在它还是野生的时候是有用的,好攀附在别的什么树木上。现在,已经有人给它好好地固定在架上了,就一点用也没有了。卷须这东西最耗养分,因此,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

    葡萄的卷须有一点淡淡的甜味。这东西如果腌成咸菜,大概不难吃。

    五月中下旬,果树开花了。果园,美极了。梨树开花了,苹果树开花了,葡萄也开花了。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

    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

    葡萄粒长了一点了,一颗一颗,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

    1. (1)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睡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B . 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 C .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D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2)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概括画横线句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3. (3) 赏析画波浪线语段的语言特点。
四、写作。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提到读书要读得“有趣”,也要读得“有益”,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有趣”和“有益”在学习生活中并非都能和谐统一,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并取舍这种“有趣”和“有益”呢?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