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宁夏青铜峡市宁朔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

更新时间:2024-05-13 浏览次数:5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 1. (2024高一上·唐县期末)  中华文明既一体又多元,所以有人说中华文明起源是“漫天星斗,八方雄起”,下列哪一则史料最能体现这一特征( )
    A . 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 B . 有关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 C .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D . 新石器的大量出土
  • 2. (2024·期末)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最全面的是( )
    A . 社会的大变革 B . 民族关系的变化 C . 兼并战争兴起 D . 私学的兴起
  • 3. (2024·期末) 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朴素节俭;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 )
    A .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B . 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C . 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 .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 4. (2024·期末) 下面是李同学在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后摘录的笔记。笔记内容反映的是( )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西至临逃,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 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A . 秦统一的意义 B . 秦统一的背景 C . 秦统一的过程 D . 秦统一的方式
  • 5. (2024·期末) “秦皇汉武”是诸多史书和文学作品中常被提及的历史人物,以下属于秦始皇历史活动的有( )

    ①罢百家,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②修长城,抵御北方匈奴入侵

    ③重经济,推行盐铁官营 ④设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A . ②④ B . ①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6. (2024·期末) 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张骞凭借“凿空”的勇气,历经坎坷,开辟中西交通。他们都体现了 ( )
    A . 浓厚的宗法观念 B . 激进的功利思想 C . 顽固的忠君意识 D . 昂扬的进取精神
  • 7. (2024·期末) 右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政治  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
    经济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军事反击匈奴袭扰
    A . 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B . 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C . 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 8. (2024·期末) 以下属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 )

    ①自然环境优越 ②劳动力和技术因素 ③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④高产作物的大量引进

    A . A B . B C . C D . D
  • 9. (2024·期末)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用汉字、穿汉服、与汉人通婚。这些做法( )
    A . 推动了民族交融 B . 促进了经济发展 C . 导致了政权并立 D . 激化了民族矛盾
  • 10. (2024·期末) 文学是一定历史的反映。下列文学作品所反映的选官制分别是( )

    ①“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③“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A .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 . 科举制-世袭制-察举制 C . 世官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D . 察举制-科举制-世袭制
  • 11. (2024·期末) 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道:“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这首歌曲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歌词中所涉及的书法家是( )
    A . 王羲之 B . 颜真卿 C . 祖冲之 D . 柳公权
  • 12. (2024·期末) 公元 10~13 世纪是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他们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右表是刘同学梳理知识时制作的知识表格,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是( )
    A . 北魏、金、辽、唐 B . 辽、西夏、金、隋 C . 辽、元、西夏、唐 D . 辽、西夏、金、元
  • 13. (2024·期末)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皇帝因直接领导六部而政务繁忙。为解决此问题,逐渐形成了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它是( )
    A . 内朝 B . 参知政事 C . 内阁 D . 军机处
  • 14. (2024·期末)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这些是明朝军事家戚继光的著名诗句。从诗句可以看出他为巩固边疆作出了重大贡献,具体表现在( )
    A . 抗击倭寇,稳定东南沿海 B . 打击葡萄牙,收复澳门 C . 打败荷兰,收复台湾 D . 打败瓦剌,守卫北京
  • 15. (2024·期末) 孙同学在梳理明清政治制度的知识时,记录了“废丞相制”“设立内阁制”“形成奏折制度”“设立军机处”等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其梳理的知识主题是( )
    A . 商品经济发展 B . 君主专制加强 C . 国家疆域奠定 D . 文学成就显著
  • 16. (2024·期末) 清朝康熙时期允许四口通商,到乾隆时期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这种变化反映出清政府( )
    A . 改变了“朝贡贸易”体制 B . 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C . 积极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D . 提高了官营手工业地位
  • 17. (2024·期末)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思想活跃,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其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思想家是( )
    A . 董仲舒 B . 黄宗羲 C . 顾炎武 D . 王守仁
  • 18. (2024·期末)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繁盛时期,大量通俗、白话小说不断涌现,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 百姓生活的富足安康 B . 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菜 C . 文化知识逐渐普及 D . 社会娱乐活动丰富
  • 19. (2024·期末)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通过这批条约列强从中国获得的权益有( )

    ①协定关税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 ③领事裁判权 ④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0. (2024·期末) 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均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 . 报复中国的闭关政策 B . 建立军事基地,侵略亚洲他国 C . 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扩大市场 D . 为资本输出创造条件
  • 21. (2024·期末) 某同学制作了某一近代书籍的知识卡片。根据卡片内容判断该书应该是( )
    A . 《海国图志》 B . 《瀛寰志略》 C . 《资政新篇》 D . 《民报》
  • 22. (2024·期末)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运动,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裂缝,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该运动是 ( )
    A . 清末新政 B . 预备立宪 C . 洋务运动 D . 义和团运动
  • 23. (2024·期末) 有人曾沉痛地说:堂堂“天朝上国”竟然被一个“蕞尔三岛”的东方小国打败,奇耻大辱。”更有诗云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所反映的内容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
    A . 甲午中日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鸦片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4. (2024·期末) 张同学在查阅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不平等条约的评价时,发现了如下材料:该材料评价的条约是( )
    A . 《天津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25. (2024·期末) 有学者强调:要从维新派本身去寻求失败的原因,如果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该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 . 措施过于细密且进程过于激进 B . 没有坚强的组织领导 C . 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 D . 缺乏成功的社会环境
  • 26. (2024·期末) 义和团运动是在反侵略、反洋教的斗争中兴起的。这场运动  (  )

    ①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 ②有效地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深渊

    ③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④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27. (2024·期末) 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其中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 )
    A . 驱除鞑虏 B . 恢复中华 C . 创立民国 D . 平均地权
  • 28. (2024·期末) 孙中山在评价四川保路运动时指出,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革命或许要推迟一年半载的。可见,孙中山认为四川保路运动( )
    A .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B . 结束了军阀割据局面 C . 为武昌起义爆发创造了条件 D . 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 29. (2024·期末)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 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此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
    A . 袁世凯实行高压统治 B . 老农在调侃戴季陶 C . 老农非常畏惧日本人 D . 辛亥革命影响有限
二、非选择题(第 31 题 14 分,第 32 题 26 分,共 40 分)
  • 30. (2024·期末) 回顾儒学发展演变史,可知儒学总是在创新中不断得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宋明理学思潮中,理学家在儒学理论创新方面,也十分典型。“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 期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的创立,既符合社会政治方面的需要,又有其理论思维内在逻辑的必然。

    ——摘自黄钊《应当高度重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材料二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文化学术界首先掀起了一场推陈出新的思想浪潮和文化大繁荣,传统儒学的地位受到冲击,思想遭到质疑。如: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学思想,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也对近代启蒙思想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冯天瑜《解构机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及特点?
    2. (2) 阅读材料二并根据所学,到了明清之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针对传统儒学思想 进行了哪些批判和创新?
  • 31. (2024·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科学论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而且为国内绝大多数历史学者所公认。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中国的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中国就开始丧失了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由此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面对强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探索和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习近平 2021 年在纪念辛亥革命 11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四 第一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等自由, 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等权利。

    第三、四、六章.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第五章. 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发动的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侵略战争。(至少列举四次战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展的斗争或运动?并简要分析为什么说这些斗争或运动都是失败的?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及所体现的原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