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中山市三十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4-03-22 浏览次数:21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 1. (2023·) 下表为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表。据此可推知( )

    A . 中国生产方式远优于英国 B . 英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 C . 中国推行积极的贸易政策 D . 中国传统商品仍有竞争力
  • 2. (2024八上·张家口月考) 它的签订改变了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中国长期独立发展的历史从此结束,被迫融入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潮流之中。“它”指的是( )
    A . 《南京条约》 B . 《马关条约》 C . 《辛丑条约》 D . 《九国公约》
  • 3. (2023·) 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受命在北京换约受阻,他宣称:“赴京师乃攸关权利而非出于恩赐”,于是强行突入大沽,结果被清军击败。英、法决定再次组织联军发动大

    规模的侵华战争。这次换约风波(    )    

    A . 促使清政府允许外国办厂合法化 B . 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C . 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D . 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4. (2023·) 太平天国的宣传拜上帝教教义的书籍,如《劝世良言》《新约》《旧约》,洪秀全在发行前又做了大量修改,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其进行诠释,使之中国化了。洪秀全的这些举措( )
    A .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B . 目的是扩大西方基督教的影响力 C . 意在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D . 是基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现实需要
  • 5. (2023·)  下面是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称呼用语的变化,变化说明 ( )

    A . 体现国人天朝上国的优越心态 B . 清政府对外交往开始掌握主动权 C . 近代中国外交取得丰硕成果 D . 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的外交理念
  • 6. (2023·) 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悲壮历史中,在甲午海战勇击日寇的民族英雄是 ( )
    A . 林则徐 B . 邓世昌 C . 关天培 D . 左宝贵
  • 7. (2024九下·旺苍模拟) 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使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这说明了洋务运动(    )
    A .   兴起于甲午战争以后 B . 目的是推动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C . 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 D . 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 8. (2023·) 甲午战争中清军惨败,时人评价:“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无术;其尤足患者,在于军制冗杂,事权分歧,纪律废弛。”材料认为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 . 军队训练不精 B . 军队人数过少 C . 军队作战无术 D . 军事体制落后
  • 9. (2023·) 有学者说:“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该学者意在强调 ( )
    A . 甲午战争加深中国半殖民地程度 B . 李鸿章是反思甲午战争的第一人 C . 民族危机客观上引发了民族觉醒 D . 甲午战争让中国彻底摆脱了沉沦
  • 10. (2023·) 1895 年春,数百名汇聚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废除条约、迁都内地、推行变法。他们要求废除的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辛丑条约》 D . 《马关条约》
  • 11. (2023·) 维新派创办报刊不过几年工夫,全国风气大开,社会上出现了“上至朝廷,下至士人”,“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热烈局面。这说明维新变法(    )
    A . 推动报刊事业革新 B . 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C . 具有思想启蒙作用 D . 带来科学技术进步
  • 12. (2023·) 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是(    )
    A . 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 B . 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C . 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的片段 D . 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 13. (2023·) 右图《时局图》这幅漫画最早刊于 1898 年 7 月,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

    A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的局面 B . 清政府统治危机空前显现 C . 列强侵略致使国家四分五裂 D . 日本独霸中国局面的形成
  • 14. (2023八上·南海期中)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 . 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 . 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C . 得到清政府一贯支持 D . 使变法图强成为共识
  • 15. (2024八上·柳州期中) 《辛丑条约》第十款规定: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这一规定标志着清政府( )
    A . 加强了对老百姓财富的搜刮 B . 丧失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 C . 削弱了中国军队整体的实力 D . 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6. (2023·) 光绪帝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光绪生前诊病的脉案非常详 细,从中似乎可以断定光绪因病死亡。又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1980 年通过化验光绪的颈椎和头发,发现无中毒现象。现在高科技手段则又检测出光绪体内有砷中毒现象。据此可以得出(         )
    A . 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 B . 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 C .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 . 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
  • 17. (2023·)     历史图示是对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表述。下面的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的危机 C .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D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 18. (2024九下·天津市模拟)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如果要你为这本杂志添加出版年代,按照当时中国的纪年法,正确的是(   )
    A . 民国三年 B . 民国四年 C . 民国1915年 D . 公元1915年
  • 19. (2023八上·乐昌期中) 民族、民权、民生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的内容。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生主义思想的是( )
    A .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 . “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 .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 .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 20. (2023·) 孙中山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此历史事件指的是(   )
    A . 萍浏醴起义 B . 安庆起义 C . 黄花岗起义 D . 广西起义
  • 21. (2023·) 20世纪第一个十年,同盟会在南方组织的起义屡屡受挫,同盟会内部出现质疑孙中山革命路线的声音。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将目光投向了____ ,后来发展成为了武昌起义的主力。上述内容下划线空白的地方应填写的是

    ( )

    A . 农民 B . 新军 C . 留学生 D . 工人
  • 22. (2023八上·邵阳期末) 某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自古以来,皇帝被看做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这说明辛亥革命(    )
    A .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 . 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C . 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 . 扫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 23. (2023·) 1914年9月袁世凯举行了民国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祭孔大典,同年12月要求在全国各级教育中纳入儒学经典。为应对这些状况,中国一些知识精英倡导( )
    A . 二次革命 B . 护国战争 C . 五四运动 D . 新文化运动
  • 24. (2024九下·南京模拟) 1917年,《新青年》发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指出国人的头脑仍然装满“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该文作者应是(    )
    A .   李鸿章 B . 康有为 C . 张謇 D . 陈独秀
  • 25. (2023·) “她”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发明的女性新代词,1920年,中国首份妇女画报《解放画报》在上海创办,画报首次启用“她”字指代女性和国家。对上述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
    A . 男尊女卑地位被彻底打破 B . 体现平等思想以及对女性的尊重 C . 上海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 D . 新文学的发展推动女性解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26 小题 13 分,第 27 小题 12 分,共 25 分。
  • 26. (2023·)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英之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它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也许,英国议会在 1840年4 月的3天辩论,可以帮助后人考查战争的根源。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 人的茶叶。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不管外国侵略者如何欺凌与侮辱它……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封建统治者始终没有把外国侵略者当成真正的敌人,因为他们心目中的真正的敌人不是别的,而只是革命的人民……甲午战争后,中国沿海重要港湾……都树起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旗帜……铁路干线的修筑权为它们所夺……。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材料三 在条约关系史上,《辛丑条约》背离对等原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而且,附件内容多为清帝上谕,这些以承诺国际义务为内容的上谕,通过附件的形式成为了和约的一部分。这一新的方式鲜明地体现了列强对华的强权政治和前所未有的霸道性质。

    ——李育民《近代中外战争与条约关系(上)》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提到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遭受的哪次侵略战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发动这场侵略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举出一例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侵略者欺凌与侮辱它”的史实,并说明它“没有把外国侵略者当成真正的敌人”的原因。根据材料概括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这一新的方式”的内涵。
  • 27. (2023·) 军费与财政密切相关,把握历史的关联性才能更好地解释历史现象。

    材料 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

    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 免除)缓征”。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

    请回答: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 19 世纪 50—70 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