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4课《叶圣陶...

更新时间:2024-03-12 浏览次数:1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4七下·凉州期末) 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丁卯      逝世      删去     除夕      晦人不倦 B . 朦胧      监督      修润      鞭炮      不耻下问 C . 拖沓      感概      放弃      费事      颠沛流离 D . 业绩      累赘      悲哀      告辞      以身做则
  • 2.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B . 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并以身作则 , 这将会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C . 遇到不懂的问题,同学们总喜欢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D . 对于外界关心的传言,他只是付之一笑 , 避而不答。
  • 3. 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 , 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 

    A . 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B . 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C . 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D . 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B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张中行,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C . 张中行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也多在共同从事的教材编写工作中,对文风存在的问题,两人有截然相反的看法。 D . 本文的语言平易质朴,那些旧事被作者娓娓道来,有种醇厚的味道。
  • 5.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 B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张中行的籍贯是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 C .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记叙的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 D .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编辑家。
二、语言表达
  • 6. 班级开展以“诵读儒家经典,涵养君子之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莫以善小而不为,一言一行俱是君子风度

    下联:尽显文明新风

三、语段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句kuài炙人口的俗语,使杭州的美丽、温婉与富在民间传颂。【乙】美国《纽约时报》将杭州评选为“全球最值得去的41个地方”之一。【丙】秋天的杭州,是一年四季中最美好、最迷人的季节。金九银十的黄金季,有着和(xù)的阳光、宜人的温度、满城的桂花香、油画般的湖光山色。【丁】即便偶有秋雨,也能动这座城市淡雅清丽的秀美,美得令人身心愉悦。在这美好的时节,与同学一起畅游花海,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 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1.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kuài)炙人口 富

      和(xù)        

    2. (2) 文段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颂 B . 金九银十 C . 淡雅清丽 D . 天伦之乐
    3. (3) 文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四、现代文阅读
  • 8. 阅读理解

    我所见的叶圣陶

    朱自清

    ①我第一次与叶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

    ②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 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 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

    ③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 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

    ④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 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 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的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 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⑤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 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得真快啊。”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 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例用平信寄。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我老是这样的。”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得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 《火灾》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还有《稻草人》中的一部分,都是那时我亲眼看他写的。

    ⑥十六年一月,我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 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沉默着。 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 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沉默着。 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词:“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 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他家虽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 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灯,关好了门。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 那晚上伯祥说:“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

    ⑦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 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 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 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变迁,这个我要留在另一文中说。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有删改)

    1. (1) 在朱自清眼中叶圣陶是一个“寡言”的人,默读全文,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事件,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 (2) 俗话说:“言为心生,行为心表。”人物的一言一行中我们往往能读懂他的为人,试着说说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3. (3) 小语读完文章,看着题目《我所见的叶圣陶》,产生了疑问,想着能不能换成《我所知道的叶圣陶》,你来帮他解解惑。
    4. (4) 右面是1988年叶圣陶最后一幅题词,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说说这幅题词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五、写作题
  • 9. (2023七上·鹤城期末) 片段写作

    步入初中,你一定认识了很多新同学,请从班上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给他(她)“画”一幅肖像。

    要求:①以外貌描写为主,可描写人物的容貌、衣着、体态、神情等;②语言得体,顺序合理;③不超过2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